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各种新闻、热搜,一会儿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会儿是“某某大厂又在裁员”,一会儿又是“AI即将颠覆N个行业”…… 感觉整个世界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洗衣机,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扔进去的衣服,被搅得晕头转向,身不由己。
大家好,今天,咱们不聊诗和远方,也不打鸡血、灌鸡汤。
我就想问问正在看视频的你,最近……过得还好吗?
是不是感觉有点累,有点焦虑,甚至有点迷茫?
打开手机,各种新闻、热搜,一会儿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会儿是“某某大厂又在裁员”,一会儿又是“AI即将颠覆N个行业”…… 感觉整个世界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洗衣机,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扔进去的衣服,被搅得晕头转向,身不由己。
很多人都在问,也包括我自己,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普通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大到好像我们根本无法回答。但今天,我不想回避它。我想跟大家好好地,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我的看法。
记住,这不一定是标准答案,更不是什么人生导师的终极指南。这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深夜里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或者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慰藉,那这个视频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找“出路”之前,咱们得先看清楚脚下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多专家会用一堆复杂的术语来描述,比如“后疫情时代”、“全球化逆流”、“第四次工业革命”……听着就让人头大。
咱们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是三个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钱,好像没以前那么好赚了。
这不是你的错觉。以前,我们感觉只要肯干,只要努力,总能找到机会,工资也能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但现在呢?很多人勤勤恳恳,996甚至007,但发现口袋里的钱好像没怎么涨,甚至还在缩水。创业的,发现流量越来越贵,客户越来越挑剔。上班的,发现公司要求越来越高,涨薪却越来越难,甚至还要时刻担心那个“降本增效”的大刀会不会砍到自己头上。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简单来说,就是那个快速增长、遍地是黄金的“增量时代”过去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存量时代”。大家不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能扛,谁能在一个固定的蛋糕里,切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第二个变化:稳定,成了一种奢侈品。
以前我们父辈那一代人,找个“铁饭碗”,安安稳稳干一辈子,是很多人羡慕的人生轨迹。
但现在,“铁饭碗”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别说私企了,就连一些我们曾经认为最稳固的行业和岗位,也开始面临变革和挑战。世界的变化太快了,今天还炙手可热的技能,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新的技术给替代了。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就像站在一块浮冰上,不知道下一波浪打过来,这块冰会不会融化,会不会裂开。我们渴望稳定,但又不得不接受,变化才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主题。
第三个变化:竞争,卷到了每一个角落。
“内卷”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上学的要卷绩点,上班的要卷KPI,连健个身都要卷谁的体脂率更低。
为什么会这么卷?还是因为前面说的,蛋糕不怎么变大了,但想吃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以前的机会可能是100个,有200个人抢;现在机会可能变成了80个,但有500个人在抢。
而且,现在的信息太发达了。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别人有多优秀,谁谁谁25岁就年薪百万,谁谁谁30岁就财富自由。这种比较,无形中又放大了我们的焦虑,让我们感觉自己再不拼命往前跑,就会被时代远远地甩在身后。
好了,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有点丧。别急,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认清现实,不是为了让我们悲观绝望,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思考对策。 就像打仗一样,你得先看清楚地图,知道敌人在哪里,地形有什么特点,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作战方案,对吧?
承认环境的艰难,承认我们作为普通人的局限,这不叫怂,这叫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真正有效的地方去。
好,既然我们已经看清了脚下的路,那接下来,我们到底该往哪儿走?
我总结了三个普通人可以去践行,也相对靠谱的“生存法则”。
法则一:从“一专多能”到“T型成长”,打造你的“个人防火墙”。
什么意思呢?
