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万亩沙质盐碱地变良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0:20 4

摘要:9月9日,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月牙湖村的青贮玉米示范田内,农民迎来丰收。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通贵乡农技中心等多部门专家现场实收测产,在这里应用“精准渗滤节水控盐”新模式种植的玉米,三村示范田亩产最高达6.9吨,较传统畦灌耕作

9月9日,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月牙湖村的青贮玉米示范田内,农民迎来丰收。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通贵乡农技中心等多部门专家现场实收测产,在这里应用“精准渗滤节水控盐”新模式种植的玉米,三村示范田亩产最高达6.9吨,较传统畦灌耕作区增产22%—30%以上。

“科技的力量让这些‘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活力,迎来新希望。”宁夏兴庆沙质盐碱地精准渗滤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模式示范项目负责人、宁夏大学教授田军仓说。

月牙湖乡月牙湖村二道墩组曾因“荒滩地”远近闻名。多年来,严重盐碱化的土地因无法耕种被闲置,泛白的盐碱犹如 “疮疤”般越积越厚,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生机与活力的连年下降。

为寻求治理办法,让沙质盐碱地焕发活力,2021年7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宁夏大学与兴庆区农业农村与水务局、月牙湖乡月牙湖村、通贵乡河滩村村委会等协作单位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重点专项专题“宁夏兴庆沙质盐碱地精准渗滤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模式示范”项目,在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和月牙湖乡开展科研攻关。

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滴灌玉米长势良好。

历经4年多时间,项目团队围绕兴庆区沙质盐碱地“易费水、易渗漏、易返盐”和节水-增产-提质-增效与生态矛盾的痼疾,带领24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创性地建立了“工程—农艺—生物—管理”四位一体协同治理的系统集成模式,促进了机理-机制-模式-应用联动,实现了技术突破。

“‘四位一体’协同治理模式,能够系统解决沙质盐碱地节水控盐产能提升等问题,从而帮助土地‘恢复健康’。”田军仓介绍,集成模式分别根据土地盐碱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技术措施的组合进行土壤改良,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体系:通过铺设滴灌管网和暗管排水调控系统,像“精密血管”一样实现对水分的按需供给和盐分的高效淋排,从根源上控制地下水位。同时,推行水旱轮作、平衡施肥、高茬翻埋、增施有机肥和自主研发的土壤改良剂,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盐分上升,提升土地“免疫力”。在此基础上,筛选种植耐盐碱作物品种,如玉米品种先玉1225、水稻品种宁粳56,以种适地,配合功能菌肥,让作物在盐碱环境中“强身健体”,稳定产能。最后,建立基于典型水文年的智能灌排制度和水肥盐协同调控策略,实现“智慧”精准管理。

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西村滴灌玉米示范田测产现场。

在“四位一体”协同治理系统集成模式的基础上,团队还按作物建立了玉米、小麦水肥一体化精准渗滤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模式、灌排协同的水稻精准渗滤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我们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田军仓说。据介绍,四年来,示范区土壤盐分下降39%-70%,地力提升1.2个等级,产量提高22%-47%,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22%-50.6%。

有了科技“加持”,丰产“梦想成真”。测产数据显示,使用了自主研发改良剂的滴灌地块,比仅用滴灌的地块产量再增20%以上。“这证明了科技创新是破解盐碱地问题的最核心驱动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专家总经济师李小龙说。

据悉,该项目已建成月牙湖百亩核心区、市外淘园千亩示范区和通贵万亩规模区,制定了兴庆区沙质盐碱地综合治理及利用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技术体系包。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田晓东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动该模式的规模化应用,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生机,助力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