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夏商周的贵族们凭借血统世代把持权柄,到魏晋门阀子弟无需才学便能坐享高官厚禄,再到明清官僚体系中残存的恩荫特权,中国数千年政治史,本质上是一部“社会进步”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史。这段漫长的博弈清晰地揭示了一个规律:既得利益集团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大绊脚石,而
从夏商周的贵族们凭借血统世代把持权柄,到魏晋门阀子弟无需才学便能坐享高官厚禄,再到明清官僚体系中残存的恩荫特权,中国数千年政治史,本质上是一部“社会进步”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史。这段漫长的博弈清晰地揭示了一个规律:既得利益集团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大绊脚石,而社会要跨越这道障碍,往往需要付出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代价,其前进轨迹从来不是笔直向前,而是充满曲折的曲线。
回溯历史,战国时期的变法浪潮堪称对“贵族既得利益集团”的第一次猛烈冲击。在那之前,夏商周的贵族们遵循“世卿世禄”制,父亲是卿大夫,儿子便天然继承爵位与权力,平民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登政治舞台。这种凭借血统垄断资源的模式,让社会失去了流动的活力,国家发展陷入停滞——正如西周后期,贵族们沉迷享乐、漠视民生,最终导致王权衰落、诸侯割据。直到战国,商鞅在秦国变法,以“军功爵制”打破贵族特权:士兵凭战功可获爵位,平民凭才能可任官职,哪怕是贵族,若无功绩也会被剥夺爵位。这场变法看似顺利,实则背后是与旧贵族集团的殊死较量:商鞅最终被车裂,秦国旧贵族多次反扑,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才真正站稳脚跟。从变法开始到制度稳固,整整耗费了一百余年,无数人付出了生命代价,才将“贵族政治”这块绊脚石挪开半步。
而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更是将“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进步”的戏码演绎到了极致。秦汉时期建立的“选贤任能”官僚体系,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但到了魏晋,由于教育被士族垄断——只有门阀子弟能接触到经书典籍,再加上儒家“官本位”思想催生的“世袭诉求”,士族们逐渐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他们凭借“崇高门第”,世代占据高官显位,甚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平民子弟即便饱读诗书,也只能做些卑微小官;而士族子弟哪怕不学无术,也能轻松跻身朝堂。这种“以门第定高低”的政治生态,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人才被埋没,政府效率低下,百姓生活困苦。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从北魏孝文帝改革试图抑制门阀,到隋朝创立科举制,再到唐朝完善科举、打击门阀,前后历经三百余年。期间,隋末农民起义因“门阀垄断资源”而爆发,无数百姓死于战乱;初唐功臣们与关陇门阀的斗争此起彼伏,直到唐末五代的战乱彻底摧毁门阀的经济基础,科举出身的寒门士人才真正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这三百年的曲折,正是社会为跨越“士族门阀”这一绊脚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观照当下,历史的逻辑依然在延续。无论是某些行业中“垄断企业”凭借资源优势阻碍新技术推广,还是部分领域里“裙带关系”让有能力者难以施展才华,本质上都是“既得利益集团”在阻碍社会进步。就像过去贵族不愿放弃世袭特权、士族不愿失去垄断官位的权力一样,今天的既得利益者也会本能地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可能通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挤压新兴力量的生存空间;可能通过垄断信息与资源,让社会失去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社会要打破这种局面,同样需要漫长的过程与巨大的努力——就像科举制从创立到成熟用了数百年,今天我们推动反垄断、促进社会公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公众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与付出。
从夏商周的贵族到今天的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换了一副又一副面孔,但本质从未改变。而中国千年历史告诉我们,社会进步的曲线或许漫长曲折,付出的代价或许沉重,但只要人们不放弃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终将一步一步跨越那些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就像当年科举制最终瓦解了门阀,今天的我们,也终将在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推动社会向着更公平、更有活力的方向前进——只是我们必须牢记,这条道路,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
来源:杂家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