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布齐沙漠曾是中国第七大沙漠,30年前这里黄沙漫天,被称为“死亡之海”。通过政府、企业和当地牧民合作,采用草方格固沙、种植耐旱植物(如沙柳、柠条)、引水灌溉和光伏治沙技术,沙漠逐渐被“锁住”。如今,库布齐的植被覆盖率从3%升至53%,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标杆。
库布齐沙漠曾是中国第七大沙漠,30年前这里黄沙漫天,被称为“死亡之海”。通过政府、企业和当地牧民合作,采用草方格固沙、种植耐旱植物(如沙柳、柠条)、引水灌溉和光伏治沙技术,沙漠逐渐被“锁住”。如今,库布齐的植被覆盖率从3%升至53%,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标杆。
沙柳
柠条
光伏绿洲:沙漠中建设光伏电站,既发电又减少蒸发,板下种植作物,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
七星湖景区成为沙漠中的度假胜地,吸引游客体验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人物:王文彪(亿利资源集团创始人)1988年,28岁的王文彪被派到库布齐沙漠边缘一家濒临倒闭的盐场。盐场被沙漠包围,每刮一次沙尘暴,生产线就被埋一次。为了生存,他决定治沙。
卖盐换树苗:他抵押盐场贷款买树苗,带着工人用秸秆扎草方格固沙,但第一年种下的树苗被风沙吹走90%。
“沙里刨活”:工人白天治沙,晚上睡地窝子(半地下窝棚),喝苦咸水,吃沙拌饭。有人因中暑倒下,有人被沙尘暴卷走,但无人放弃。
生死承诺:1997年,一场沙尘暴摧毁了刚种下的5000亩树苗,工人崩溃大哭。王文彪咬牙说:“沙不退,我不退!”
30年间,亿利集团带领10万农牧民种下6000多万棵树,治理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库布齐模式”。[赞][赞][赞]
人物:乌日更达赖(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牧民)
故事:
1990年代,乌日更达赖家的草场被沙漠吞噬,羊群饿死,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他绝望时加入亿利治沙队,从此与沙搏命。
“沙不死,我不走”: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着50斤树苗徒步进沙漠。脚底磨出血泡,手掌被草方格划烂,但他说:“每活一棵树,就多一分希望。”
奇迹诞生:他负责的片区从“种十活一”到“种十活八”,如今他家的草场重现绿色,妻子也回到身边。
金句:“以前沙追着我跑,现在我追着沙跑!”
人物:王果香(杭锦旗女治沙人)
故事:
1997年,30岁的王果香带着村里妇女成立“女子治沙队”,用最原始的工具对抗沙漠。
“嫁妆换树苗”:她卖掉结婚时的金耳环和银镯子,买回第一批沙柳苗,丈夫骂她“疯了”,她却说:“沙漠治不好,子孙都得穷!”
血泪坚持:她们在沙地上匍匐扎草方格,指甲缝里渗血,头发里全是沙子。有人累到流产,有人被晒脱皮,但无人退出。
成果:20年种下3万亩沙柳,带动周边村庄上千妇女加入治沙。
2000年代初,一批大学生放弃城市工作,扎根库布齐研究治沙技术。
“草方格密码”:他们发现传统草方格易腐,改用沙柳枝条交叉固定,成活率提高40%。
“水之谜”:沙漠无水,他们挖出地下渗水层,发明“微创植树法”——用高压水枪在沙地打孔,插苗后滴灌,节水90%。
代价:团队领头人张立强因长期暴晒患上皮肤癌,仍坚持说:“我的命换一片绿洲,值了!”
2010年后,库布齐引入光伏治沙。工人要在50℃高温下安装光伏板,夜间常遇沙鼠咬断电缆。
“板下绿洲”:工人在光伏板下试种甘草、苜蓿,失败几十次后,终于让作物在板下阴凉处存活,实现“发电+治沙+扶贫”三赢。
“沙海孤岛”:工程师李振海驻守光伏站5年,妻子离婚,他说:“我对不起家,但对得起这片沙。”
库布齐的故事告诉我们:沙漠不是敌人,而是人类傲慢的镜子。唯有 humility(谦卑)与 resilience(韧性),才能让死亡之海重生为希望之洲。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