过去,我们总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要有“一技之长”。这当然没错,你的专业技能,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像T字的那一竖,代表你的深度。你钻得越深,你的根基就越稳。
但现在,光有深度可能不够了。因为市场变化太快,万一你所在的这个行业、你深耕的这个领域,突然被冲击了呢?就像当年数码相机淘汰了胶卷,智能手机颠覆了MP3一样,有时候,打败你的,甚至跟你都不是同一个赛道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一竖的基础上,加上一横。这一横,代表你的广度。
你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通用能力”或者“可迁移技能”。这些技能,不一定非要多么高精尖,但它们应该像一个“万能插头”,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和场景里。
举几个例子:
* 写作和表达能力: 无论你是做技术的、做销售的、还是做管理的,你总需要写报告、写方案、跟人沟通吧?能把一件事情清晰、有条理、有说服力地讲出来、写出来,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核心竞争力。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会写会说,本身就是一种放大自己价值的杠杆。
* 数据分析能力: 别一听数据分析就觉得是程序员的专利。小到分析你自己的消费习惯,大到分析一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数据正在成为我们理解世界、做出决策的基础。学一点基础的Excel,了解一些基本的统计学概念,能让你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
* 共情和协作能力: AI可以替代很多重复性的劳动,但它很难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在一个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里,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珍贵。这种能力,能帮你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怎么去发展这一横呢?
不要把学习想得太沉重。不一定非要花大价钱去报班。
* 你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B站、抖音、得到、Coursera这些平台上,找到无数免费或廉价的优质课程。
* 你可以刻意地在你现在的工作中,去承担一些你本来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去接触不同的部门,了解整个业务的流程。
* 你甚至可以在生活中,去发展一个看似“无用”的爱好,比如学学摄影、练练书法、玩玩乐器。这些爱好不仅能滋养你的精神,也能在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记住,打造“T型能力结构”的核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而是在你拥有一个坚实专业基础(那一竖)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那一横)。
这一横,就是你的安全垫,你的plan B,是你对抗不确定性的“个人防火墙”。当那一竖受到冲击时,这一横能给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缓冲的余地。
法则二:从“追求风口”到“经营根据地”,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
这些年,我们听了太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故事。从O2O、共享经济,到区块链、元宇宙,风口一个接一个,很多人也跟着冲进去。
追风口有错吗?没错。抓住时代机遇,当然能让你走得更快。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有两个问题:
* 你很难判断哪个是真风口,哪个是假风口。 等我们普通人都能看明白的时候,风口往往已经变成了“红海”,甚至是一地鸡毛。
* 就算你踩中了风口,你有没有能力飞起来? 猪能飞,是因为风足够大。但风停了呢?摔下来的,还是猪。
所以,我想说的是,与其把宝押在那些虚无缥缈、我们无法掌控的“风口”上,不如把精力放在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是你的“根据地”上。
什么是“根据地”?
你的根据地,就是你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并且能从中获得回报的核心领域。
它可以是:
* 一份你踏踏实实经营的工作。 不要总觉得上班是为老板打工。换个心态,把它看成是你的一个“核心产品”。你的目标,就是不断打磨这个产品,让它的“用户体验”(也就是你的领导、同事、客户对你的评价)变得更好。你怎么通过解决问题,为公司创造价值?你怎么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当你能持续稳定地提供价值时,你的岗位才会稳固,你的收入才会有保障。
* 一个你用心经营的副业或个人品牌。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在搞副业。但千万不要为了搞副业而搞副业。你要找到那个你真正热爱,并且能为别人提供价值的点。比如,你特别会做饭,能不能把你的菜谱做成教程分享出来?你特别会整理收纳,能不能帮助别人规划他们的居住空间?你声音好听,能不能去尝试做个播客?
重点不是一开始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你的作品、你的经验和你的口碑。这个口碑,就是你的“个人品牌”,是别人信任你的基础。
* 一个你深度维系的社群或人脉网络。 这个不是指那种功利性的“人脉”,加了微信就没下文了。而是你真正投入时间、情感去维护的一群人。他们可以是你的老同学、老同事,也可以是和你兴趣相投的网友。
在这样一个社群里,你们可以共享信息、交流经验、互相鼓励,甚至合作做一些事情。这是一个能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和实际帮助的“支持系统”。
经营“根据地”的核心思想,是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
不要总想着怎么去收割流量,怎么去赚快钱。而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提供价值时,信任自然会建立,回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个过程可能很慢,很枯燥,不像追风口那么刺激。但它很稳,很扎实。它是在筑高你自己的城墙,而不是在沙滩上盖楼。
法则三:从“向外求索”到“向内扎根”,安放好自己的身心。
这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聊,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聊了怎么提升能力,怎么创造价值,这些都属于“术”的层面。但还有一个“道”的层面,就是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了。
* 看到别人升职加薪,我们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 看到别人晒旅游、晒美食,我们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趣。
* 看到各种“成功学”的模板,我们就觉得自己必须活成那个样子。
我们拼命地向外抓取,想要抓住更多的钱,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认可……我们以为抓住了这些,就能获得安全感和幸福。
但结果往往是,我们越追逐,就越焦虑;越比较,就越失落。
所以,第三个生存法则,就是停止无休止的向外求索,开始学习向内扎根。
什么叫向内扎根?
