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手机里的品牌们,从线下开始破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09:26 1

摘要:互联网曾给无数品牌造梦,让它们相信仅凭一块屏幕就能勇立潮头。从2005年淘宝崛起时的“淘品牌”,到2017年新零售概念下的“网红品牌”,那些曾经在线上呼风唤雨的弄潮儿,如今大多销声匿迹。它们的命运轨迹惊人相似,乘着流量东风扶摇直上,又在流量红利消退、平台支持缩

互联网曾给无数品牌造梦,让它们相信仅凭一块屏幕就能勇立潮头。从2005年淘宝崛起时的“淘品牌”,到2017年新零售概念下的“网红品牌”,那些曾经在线上呼风唤雨的弄潮儿,如今大多销声匿迹。它们的命运轨迹惊人相似,乘着流量东风扶摇直上,又在流量红利消退、平台支持缩水等危机下黯然退场。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纯粹依赖线上渠道的品牌,就像建造在流沙上的城堡,看似辉煌却难以持久。

今天,站在时代的交叉路口,所有线上品牌都应该重新做出选择:是继续在虚幻世界造梦,还是到真实世界扎根?是继续做平台的“打工者”,还是回归商业本质、构筑自己的品牌护城河?

线上品牌的三大阶段

线上品牌的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它们的兴衰故事,正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进化史的真实写照。

2005-2010年:流量荒漠中的拓荒时代

中国电商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淘宝网成立的2003年,但真正迎来爆发是在2005年支付宝推出担保交易后。

这一阶段的线上品牌带着草莽气息野蛮生长,麦包包、裂帛、韩都衣舍等初代“淘品牌”,靠着低价策略和平台流量扶持快速崛起。当时淘宝的获客成本极低,一个爆款商品就能养活一家企业。但这些品牌普遍存在“三无”特征:无核心技术、无品牌认知、无线下触点

2010年前后,随着传统品牌大举上线,淘品牌在供应链、产品品质上的短板暴露无遗。以凡客诚品为例,2010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却因盲目扩张SKU至30万种导致库存积压,品控崩盘。

2010-2017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狂欢

2010年后,智能手机普及和4G网络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革命。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崛起,流量分发从搜索转向社交。三只松鼠通过“主人文化”在微博积累4500万粉丝,茵曼用“棉麻文艺”定位在小红书收割中产女性,完美日记靠小红书种草笔记实现三年百亿增长。

这一阶段的线上品牌开始注重内容营销,但本质上仍是流量套利。当流量成本超过商品毛利时,虚假繁荣的泡沫必然破裂。

2017年至今:新零售浪潮下的集体焦虑

2016年阿里提出“新零售”概念,宣告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到来。但线上品牌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每日优鲜烧光百亿建前置仓,却因每单25元的履约成本拖垮现金流;完美日记三年狂开300家线下店,仍未能扭转亏损困局。

这个阶段的残酷现实是:线上流量见顶,平台抽成比例攀升,用户留存成本比获客成本更高。曾经风光无限的纯线上品牌,要么像韩都衣舍那样转型为“品牌孵化器”,要么像聚美优品那样逐渐边缘化。

纯线上渠道的先天缺陷

平台算法“喜新厌旧”的机制,本质上与品牌建设背道而驰。淘宝的“新品流量扶持”政策只有6个月,拼多多的“爆款打造计划”通常维持不过3个月,这种机制倒逼品牌不断制造短期爆点,而忽略了长期品牌价值沉淀。更可怕的是同质化竞争,当某个品牌用新概念新产品打开市场,同行在两周内就推出仿品。寄生式的生存模式,让线上品牌的命脉始终掌握在平台手中。

线上消费的本质是“货找人”,用户忠诚的是价格而非品牌。超70%用户表示,“折扣力度”是下单第一因素,当限时折扣被取消后,精明的消费者立马会去寻找下一个“全网最低价”。这种建立在流量而非体验上的连接,让品牌随时可能被新晋流量宠儿所取代。

这也是为什么线上渠道难以形成真正的情感连接、建立真正的用户资产,消费者可能记得刷到过某个爆款,但关掉手机屏幕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依然只是个模糊的符号,品牌每年砸进超千万流量费用,但最终可能连核心客户的画像都模糊不清。

线下破局

构建第二生命曲线

对于许多纯线上品牌来说,线下场景似乎是个“反直觉”的选择,毕竟用户都在手机上,何必把钱花在实体店面或是户外广告上呢?但现实是,越是依赖线上流量的品牌,越需要线下场景的破局能力。尤其在流量内卷、获客成本飙升的今天,线上品牌必须主动走到线下,用“看得见的手”去真实世界里抓住消费者。为什么?三个关键词告诉你答案。

关键词一:渗透价值

线上平台有个“怪现象”,你爱看什么,算法就只给你推荐什么。当平台只向年轻人推送潮牌、向家庭主妇推荐母婴产品时,品牌也被困在“精准流量”的牢笼中,难以触达新用户,同时也筑起一面隐形的“认知高墙”。

线下场景的本质是“无差别触达”。高铁站广告、城市广告、社区便利店货架——这些物理空间不受算法支配,而是通过人们行为的必然性(如通勤、购物)实现强制曝光。这些线下场景像一把梳子,帮品牌逆向梳理出被算法忽略的“边缘用户”

例如,当网红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在高铁进行了大规模广告投放后,可能会收获大量来自40岁以上城市职场人或乡镇青年的订单,这些用户原本并非其线上营销的目标,却因线下场景的偶遇转化为了实际消费者。

关键词二:体验价值

听得到、看得到、摸得到是消费者认知品牌缺一不可的环节,在手机屏幕之外,用户能通过货架电商、图文视频听到、看到品牌,但却无法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品牌,这种“感官缺位”导致消费者决策链条极度脆弱。

相比之下,线下场景却能通过五感体验的立体构建,将品牌形象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记忆,承载更完整的品牌价值表达

例如,雪碧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在春运节点打造的现场版“新春限定酷爽客厅”,通过将品牌置身现场,巧妙将春节返乡和居家观影两大元素与产品融合,在更直接的互动中实现对品牌形象的立体塑造。

关键词三:生命周期价值

“惊艳绽放、快速衰退”是绝大多数纯线上品牌的命运轨迹,就像节日烟花,绚烂却短暂。其生命周期短暂的核心症结在于:用户与品牌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交易瞬间”,缺乏持续生长的土壤,在品牌认知不足的前提下,一旦有新的爆款出现,品牌很快被消费者抛弃。

而线下场景则通过高频触达、记忆沉淀、情感互动等属性,将单次消费转化为持续连接。通过短期曝光吸引新客、中期强化认知促成复购、长期建立情感认同形成口碑,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滚雪球效应”

线下广告就像播种,初期可能见效慢,但随着时间推移,品牌会逐渐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代际传递。这种扎根现实的存在感,才是抵抗生命周期衰退的真正铠甲

当线上流量从蓝海变成血海,转战线下不是倒退,而是商业本质的回归。能穿越周期的品牌,必然是在真实世界里解决了真实需求——用内容建立情感连接,用体验创造品牌记忆。当线上品牌学会在现实世界扎根生长,才能真正摆脱流量平台的“收割”,在虚实融合的商业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土壤。


永达传媒

在途场景传播领航者

户外传播的优质之选

高铁广告找永达

部分图片来源于包图网、即梦

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疑虑请告知删除,谢谢!

联系电话:025-86922800

(工作日 9:00-17:00)

来源:永达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