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拉贝”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起南京大屠杀期间救下25万中国人的约翰·拉贝,那位写下《拉贝日记》的“东方辛德勒”。而今天要聊的,是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一个用70年行动,把“传承”二字写得比任何文字都生动的人。
提起“拉贝”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起南京大屠杀期间救下25万中国人的约翰·拉贝,那位写下《拉贝日记》的“东方辛德勒”。而今天要聊的,是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一个用70年行动,把“传承”二字写得比任何文字都生动的人。
你很难想象,这份跨越世纪的承诺,是从托马斯小时候的一个“小发现”开始的。那时他翻爷爷的旧箱子,掉出一本泛黄的日记,里面夹着南京难民的照片,还有爷爷用钢笔写的“我必须留下,他们需要我”。爷爷摸着他的头说:“这些人是爷爷的家人,这份恩情,咱们得记一辈子。”没人想到,这句家常话,成了托马斯一辈子的“行动指南”。
他的“生动”,从不是喊口号,而是扎进细节里的实在。上世纪90年代,托马斯第一次到南京,特意去了爷爷当年建的安全区旧址。看到有些老人还能叫出“拉贝”的名字,拉着他的手哭着说“没有你爷爷,我们早就没了”,他突然懂了“传承”不是轻飘飘的词。从那以后,他每年都往南京跑,不是旅游,是真干活:帮南京建立拉贝纪念馆,把爷爷的日记、书信一一整理捐赠;听说当年受助者的后代生活困难,他悄悄联系基金会捐钱捐物,连名字都不肯留。有人问他图啥,他笑着说:“我爷爷当年救人,也没图过啥。”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把这份“恩情”变成了“双向奔赴”。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托马斯看到中国疫情告急,立刻发动德国的朋友、同事捐口罩。他自己开车跑遍法兰克福的药店,把筹集到的2万多个口罩打包寄往南京,箱子上写着“南京,我们一起加油”——就像当年爷爷在日记里写“我们和中国人站在一起”一样。而当德国后来疫情扩散,南京也第一时间回赠了大批防疫物资,还特意给托马斯寄去他爱吃的南京盐水鸭。这种跨越国界的温暖,不就是最生动的“知恩图报”吗?
这些年,总有人请托马斯写本书,讲讲他和爷爷的故事。他每次都摆手:“比起写出来,做出来更重要。”他确实没写过什么长篇大论,却用一件又一件事,把“善良”“坚守”“感恩”这些词,从课本里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是纪念馆里他弯腰给孩子讲解爷爷故事的身影,是疫情时他在药店奔波的背影,是他握着南京老人的手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人”的真诚。
托马斯·拉贝的人生,从来不是靠文字“写”出来的生动,而是靠行动“活”出来的精彩。他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作品”,从来不是纸上的华丽辞藻,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藏在跨越山海的温暖里,藏在“把别人的恩情,当成自己的使命”的初心⾥。这样的人生,比任何文章都更有力量,也更值得我们记住。
来源:勇者冰淇淋aY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