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价值转移:智能体经济崛起的路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8:07 1

摘要:有一文预测智能体颠覆平台主导的消费互联网格局,但它将如何发生呢?价值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即便平台价值捕获方式不可持续,但其价值仍然需要被创造出来。因此,那些能填补平台价值空间、且价值捕获方式更健康的模式,值得格外关注。智能体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平台经济的

有一文预测智能体颠覆平台主导的消费互联网格局,但它将如何发生呢?价值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即便平台价值捕获方式不可持续,但其价值仍然需要被创造出来。因此,那些能填补平台价值空间、且价值捕获方式更健康的模式,值得格外关注。智能体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平台经济的废墟之上。

基于这一逻辑,本文首先介绍了平台创造的两大核心价值。其次,围绕降低交易成本与创造网络效应,我们展望了基于智能体的替代性方案。基于以上,我勾画了智能体产业结构,并提出“智能体即生态”的思路。这个思路与当下流行的“模型即产品”形成鲜明对照,希望有所启发。

01 降低交易成本与创造网络效应

平台的关键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当供需双方分散时,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协商成本、支付(信任)成本以及售后(或追责)成本。进而,一些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互动得以发生。把N个买方和N个卖方需要各自开发的软件集中为一个平台,大大降低软件开发与运营成本,理论上仍属于这个范畴。

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创造网络效应,包括用户网络效应和数据网络效应,为平台双方提供多样性、个性化选择。进而,平台的贡献不是简单为潜在交易降低成本,更体现在创造新的交易机会。比如,创业者若看到平台上聚集了大量消费者,而平台供给侧没有某品类,则很可能成为卖家。

然而,智能体对平台价值创造形成替代性威胁(此角度不同于 聚焦价值捕获的分析)。一是很多原本只有平台才具备的能力现已成为泛在要素或公共品;二是大模型、智能体框架、以及开源协议为编排这些要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三是大模型开源给消费者(以及创业者)赋予了媲美大厂的智能内核。结果,“供需两方弱中间平台强”的原有智能格局不再成立,进而驱动价值转移。

当然,平台存在的意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两点。比如,打车平台的重要价值包括管控庞大的网约车司机群体,并承担责任。这种制度性价值可能成为平台们未来的护城河,却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了。

02 降低交易成本:平台解构下的替代方案

如果没有平台,消费者如何找到供给?答案很简单,调用通用搜索工具。支付如何解决?调用支付工具。物流如何解决?调用物流工具。搜索、支付、物流难道不也是平台吗?为何这叫做去平台化呢?

工具是特定能力的标准化供给,而平台是一个规则受制于人的场域。比如,搜索平台在结果中插入广告,这对调用搜索工具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除非该API描述中对此有明示。但如果这样,用户不会选择该API。这里的潜台词是,市场上存在多种同类API可选。而在平台中,工具是预设和绑定的,用户选择权严重受限。

那么,去平台化是指,用户可免于平台限制自由调用各种工具。这样,平台作为一个垂直绑定的工具集将解构为水平竞争的工具堆栈。最近,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竞相接入MCP服务器,就是平台属性向工具属性转移的先行者。

其实,支付、物流等工具早已水平化。未来几年智能体在各场景大行其道,将推动这种解构广泛发生。当智能编排能力变得泛滥,好工具便显得稀缺。这样,当面向2A市场提供工具变得有利可图,竞争会驱动上述趋势加速成为主流。

有人问,搜不到电商供给、微博以及大众点评和携程的用户评价,怎么办?长期来看,这不是问题。这些信息是伴生物,会随着供需迁移而迁移。消费模式向暗流量迁移的趋势变化会吸引与之适配的供给方式。当这些新供给方式出现,由于平台锁定供给的能力大幅下降(或者说,智能体将给供给方接入多个竞争性平台提供便利),不排除一些平台愿意把信息查询作为工具提供出来,以留住供应商。

03 创造网络效应:围墙崩塌下的替代方案

网络效应有三种实现方式。一是数字封建主义,即平台寡头;二是国家资本主义,如电信网、铁路网等自然垄断行业;三是技术共产主义,比如email、web等互联网应用。上述方式都创造网络效应,区别在于捕获网络效应的方式。如果数字封建的捕获方式(围墙花园)在智能体时代不可持续,替代性方案是什么呢?