第一,是建立你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你要想清楚,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还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吗?还是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有三五知己?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必须要有你自己的答案。
当你有了一个清晰的“价值坐标系”,你就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的标准所左右。别人晒豪车,你可能觉得,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吹着小风也很惬意;别人当上了CEO,你可能觉得,我能准时下班,回家陪孩子做做游戏,就是最大的幸福。
不是说让你“躺平”或者“佛系”,而是让你找到自己人生的“锚”。 有了这个锚,无论外面的风浪多大,你的船,都不会轻易倾覆。
第二,是刻意练习“活在当下”。
我们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活在对过去的懊悔里,一个是活在对未来的忧虑里。
我们总在想,“如果当初我选了另一个专业就好了”,“万一我失业了怎么办”,“等我赚够了钱,我就……”
思前想后,唯独忽略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把握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一些“正念”的练习。
* 比如,在你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去感受食物的香气和味道,而不是一边吃一边刷手机。
* 在你走路的时候,就专心走路,去感受脚下的路,看看周围的风景,听听身边的声音。
* 每天给自己留出15分钟,什么都不做,就只是静静地坐着,观察自己的呼吸。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练习,其实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把它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到此时此地。当你能更好地活在当下,你会发现,很多焦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化解了。
第三,是重视你的“身心健康账户”。
我们都知道要把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但我们常常忽略两个更重要的账户:一个是身体健康的账户,一个是心理健康的账户。
在这个压力巨大的时代,透支身体、消耗情绪,成了很多人的常态。
但请你一定记住,身体是1,后面所有的0,比如财富、地位、梦想,都必须依附于这个1。 如果1倒下了,后面有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
所以,请你务必:
* 规律作息,好好吃饭。 这听起来像是妈妈的唠叨,但却是最朴素的真理。
* 找到适合你的运动方式,并坚持下去。 运动不仅能强健你的体魄,更是分泌多巴胺、对抗抑郁和焦虑的天然良药。
* 管理好你的情绪。 感到难过、愤怒、委屈,都是正常的。不要压抑它,学会接纳它,然后找到一个健康的渠道去疏导它。可以找朋友聊聊,可以去写写日记,可以去大哭一场。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一定不要害怕,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朋友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能掌控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我们无法掌控宏观经济的走向,无法掌控行业的变迁,甚至无法掌控明天公司会不会有新的决定。
但我们能掌控的,是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心态,和我们的身心。
把力气花在这些我们能掌控的事情上,就是向内扎根。你的根扎得越深,你这棵树,就越能抵御外面的风雨。
聊到这里,视频也接近尾声了。
我知道,今天聊的话题有点沉重,可能也无法立刻解决你当下的困境。
我只是想通过今天的分享,传递一个信念:
环境越是复杂,我们越是要保持清醒;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
它可能不在某个一夜暴富的风口里,也不在某本成功学的宝典里。
它就藏在你日复一日的努力里。 在你下班后,多学一个新技能的灯光下;在你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积累起良好口碑的过程中;在你放下手机,陪家人好好吃一顿饭的温馨里;在你感到疲惫时,允许自己好好休息,然后重新出发的勇气里。
出路,不是一条现成的、摆在那里的康庄大道。
出路,是我们一步一步,自己走出来的。
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容易。会有迷茫,会有挫败,会有自我怀疑。
但请你一定不要失去希望。
你看,春天花会开,秋天叶会落,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宇宙有它自己的节律,时代也有它自己的周期。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冬天里,积蓄能量,锻炼筋骨,悄悄扎根。等到冰雪消融,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能以一个更好的姿态,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机会。
最后,我想对正在看视频的你说: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很辛苦。感谢你,一直这么努力地生活着。
请一定,一定,要好好爱自己。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今天的视频对你有一点点触动,希望能给我一个赞,或者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彼此温暖,结伴前行。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