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忠(公元1909年—2008年1月24日),原名纳寿恩,字子嘉,回族,经名阿布杜·拉赫曼,回族,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纳古纳家营(简称纳家营)村人。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中国阿拉伯语界的一代宗师、阿拉伯文化与历史研究的泰斗。被誉为阿拉伯文化
纳忠(公元1909年—2008年1月24日),原名纳寿恩,字子嘉,回族,经名阿布杜·拉赫曼,回族,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纳古纳家营(简称纳家营)村人。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中国阿拉伯语界的一代宗师、阿拉伯文化与历史研究的泰斗。被誉为阿拉伯文化泰山北斗及中阿文化交流友好使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顾问,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语言学会通讯院士等职务,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发展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友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纳忠6岁时到云南昆明读书、习经,先后在云南昆明永宁清真寺、云南昆明法文学校、云南昆明南城清真寺高等中阿学校、云南昆明明德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民国十九年(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名额,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是中国第一批正式的留埃学生。留学期间,纳忠起早贪黑,孜孜苦读,荣获大学颁发的最高学位:“学者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爱资哈尔大学“学者证书”的学生。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毕业回国后纳忠主持恢复了云南昆明母校明德中学,并出任教务主任、代校长。民国三十年(1942年)底,年仅33岁的纳忠应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聘请担任教授,成为中国高等院校讲授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第一人。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应云南大学聘请到云南大学任教,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代主任、校图书馆副馆长等职,并被推荐到云南省教育厅兼任督学,又被聘请为云南省政府文教顾问。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急需懂阿拉伯语言和研究阿拉伯历史文化的人才。1958年,纳忠奉国务院调令到北京外交学院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并任德、日、西、阿语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北京外交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93年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仍担任阿拉伯语教授、亚非语系主任,并兼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系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纳忠组织编写出中国第一套较完整共10册的《阿拉伯语》和4册《阿拉伯语基础语法》教材,被全国各类阿拉伯语院校采用。1981年,纳忠成为中国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纳忠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为中国的外交、外贸、文化、教育、新闻等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阿拉伯语人才,被国务院评为“对高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其弟子遍布于阿拉伯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馆和国内高校院所。
纳忠一生从事教学和译文工作,青少年时代在国内许多报刊上就开始发表文章。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翻译了埃及著名学者哈桑·曼苏尔的《伊斯兰教》一书,后又翻译了叙利亚著名学者库迪·阿里的《伊斯兰与阿拉伯文明》、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爱敏的《黎明时期的阿拉伯文明》、哈克里的《穆罕默德传》等书籍。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在抓好云南昆明明德中学教学、校务的同时,撰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古兰经与圣训》、《穆圣的故事》、《五功与论理》等4本小册子。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关于阿拉伯历史、文化的著作《回教诸国文化史》,约40万字。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发表出版了《埃及近现代史》、《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中阿文本《阿拉伯简史》、《埃及简史》、1—8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1—10册本《阿拉伯语》、《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两卷本《阿拉伯通史》等20多部专著、译著。纳忠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同类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阿拉伯通史》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七五”科研规划项目,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2000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1959年,纳忠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纳忠负责的外交学院“德日西阿语系”被评为首都高教战线先进单位,其个人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对高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杰出贡献奖”。享誉海内外的纳忠还担任着中国非洲史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巴基斯坦“希吉莱学者奖金”海外委员会、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言学会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其名字被录入多种国际名人辞典。
暮年的纳忠,仍笔耕不辍,主持翻译并担任审校的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的8卷本巨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问世,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2001年10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在法国巴黎举行,从21个国家的33名候选人中严格筛选,一致确定为中国学者纳忠和也门诗人马卡莱赫二人。纳忠是来自非阿拉伯国家获得这一国际大奖的第一人,这不仅是纳忠个人的荣誉,是整个中国的荣誉,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荣誉。2002年3月2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以“纳忠——漫步人生”为题,多次播出记者专访,纳忠“尽力而为”的人生观、事业观博得广大观众的赞扬。