网络效应的本质是用户互动驱动的规模增长。回顾消费互联网发展历史,对智能体产业有借鉴意义的是web2.0和短视频的崛起。这两波都没有过分依赖补贴,而是紧紧抓住用户行为范式变化。

与此类似,智能体时代的消费模式正在向暗流量迁移。据Adobe监测,AI驱动的美国电商流量自2024年9月以来,大约每两月翻一番。一家叫DoNotPay公司提供的智能体,甚至能帮助美国消费者(基于个人财务软件数据)给运营商写邮件要求套餐折扣。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用户也在采纳智能体:上述收到折扣请求的运营商,完全可能通过智能体评估用户诉求,然后代表该公司回复邮件,甚至打出“客户关怀”电话。,旅行规划智能体与航司、酒店、景区等服务提供商智能体之间互动,互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这种消费侧与供给侧智能体之间的直接交互,是未来暗流量的主要形式。网络效应随之出现:越来越多的消费侧智能体出现,将促使供给侧智能体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供给侧智能体,将激发消费侧智能体的创新和多样性。网络效应将推动越来越多经济活动向这个智能体网络汇聚,所谓的智能体经济进而成型。

这依托开放协议,而无需依赖平台。

有人把智能体比作互联网上的网站。该比喻捕捉到了重点:未来每个智能体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第一无二的身份(类似于网址)并提供可访问性。但该比喻没有传递的是,智能体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访问的信息页面,而是善于主动出击、帮助主人(包括C和B)完成意图的行动者。

网站之间通过超链接静态互联,而智能体之间通过行动来动态互联。这样的行动过去需要平台支撑,但现在智能体可自主调用工具“独立”完成。

04. 智能体经济的产业结构

我已阐述了基于智能体的平台经济替代方案。由此得到的产业分工,就是智能体经济的产业架构,如上图所示。

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是智能体调用工具生态,而创造网络效应的核心是智能体互联生态。概念上区分两者是重要的,但在商业设计中是整体。比如,旅行规划是单个智能体调用工具就能实现的任务,但从规划到完成票务,则需要多智能体交互。大量智能体服务商将涌现出来,分食原本被捆绑在平台超级app内部的各种场景。

支撑智能体服务层的,除了大模型,还包括链接生态的开源协议。目前,支持以模型为核心编排工具生态的协议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而支持智能体独立身份和智能体之间交互的协议是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MCP已成燎原之势,体现了业界对单点智能体能力的关注。但分食平台价值必然建立智能体网络(而非单点)之上。进一步了解ANP,推荐其创建者常高伟的公众号

为具象化智能体经济与平台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妨遐想网约车平台未来的遭遇:

汽车出厂时智驾系统就集成了智能体服务,成为一个硬件智能体。目前,对车的调度是通过司机面前的app实现的。未来,汽车智能体可对来自多平台来的需求进行筛选。当然,它已调用高精地图等工具获得实时位置信息,并对外发布。需求可能来自滴滴这种工具性平台,但也来自目的性和场景性的上游智能体,如商务、通勤、旅游等专业智能体或者消费者终端上的个人助手。当然,上述消费侧智能体也可能把滴滴当做工具调用。总之,滴滴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失去用户界面。这时,与其说它是平台,不如说是林林总总智能体服务提供商中的一员。

05 模型即产品 vs 智能体即生态

必须承认,所有变化的源头是大模型。但我没有从大模型开始。相反,我采取自顶向下的思路,以平台经济为出发点,勾勒了尚未成型的智能体产业。由此,我得到一种不同于主流“”的视角。我称之为“智能体即生态”。

既然着眼寻找平台经济的替代性方案,强调生态毫不奇怪。具体来说,MCP和ANP就是现成的生态构建工具。利用MCP协议,按照智能体原生的方式去调用工具,相比视觉路线模仿人去操作浏览器,有生态级的原生优势。利用ANP协议构建多智能体生态,则需要更踊跃的探索。

Manus、DeepResearch以及智谱最新产品都是孤岛型智能体,以独立交付价值作为核心特征。舆论可能对于这类单点产品投入了过多注意力,而忽略了智能体在生态层面创造价值的潜力。同样,那些担心被模型吞噬的创业者,更需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生态上。模型进步能吞噬功能,但不能吞噬生态。有一个好的生态,就是你的护城河,而模型进步总能为你所用。‍

来源 | 侯宏文存(ID:houhongblog)

作者 | 侯宏 ; 编辑 | 荔枝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来源:小丁论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