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与汪东兴一起黯然离场的四位风云人物,结局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9:51 2

摘要:你要说这些年风云人物有多少,真是没有个准数,但像汪东兴这号人,放人堆里一眼就能挑出来。别的不说,从十几岁刚擦出胡茬的时候,他就摸爬滚打在队伍里头——红军、长征、抗日那些苦,身上都有印子。可说起来,汪东兴让熟人佩服、外人心里嘀咕的,却不是那些枪林弹雨里的故事,他

你要说这些年风云人物有多少,真是没有个准数,但像汪东兴这号人,放人堆里一眼就能挑出来。别的不说,从十几岁刚擦出胡茬的时候,他就摸爬滚打在队伍里头——红军、长征、抗日那些苦,身上都有印子。可说起来,汪东兴让熟人佩服、外人心里嘀咕的,却不是那些枪林弹雨里的故事,他最有名、也是评价最多的,偏偏是给主席做了好多年贴身“护法”。有些人讲,这是八百年难得一回的机缘,可肚里有弯弯绕的人又小声说:能成事的人哪有一帆风顺?汪东兴也一样,高处的风冷,没人晓得有多难熬。

话说回去,四七年他正当年,就被选中进了主席的身边,那时候还叫中央首长警卫团,说是警卫,其实管的事比大多数人想得多。大家都说他细心,能琢磨事儿,真有事了也顶得住。像当年主席在武汉病倒,中央上下急成一锅粥,汪东兴却守着病房门口,一口水一口药都亲自过问,连夜安排伙食、床铺,主席醒来第一眼就看见他,也是动了点心思的。别人也许觉着干这些活儿不够“威风”,可主席偏信任这个实在的年轻人。建国头些年,他已经是少将了,听说上上下下都羡慕——能这样,谁家父母不想!

但有句话叫“劝君莫攀高枝”,高也好低也好,风雨都得自个儿扛。时间到了1980年,风头正紧,汪东兴主动辞了所有的职,彻底离开舞台。有些老同事叹气,有些后辈犯迷糊:怎么突然就消失了?可这事跟他一批离场的,还有四个人,各有各的来路,也有各自的归宿。

第一个要说的,是许世友。有人一提他就想起“山东虎将”,他从贫苦的僧人做起,后来横刀立马闹革命,硬是靠拼命打出来的名声。许世友骨子里有种轴劲,谁都说不动他。五十年代大炼钢铁那会儿,别的地方风风火火,他稳坐江苏军区,说话做事都带着火气。到七十年代,许老总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手下兵服他,外头人怕他,北方粮食调济,他一句话就是号令。可架不住岁月催人老,1979年底,他主动找组织“交班”,那年后,他没飞黄腾达,反倒喜欢起写佛经。谁能想到,铁血将军晚年爱得是诵经祈福。1985年,许世友安然离世,终是远离了战场,也不再争什么了。

再说个有意思的张震球,湖南人,小时候卖苦力、挑盐,十六七岁进队伍,后来成了国共两边都注目的红小鬼。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带兵修铁路——别人修三天一公里,他五天修三公里,累得兵们满手血泡也没一个嚷着苦。转业后被调去陕西搞基建,说起来苦哈哈,但张震球反而乐在其中。七十年代,他带头养羊种菜,拉着全队摆脱了“缺米少面”的日子。可转眼到八十年代,风口一变,人情味也淡了,他悄悄退了下来,连告别酒都是私人小灶。后来乡亲提起,大家都说:“这人,干事不争功,去哪儿心里都踏实。”

你看类似的人还有多了,朱穆之算一个。他十七岁时家里的井干枯断粮,托人跑去延安,说是革命,其实当时人还发抖。抗战时他在重庆跟国民党打交道,嘴皮子厉害,几次是他解的围。解放后去东北搞宣传,他不强势,但肯吃亏,人缘极好。七三年,一次大会之后,他被紧急调回京城当副部长,很多人背后替他高兴。八十年代初,朱穆之却自己请辞,给孙子讲故事,倒像个普通“退休教师”一般,生活平静又自在。朋友家去他那串门,常见阳台晾着一双纱布包脚的旧拖鞋,说起来苦谁信呢。

吴芝圃,这人不大显山露水,但属于“吵不赢却能做成事”的类型。广东人,三十年代跟人谈土地、救穷人,常被村里老人嫌“太出头”。建国后,他主持过华南农垦局,改革闹得人心惶惶,护士娘劝他,“别一天操心庄稼地了”。可吴芝圃倔脾气,觉得“人要活,就得有个意思”。1976年后,南方官场风声紧,他没吱声,照常下田。80年一到,他提着那只陪了自己20多年的米黄色布包,说了句“我去乡下转转”,就算正式退了。后来不少学生问起他有什么秘诀,他倚在树下笑:“别想着站哪高,坐在哪儿也能看见天。”

最后说个农民出身的陈景润,你可能以为我说错了。他年轻时充其量是个会播玉米的“庄户娃”,一身土气,早年跟人混口饭吃,分过地也当过农业队会计。五十年代,他自学基建、学种水稻,有两年大旱,是他顶在前头带全村人开沟渠,夜里睡地头,叫人服气。文革后有人提拔他当县粮站站长,他愣是推了:说是“种庄稼不忘本”。七五年进省城做了点技术顾问,八十年代政策一松,他还是回老城守着几亩地,不愿当什么“风口人物”。1993年去世时,老家人一说起他,都是“这人知足,总给别人让步,不争不抢。”

说着说着,你会发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有人出名,有人默默。八十年代,像汪东兴那样主动退下来的,不只是他一个——每个人身后,都有几道长长的影子。有的是遗憾,有的是释然,也有的,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想明白那时候心里在想啥。只是,当最后一腔热血都散成了风,谁家后生能不琢磨:风口浪尖的那些人,是不是也和咱普通人一样,喜欢一碗热汤一层厚被?有时候想想,也不奇怪。掌声过去后,回归了烟火人生,说白了,还是咽下一口饭、睡上一夜安稳觉,更像个“普通人”。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