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晚年透露:我潜伏多年,真正佩服的国军将领只有两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0:44 2

摘要:郭汝瑰作为潜伏多年的红色特工,见过国军太多高官为了权力明争暗斗、为了私利中饱私囊,这些人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厌恶。

郭汝瑰作为潜伏多年的红色特工,见过国军太多高官为了权力明争暗斗、为了私利中饱私囊,这些人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厌恶。

可多年后,当郭汝瑰写回忆录时,却特意记录那十五年里,能让他真正佩服的,还有两个人,也只有两个人。

他们没争过权,没贪过钱,心里装的是国家和百姓。

这两位让他如此推崇的将领,究竟是谁?他们又做了些什么?

郭汝瑰对国军将领的失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1930 年,23 岁的他已是共产党员,却因起义联络失误与组织失去联系,后阴差阳错进入陆军大学,凭借优异成绩被陈诚赏识,逐步跻身国军高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太多不堪:有人借着抗战机会,倒卖军火,把军饷装进自己腰包。

有人为了争夺地盘,故意拖延前线补给,哪怕战士们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还有人表面喊着“救国”,私下却与伪军暗中勾结,谋取私利。

就连老蒋晚年都曾感慨“国军败亡的直接原因是腐败”,而郭汝瑰身处其中,看得更为真切。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每日周旋于这些人之间,如履薄冰,不仅是怕身份暴露,更是怕被这股腐朽风气同化。”

在这样的环境里,多数将领的所作所为,都让他心生排斥,直到他遇到了张治中,一个在“争权夺利”的漩涡里,把“和平”与“责任”放在首位的人。

1945 年 8 月,郭汝瑰作为作战厅参谋,参与了重庆谈判的前期筹备。

当他得知国军方面要派代表前往延安迎接毛主席时,心里暗自揣测:“多半是哪个想邀功的将领主动请命,无非是想在老蒋面前露脸。”

可当名单公布,看到“张治中”三个字时,他却有些意外,这位黄埔军校时期的老学长,不热衷于这种“政治表演”。

后来郭汝瑰才知道,张治中是主动找到老蒋,坚持要去延安:“主席肯来重庆谈判,是为了和平,我们派去迎接的人,必须有诚意,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只是做做样子。”

这次延安之行,张治中全程陪着毛主席参观,耐心听取中共方面的意见,回来后还特意跟郭汝瑰感慨:“共产党是真心想和平建国,我们不能再打内战了。”

张治中的“不一样”,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已显露。

1890 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 年受邀担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上校总队长。

当时他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后,曾私下找到周恩来,坦诚表达了入党的意愿。

虽因为当时两党约定“不吸收国军高级干部”原则,张治中未能如愿,但这份对理想的真诚,让他始终保持着对两党合作的期待。

抗日战争期间,张治中曾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亲自在前线指挥,部队伤亡惨重也绝不后退。

可战后,他却第一时间向老蒋递交辞呈,主动交出兵权:“仗打完了,兵权该还给国家,我还是回去教书吧。”

这种“不恋兵权”的态度,在国军将领中极为罕见。

要知道,当时多数人都把兵权当成“保命符”和“升官梯”,只有张治中,把“责任”看得比权力更重。

1949 年,国军政权摇摇欲坠,老蒋再次提出“和谈”。

这一看就知道这是缓兵之计,张治中却依旧选择相信,带着期望北上北平。

临行前,郭汝瑰曾私下劝他:“先生,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老蒋不会真的想和平。”

张治中却摇摇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去试试,能多保一天和平,百姓就能少受一天苦。”

后来在周恩来的劝说下,他选择留在北平,彻底脱离国军,晚年还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国家统一奔走。

1969 年 4 月 6 日,79 岁的张治中在北京病逝。

郭汝瑰在回忆录中特意写下:“当我作为张的助手后,竟为他不辞劳怨,为求和平而努力的精神所感动,而佩服他了。”

郭汝瑰佩服的原因

如果说张治中让郭汝瑰佩服的是“对和平的坚守”,那傅作义让他佩服的,则是“对民族大义的担当”。

1949 年初,郭汝瑰在南京得知傅作义拒绝执行老蒋“炸掉北平古城”的命令时,曾对身边人说:“傅宜生(傅作义字)这个人,比我想象中更有魄力。”

傅作义的魄力,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显露。

1895 年出生于山西运城的他,15 岁就参加辛亥革命,23 岁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晋军,骨子里刻着“守土有责”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爆发仅十天,他就与宋哲元等 50 余名北方将领联名通电,呼吁“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当时,国军高层还在犹豫是否“攘外必先安内”,他却早已带着部队在绥远布防。

1936 年,日寇侵犯绥远,傅作义在部队会议上慷慨陈词:“日寇占我察北、犯我绥远,是全军将士的耻辱!岳武穆 38 岁殉国,我已过 38 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随后他亲临集宁前线,带着战士们与日军血战 12 小时,最终击溃 5000 余名日军,取得绥远抗战的胜利。

1940 年的五原大捷中,他更是指挥部队全歼日军特务机关,击毙日军中将水川伊夫,创下晋军抗日歼敌的最高纪录。

郭汝瑰曾在军事会议上见过傅作义,当时有人劝他“保存实力,别跟日军硬拼”。

傅作义却反驳:“军人的实力,不用在打鬼子身上,留着有什么用?”

1949 年,傅作义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手握 60 万兵力,是北平的“掌控者”。

老蒋给了他密令:“若不能坚守,就炸掉北平的文物古迹,不能留下完整的都城。”

一边是老蒋的命令,一边是千年古城的安危,傅作义最终选择了后者。

他主动谈判,接受和平起义条件,让北平得以平稳交接。

毛主席后来公开评价:“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功劳很大,应该奖他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第一任部长,23 年间走遍全国的水利工地,甚至在 1954 年长江抗洪时,亲赴一线指挥抢险,把对国家的忠诚,从战场延续到了民生建设中。

1974 年 4 月 19 日,79 岁的傅作义在北京病逝,临终前还叮嘱家人:“要跟着党,好好为国家做事。”

郭汝瑰在回忆录中评价他:“傅作义是识时务的俊杰…… 为保护故都文物,免除了生灵涂炭,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佩服。”

晚年的郭汝瑰,会把张治中和傅作义的故事讲给晚辈听。

当晚辈们发出疑问,他是共产党员,为什么会佩服国军将领的时候,郭汝瑰会回答,佩服一个人,不看他属于哪个阵营,看他是不是真的为国家、为百姓做事。

张治中不恋兵权、为和平奔走,哪怕被国军保守派排挤,也从未放弃对“国家统一”的期待,傅作义敢跟日军硬拼、敢拒老蒋的毁城命令,哪怕要承担“背叛”的骂名,也始终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

他们或许有过迷茫,有过妥协,但在关键时刻,都守住了作为“中国人”的底线,这是郭汝瑰在多数国军将领身上看不到的品质。

来源:沈言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