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脸色惨白,全身脱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把她抬上担架。这一幕被路透视频拍下,瞬间冲上热搜第一。
凌晨3点,长沙《浪姐6》排练室的灯还亮着。
音乐突然停下,伴舞的惊呼声打破了沉寂——吴宣仪倒下了。
脸色惨白,全身脱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把她抬上担架。这一幕被路透视频拍下,瞬间冲上热搜第一。
有人心疼:“姐姐太拼了!”也有人冷嘲:“又来卖惨?”
但鲜少人知道,这已经是她连续第5天通宵排练,而她的腿上,还缠着半个月前跳舞拉伤的绷带。
在娱乐圈,拼命是常态,但拼命之后换来的,可能是掌声,也可能是更狠的耳光。
2018年,吴宣仪顶着“宇宙少女”的光环从《创造101》出道,甜美的笑容和标志性的wink让她迅速成为顶流。
但选秀的热度退去后,“花瓶”的标签却像502胶水一样粘在她身上。
演偶像剧被骂“演技尬”,上综艺被嘲“只会卖萌”,甚至有人说:“除了笑,她还会什么?”
流量时代的爱豆就像快消品——被捧上神坛时万人追捧,过气时连一句再见都显得多余。
她不是没试过转型。
去话剧舞台磨演技,结果观众不买账:“爱豆就别来污染艺术了!”
发单曲尝试暗黑风,评论区却刷满:“还是甜妹适合你。”
直到《浪姐6》的邀约递来,她知道,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浪姐的舞台,从来不是“回忆杀”那么简单。
30+女明星同台竞技,比的不是谁更美,而是谁更狠。
为了一个高难度后空翻动作,吴宣仪练了上百次,膝盖淤青到化妆都遮不住。
节目组流出的花絮里,她对着镜子一遍遍调整表情,嘴里念叨:“不能输,这次绝对不能输。”
在娱乐圈,努力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如果不努力,你连被看见的资格都没有。
可现实是残酷的。
第一次公演彩排,导演皱眉:“力度不够,再练!”
第二次联排,评委私下吐槽:“还是差点意思。”
于是她成了排练室的“钉子户”,别人练到12点,她练到凌晨3点。
直到身体发出最后警告——低血糖+过度疲劳,直接晕倒在舞台上。
晕倒视频曝光后,舆论瞬间炸锅。
粉丝哭成一片:“公司是不是人?这么压榨艺人!”
路人却质疑:“哪个行业不辛苦?卖惨给谁看?”
更扎心的是,有业内人匿名爆料: “浪姐的镜头是按‘话题度’分配的,你不拼到极限,节目组连剪辑都懒得给你。”
当“拼命”成了最低门槛,这个行业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这不是吴宣仪一个人的困境。
某选秀冠军曾在直播里苦笑:“解散后,我半年没舞台,只能去商场开业唱歌。”
另一位女团成员转型演员,却被导演当面说:“你们爱豆演戏,就像小孩过家家。”
除了拼命,别无选择。
吴宣仪晕倒的背后,其实是一场集体情绪的爆发。
我们愤怒的,不是她“太拼”,而是这个行业逼着所有人往死里拼。
我们心疼的,不是明星“辛苦”,而是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还要被骂“不够努力”的畸形价值观。
当健康成为成功的祭品,再光鲜的舞台,照亮的都是血泪。
【5】写在最后吴宣仪被抬上救护车时,手里还攥着修改到一半的舞步笔记。
有人问:“值得吗?”
或许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
毕竟,我们都是牛马——
我为了那几两碎银,已经连续加班N天,只希望身体能扛得住!
PS:
当一个行业把“拼命”当常态,把“晕倒”当荣誉,我们到底在鼓励什么?又在纵容什么?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
来源:辛羽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