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商平台上利用AI生成的假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行业痼疾。消费者对“AI照骗”的吐槽屡见不鲜,诸如“看图片是呢子大衣,收到货却是聚酯纤维”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在此背景下,电商平台作为商品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应积极承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商平台上利用AI生成的假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行业痼疾。消费者对“AI照骗”的吐槽屡见不鲜,诸如“看图片是呢子大衣,收到货却是聚酯纤维”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在此背景下,电商平台作为商品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应积极承担治理责任,保障商品信息真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AI假图的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展示商品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然而,AI假图通过虚构商品效果、篡改商品材质或功能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导致“货不对版”的现象频发。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电商平台的信用体系,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因此,电商平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遏制AI假图的泛滥。
其次,电商平台在治理AI假图方面已迈出重要一步。以淘宝为例,该平台率先启动AI假图治理行动,明确认定了“商品材质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等典型场景,并上线识别模型,通过“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举措,全面治理AI假图。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拦截过度PS、AI夸大的假图近10万张。此外,淘宝还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呼吁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保护了消费者和原创商家的权益,也为其他电商平台树立了榜样。
然而,治理AI假图仅靠一家平台的力量显然不够。部分商家跨平台盗图、山寨抄款等行为,已经污染了行业环境,加剧了恶性竞争。因此,全行业需形成合力,共同探索AI时代电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为AI生成内容的标识、传播和审核提供了具体规范,进一步压缩了电商平台图片造假的空间。电商平台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技术监测,确保商品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电商平台在治理AI假图方面责无旁贷。通过技术手段与政策规范相结合,电商平台应切实保障商品信息真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营造健康的AI应用环境,让AI技术真正成为助力电商发展的工具,而非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绊脚石。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