纳忠教授虽然大半生时间在外,但十分热爱家乡,时刻不忘家乡,曾多次回乡探访,为家乡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建议。
2008年1月24日13时25分,纳忠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葬礼于2008年1月26日(星期六)早上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礼堂大厅举行,葬于北京市穆斯林公墓。
通海纳古镇有一条不起眼的普通小巷,名为“忠训路”,“忠训”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两位著名学者,纳忠和纳训。这是两位把毕生精力投注于中阿文化交流的学者。
一、个人简介
民国时期曾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58年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亚非洲史学会第一至三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巴基斯坦“希吉来国际学术奖金”提名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阿拉伯历史、伊斯兰文化的研究。著有《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近现代史》,译有(埃及)译有(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叙利亚)阿库尔德·阿里《回教与阿拉伯文化》。2008年1月24日13时25分,纳忠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二、学历及经历
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1962年: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于云南昆明高等中阿双语学校毕业后,参与了当地回民报纸《清真铎报》的创刊及编撰工作,先后为该报撰稿40余篇。后又在《西北日报》和北平《月华》旬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攻读伊斯兰学,阿拉伯语,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和文化,同行的云南同学有马坚(今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人,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子仁(今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人)和林仲明(籍贯不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将埃及著名学者哈桑·曼苏尔的《伊斯兰教》一书译成中文,其后又翻译了叙利亚著名学者穆罕默德·库尔迪·阿里的《伊斯兰与阿拉伯文明》、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爱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黎明时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获爱资哈尔大学最高委员会授予的该校最高学位“学者证书”。1939年2月间,与马坚等同学一道,奉国内回教救国协会之命,赶赴沙特阿拉伯麦加监督抵制侵华日寇当局派出的伪“华北回民朝觐团”,并在埃及的《金字塔报》等阿拉伯世界大报、电台上撰写了大量文稿,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赢得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斗争的声援和支持,被当时国内报刊誉为“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抗日战士”。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回国后出任云南昆明明德中学教务主任、代校长,兼任《清真铎报》主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底,被聘为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首次开设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史两门课程,填补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空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今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人)教授的再三邀请,辞去中央大学教席,从陪都重庆(今重庆市)回到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在云南大学开设了世界史、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史诸门课程,效力桑梓。
1958年,奉调入北京,参加外交部直属的外交学院阿拉伯语系的筹建并出任系主任。1960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62年,外交学院合并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纳忠仍然担任阿拉伯语系主任,从此耕耘在中国阿拉伯语言、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教学研究的园地里,度过了古稀耄耋,直逼百年岁月。
1991年至2001年:
1991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高校教师称号,并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荣获“抗日老战士”称号。2001年10月25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授予的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沙迦阿拉伯文化奖),因年事已高未能出席颁奖仪式,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代表张学忠(籍贯不详)代表先生领奖。
三、职务
云南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务委员、学术委员和学位委员;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会常委兼亚洲史副主编;巴基斯坦“希吉莱国际奖金委员会”提名委员;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语言学会通讯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四、专著
《阿拉伯通史》(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97,共90万字,该书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获1999年中国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获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伊斯兰文化史》即将出版,作为《阿拉伯通史》的姊妹篇。《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台湾淑馨出版社,1994;该书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回教诸国文化史》,昆明民意出版社,1948。《伊斯兰文化丛书》(共6册),昆明出版,1941。包括:《〈古兰经〉与〈圣训〉》、《穆罕默德的故事》、《五功与人伦》、《伊斯兰教的信仰》等。《埃及近现代史》(中阿文两种文本),北京出版,1963。
五、译著
哈桑·曼苏尔:《伊斯兰教》,北京成达出版社,1934年。穆罕默德·库尔迪·阿里:《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上海回教书店,1936年。哈立德·迦迪尔:《伊拉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主持翻译及审校该书的《近午时期》和《正午时期》两卷。苏尔坦·艾哈迈德·欧麦尔:《也门社会发展一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黎明时期),商务印书馆,1982年。
六、选集
2013年,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丛书《北外学者选集》之一的《纳忠选集》,由外研社出版。《纳忠选集》分“文化篇”、“历史篇”、“宗教篇”三部分,其中既有纳忠先生早年发表在《清真铎报》、《月华》、《禹贡》等文化刊物上的文章精粹,又有他学术生涯成熟期和高峰期的著述《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近现代史》、《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阿拉伯通史》等作品的章节选萃。
