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且多为山区,经济基础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区域和主战场之一。特色农业是我国一千多个革命老区县的主要产业之一,是这些地区乡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且多为山区,经济基础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区域和主战场之一。特色农业是我国一千多个革命老区县的主要产业之一,是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是上亿老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践行大食物观,促进老区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对推动老区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为革命老区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丰富多样、健康营养的食物消费,消费结构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合理化,对传统主粮以外的杂粮、肉蛋奶、果蔬、坚果等各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并由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质量,对绿色健康的高端食材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追求科学合理的营养素摄入结构,因而对营养导向型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市场需求的变化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革命老区多属山区丘陵,没有平原地区发展规模化大众主粮的优势。但很多老区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原始和完整,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为老区发展差异化、多样化的生态有机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比如,安徽省金寨县、福建省武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诸多南方老区县积极发展高质量林下种养产业,山西省武乡县、陕西省延川县等诸多北方区县积极发展小米产业等。此外,一些革命老区土地土壤中富含某些微量元素,为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奠定了基础。比如,湖北省恩施市和江西省于都县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优势,积极发展富硒农业。
革命老区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遇到诸多难题
尽管革命老区具备能够生产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但受地理位置偏僻、农户居住分散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管不到位、产业链短、发展要素不充分、品牌建设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特色农产品无法实现“高品高价”。“特定资源禀赋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已成为制约革命老区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的“瓶颈”。
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管不到位,制约产业发展。经过脱贫攻坚战,革命老区的乡村生活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产业基础设施建管方面仍存在“短板”。从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机耕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仓储物流设施、动力电等亟待提升。笔者通过对40个发展较为不发达的老区县(市)的421个村庄调查发现,有87.7%的村庄表示需要新建生产路,78.5%的村庄表示需要改造生产路,89.99%的村庄反映仍需修建或改造水利设施,42.04%的村庄没有物流快递配送网点,83%的村庄没有通动力电。从基础设施管护来看,部分革命老区已建成的生产类基础设施由于长期缺乏监管和维护,难以有效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链短,制约产业发展。笔者对421个革命老区村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以特色农业为主要产业,但仅有32个村庄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特色产业,占比不足8%。可以说,这些村庄特色农业主要以提供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农产品转化率较低。总体上,特色农业链条短,缺乏全产业链布局。
特色农业发展要素不充分,制约产业发展。一是特色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在这421个村庄中,有190个村反映资金短缺限制了其特色产业的开启。二是特色农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421个村庄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的村庄高达42.89%;中职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村庄常住劳动力比重的中位数仅为5%;接受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占比中位数仅为10%;获得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证书的占比中位数只有1%。三是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新技术带动和市场信息传递。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革命老区落后的信息网络设施和服务缺失限制了新技术的传播与利用,导致实体企业难以抓住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因存在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问题,革命老区众多特色优质农产品并不为外界所知,特色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优势无法充分体现,从业主体收入难以有效提升。四是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421个村庄中,合作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168个村庄,其中以农户获得务工收入为利益联结机制的有97个村庄,以农户获得土地资金的有80个村庄,而农户获得分红的仅有43个村庄,获得二次返利的只有10个村庄。在以龙头企业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特色产业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且严重,有71个村庄的农户通过务工收入获利,65个村庄的农户通过获得土地租金获利,33个村庄的农户得到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的利益,但通过分红、二次获利等方式取得利益的村庄很少见。
特色农产品牌建设薄弱,制约产业发展。许多革命老区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薄弱,且已拥有品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较为有限,大多只局限于区县本身或所在地级市,难以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在被调查的28省份40个区县(市)80个乡镇中,有24个乡镇没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在421个村庄中,有农产品品牌的村庄仅占25.36%,获得绿色产品认证的村庄仅占15.70%,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村庄仅占10.87%,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村庄仅占13.77%。
多管齐下助力革命老区发展高质量特色农业
加强革命老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针对革命老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生产路、小型水利灌溉设施、高标准农田、动力电、冷链仓储等与特色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高质量特色农业发展。优化融资环境,建立完善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特色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加强政府在特色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革命老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水平。建立“自下而上”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机制,以农民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内容、数量和投资额,调动农民参与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的管护机制,确保产业基础设施能够发挥长效作用。
统筹推进革命老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围绕优势农特产品,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在革命老区建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县域和乡镇各有分工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针对特色农业分散布局导致的粗放、滥用和成本过高,以及因运输时长带来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在特色农业主产区就近建设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粗加工业务的“乡镇加工园区”,实现特色农产品快速就地加工。在县城建设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加工园区,对初加工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提高附加值。发展革命老区特色农业文旅康养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从业主体进一步增收。
激活革命老区特色农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发展。坚持发挥地方政府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力度。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风险,加强金融机构贷款力度。尝试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农业。采取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并重的措施,为革命老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注重革命老区特色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做到“产得出”更要“卖得好”。区县要扩大特色农产品认证规模,深入实施品牌带动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既要依托推介会、展销会等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也要邀请外地采购商“走进来”,实地查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环境,了解当地生产规模和产业发展情况。抓住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机遇,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做好特色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工作,使用短视频直播、游戏、微短剧微电影等新手段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高品高价”。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