摘要:晚上8点,市区的大三学生小斌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后进入一间直播自习室。他调整好摄像头角度,让画面只出现自己的写字台和正在翻动的书本。随后,他戴上耳机开始学习。在这个虚拟自习室里,还有近百名像他一样备考的学子。虽然彼此不说话,但他们通过直播互相陪伴着学
晚上8点,市区的大三学生小斌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后进入一间直播自习室。他调整好摄像头角度,让画面只出现自己的写字台和正在翻动的书本。随后,他戴上耳机开始学习。在这个虚拟自习室里,还有近百名像他一样备考的学子。虽然彼此不说话,但他们通过直播互相陪伴着学习。
打开手机直播平台,输入“自习室”“直播学习”等关键词,多个直播间随即弹出。镜头里,书桌、台灯、书本构成简单画面,主播与观众互不打扰,共享着“一起学习”的氛围。如今,这种“直播自习”模式正成为大学生备考的新潮流。
备考族青睐“云同桌”
“以前,我一个人在图书馆复习时,学累了就想刷手机,效率特别低。”沧州师范学院大三学生陈悦(化名)告诉记者,她正备战考研,自从接触直播自习室后,学习状态有了明显改善。
每天早上6点半,陈悦会准时进入一个固定的考研自习室直播间。镜头里,十几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研友”已经开始早读。“看到别人都在认真背书,我也立刻有了动力。”陈悦说,直播间里没人闲聊,只有翻书声、写字声和偶尔的咳嗽声。这种“云陪伴”让她感到很踏实。
同样在直播间里上自习的还有大学生王磊。“我正准备考教师资格证,之前一个人学习时,制订的学习计划总完不成。”王磊坦言,加入直播自习室后,他会把自己的学习任务提前写在评论区,让网友“监督”他别松懈。“现在,我每天能完成4套真题,学习效率比以前提高了1倍。”王磊高兴地说。
记者发现,在这类直播平台上,学生们通常只露出书本和写字的手,全程保持静音。有的直播间会标注“考公团”“考研党”等标签,方便同类型考生结伴学习。有的还设有“学习计时榜”,累计学习时间最长的用户会获得“学霸”称号。
“陪伴感”为学习添动力
大三学生王昊是直播自习室的常客。“我最喜欢的是凌晨时段的‘夜读’直播间。”王昊说,“准备考研时,我经常学到深夜。知道有人在和我一起奋斗,就不觉得孤单了。”
王昊说,他会和网上的考试伙伴们互相分享学习资料,偶尔吐槽下压力。这种归属感让他感觉很珍贵。
记者浏览多个直播自习室后发现,这类直播间并非简单的“镜头对准书桌”,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则和细分功能,充满“学习仪式感”。
在一个粉丝量超10万的自习室直播间,简介里写着详细规则:“早6点至晚12点开放,禁止闲聊刷屏,中途离开需在评论区‘请假’,完成学习任务可截图打卡。”主播每隔1小时会提醒大家起身活动,还会定期整理打卡数据,公布“全勤名单”。
此外,直播间还按备考类型细分出“考研专区”“考公专区”“四六级专区”等,方便用户精准选择。部分直播间还设置了“静音专注模式”和“答疑互动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遇到不懂的题,我会切换到互动模式请教主播。有时候,其他观众也会帮忙解答,像在线上自习室学习一样。”王昊说。
理性看待“云伴读”
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不少人持保留态度。有专家认为,直播自习室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但本质上还是一种“他律”的方式。能够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过度依赖外部监督的人一旦失去这种环境的话,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长时间开着视频直播,难免会分心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
大四学生李娜曾跟风加入多个直播间,最终还是选择退出。“我总忍不住关注别人的学习进度,看到有人比自己快,就会焦虑,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复习节奏。”李娜坦言,她更适合独自学习。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心理科医生程亚南表示,直播自习室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对学习氛围和同伴支持的需求。“关键是要认清这是否真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不是成为一种新型的‘拖延方式’。”程亚南说。
程亚南建议,同学们可以合理利用这种形式,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约定好固定时段参加直播自习,其余时间尝试独立学习,逐步过渡到完全自主的学习状态。”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