七、贡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三月,首次在中国高等学校——中央大学教授阿拉伯语,并编写出中国高校使用的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首次在中央大学为本科生开设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课程。民国二十七年报1938年)十月七日,应邀出席在埃及国会大厦召开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保卫巴勒斯坦国际议会大会开幕式”。
1958年,奉调北京外交学院,创办阿拉伯语专业,编写了《阿拉伯语课本》、《阿拉伯语语法》等教材,为我国外交战线培养出一批阿拉伯语人才。1962年奉调北京外国语学院,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后开创阿拉伯语系,编写高年级精读课教材,后又倡导、主持编写了《阿拉伯语》(10册)和《基础阿拉伯语语法》(4册),该系列教材被全国各类阿拉伯语院校采用,影响广泛。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阿拉伯历史专业的博士。1980年,应邀参加了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第15届伊斯兰思想交流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古兰经〉在中国》的学术论文。1983年,应邀参加了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的“国际穆斯林学者大会”,并宣读了题为《伊斯兰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的学术论文。1983年,应马来西亚前总理的邀请,赴马来西亚伊斯兰学院讲学,介绍了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信仰、生活等情况,得到广泛好评。1985年,受沙特阿拉伯伊盟秘书长的邀请,以中国穆斯林代表团副团长身份赴沙特参加副朝活动。1985年6月11日,当选为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语言学会通讯理事。
延伸阅读:天房幔帐
麦加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全称是麦加·穆卡拉玛,意为“荣誉的麦加”,中文较罕见的翻译有满克、墨克等译名。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约179万。四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景色壮丽。麦加是伊斯兰教最第一神圣的圣地。麦加城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地而名震寰宇。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占麦加,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公元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建国,麦加被称为“宗教之都”。旧城称为“易卜拉欣洼地”的涸河谷。麦加圣寺中的天房,那黑色的立方体叫做克尔白(天房)。
克尔白是一座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10米,高15米,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体建筑。垫在底部的基石是一块高25厘米的雪花石,四周墙基采用大理石材料。东墙高11.85米,南墙高10.25米,西墙高12.25米,北墙高12.25米。殿内用3根沉香大木柱支撑着房顶,梁上有许多小方格,书写着“安拉至大”。殿内有许多挂灯和题词,天花板和四壁挂着玫瑰色丝绸帷幕;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铺成。克尔白里面对着门的地方是先知祈祷的地方;殿后有一用上等木料制成的梯子,外包银叶,梯子可登上克尔白房顶。东墙离地2米处有一道新换的金门,克尔白金门高3.2米,宽2米,厚50公分。中间为木骨架,两边粘合一层纯金板。金门里边还有一道工艺相似的金门,名为“讨白门”。门装饰有图案和美术字体的《古兰经》文。金门右边白圈内书写着“安拉”的尊名,左边白圈内书写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克尔白的四角根据各自所处方向,分别称为伊拉克角(东北角),叙利亚角(西北角),也门角(西南角),黑色角即东南角(因黑石而得名)。
克尔白外部罩着每年更换的黑色锦缎幔帐罩(天房幔帐),金线绣着《古兰经》经文。罩覆天房的幔帐始自阿拉伯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国王土伯尔。伊斯兰教兴起后,依传统习惯也用幔帐覆盖,并每年更换1次。现在每年的阿拉法特日更换1次(朝觐月的第九日)。按惯例,换下的旧幔帐丝绸锦缎,会分割成若干小块,赠送给某个国家元首或机构收藏,也会赠送给某个宗教操守好的知名人士收藏。历史上天房幔帐制作是由埃及国家负责,近几年才改由沙特政府制作完成。
根据历年的报道,天房幔帐共花费2000万沙特里亚尔(1里亚尔约兑换1.8元),共需要700公斤生丝,120公斤金线和银线,内衬坚实的白色纯棉,制作天房幔帐需花费10个月。天房幔帐由五块组成,其中一块放在天房门的一侧,被称为“布尔格”。天房幔帐的质料是纯天然丝绸,颜色固定为黑色,高14米,幔帐四周有一道宽95厘米,长47米的锦缎,由16块正方形锦缎组成,上面绣有纯金丝线的阿拉伯文书法图案。天房门的幔帐高6.5米,宽5.3米,上面有用金线和银线绣的《古兰经》经文。
纳忠像
纳忠(右)和纳训(《一千零一夜》六卷全译者,中国唯一的直接译自阿拉伯原文的全译本)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马俊武(左一,籍贯不详)、纳忠(坐者)、纳训合影于埃及开罗
纳忠与友人合影
纳忠与学生合影
纳忠书法
1984年11月20日,《春城晚报》刊有:“回族历史学家纳忠”
2002年2月,《北京盟讯》报道了纳忠荣获“沙迦阿拉伯文化奖”的消息
《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时间:1997年12月。《回教诸国文化史》纳忠著
《阿拉伯语》纳忠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6年。《阿拉伯语基础语法》纳忠主编著
《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纳忠等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3年3月第一版
《阿拉伯语基础语法(第二册词法—名词部分)》纳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87年6月
《埃及近现代简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时间:1980年8月第一版
《黎明时期—回教学术思想史》纳忠译、《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纳忠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版1963年重印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纳忠主译
《征程:从昆明到开罗》纳忠著,华文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7年5月
《纳忠选集》纳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年3月
《纳家营•纪念纳忠特刊》纳顺生(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人)主编,云南回族研究会出版,出版时间:2008年
纳忠译、著选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纳古纳家营村忠训路116号——纳训故居(修缮前)
纳训故居内景(修缮后)
纳训故居内景(修缮后)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小巷——忠训路,“忠训”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这里走出的两位著名学者纳忠和纳训
更换好的“天房幔帐”、沙特国王赠予纳忠的覆盖天房的一小块“天房幔帐”一角(纳古纳家营村纳忠族人珍藏)
纳忠葬礼现场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纳古纳家营村——纳家营清真寺
来源:夏雨弄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