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过》凝结了央视主持人、记者敬一丹数十载人生经历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刻画了四季行路、人生心迹,带领读者“云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晨曦星空、四季寒暑。
“走过,看过,听过,想过,感恩这世界让我走过。”
敬一丹70岁人生随笔纪念。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敬一丹讲述了时空交错下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的所闻所想。人终究是跟自己走过这一生。
《走过》凝结了央视主持人、记者敬一丹数十载人生经历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刻画了四季行路、人生心迹,带领读者“云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晨曦星空、四季寒暑。
半世光阴路上忙,从哈尔滨的夏夜到三亚的日出,从天山的花到松花江的雪,敬一丹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在时间与空间交汇处,写下记者、行者的经历与感悟。这不仅是敬一丹的生活随笔,也是她为自己、为同辈、为后生展示一种人生的解答的可能性。
清明追思时,翻开《走过》中清明记事,温厚文字穿透回忆,与岁月深处的生命对话。
文章摘自《走过》/作者:敬一丹
妈妈的海滩
妈妈和爸爸的晚年一直过着候鸟的生活。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从东北向南飞,飞到三亚。天气回暖的时候,他们再北归。
三亚湾海坡一带的海滩,离家里并不远,那片海滩对妈妈来说,是三亚的浓缩,那是三亚她最爱的地方、最常去的地方。
从路边去海边,有一段必经之路,曾经残破荒芜,到处是垃圾杂草。当年,我们在海边看着蓝天、白云、海浪的时候,妈妈关注的是那些碍眼的垃圾,那些杂草、沙子里的草棍和被藤蔓缠绕着的树。
妈妈看不下去了,她退休前是果断利索的老公安,这次又果断利索地开始进行“海滩行动”。每天早上,她迫不及待地奔向海滩,到达之后立刻动手清除垃圾、杂草。
海滩上的灌木和杂草缠绕在一起,杂乱而荒芜,妈妈为了让树长得更好,就钻到树丛里清除杂草、垃圾。有时候草刺扎了她一身,奇痒无比;有时候她的手被杂草弄伤,红肿疼痛,但这些她都不在意。有一次妈妈钻到密密树丛里,满头大汗,我姐看到了,怎么劝妈妈也不出来,姐姐又心疼又生气,只好过去把妈妈拽了出来。
我姐气哭了,我妈却笑了。
在妈妈眼里,好像那些垃圾、那些杂草,都是归她处理的,那些树是归她关照的;好像那是一个被她承包了的地方;好像她自己都属于了那个地方。
日复一日,我妈每天把老爸安顿在海边树荫下休息,她穿着旧衬衫,戴着遮阳帽在海滩上操劳,就像上班一样。路过的人问她:“老太太,你挣多少钱?”妈妈低头忙碌,像没听见一样。
那片海滩变得干净了,整齐了。从路到海那一小段路顺畅了,草和灌木都清爽了。
年复一年,妈妈的身影总是在那片海滩上,她在,那片海滩就干干净净。
我们相约去海边的时候,总会这样说——去妈妈的海滩,家人都懂得了,这是特指那一片海滩。
我有些纠结,对妈妈又想赞,又想拦。
我给妈妈买了干活儿戴的手套,可是又不希望她总去干活儿。清理海滩对一个老人来说,毕竟是有些吃力的。我们觉得,能干多少是多少,不必这样全力以赴。可是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她想做什么,必定是全力以赴,以至于在关注海滩的时候,忽略了家里的那些琐碎家务,她觉得她最想干的、最有价值的,是海滩上的那些活儿。
曾经有朋友说:“这么大岁数,从外地飞到三亚的候鸟,这么爱三亚,多好,应该鼓励啊!”
我说:“千万别,老人家,一鼓励,更投入了,劝都劝不回来了。”
在我心里,老妈是一个天生有公益心、有志愿精神的人,是一个并没有注册的志愿者,她是把三亚当成家的候鸟。
我们担心妈妈力不从心,过于投入,会体力透支,于是我们对妈妈在海滩上的操劳是这样的态度:偶尔鼓励,时常劝停,有时帮忙,内心欣赏。
后来,我们一家人经常和妈妈一起去海滩,让妈妈觉得,吃力的时候,有人在助力,也让她看到儿孙对她这种行为的理解。每当有儿女到三亚的时候,妈妈就会提前把海滩收拾干净。当一家人坐在海滩的时候,当很多游人享受那片海滩时,她非常满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滩是风景,妈妈也成了海滩上的风景。
海滩在变,妈妈也在变。
最初她去海滩的时候不到 80 岁,每天她都扛着扫帚,兴致勃勃走向海滩。她走路飞快,我们都跟不上她,那活力四射的样子不太像一个老人,她的目光里有一种热情在释放。她在海滩上,一干就是一上午,我们劝她慢一点,但同时也会想,妈妈精力旺盛,能这样投入地干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是一件好事。慢慢地,她有些干不动了,从两小时到一小时,她要歇一下。慢慢地,歇的时间要比干活的时间长了,有的时候干半小时,她也显得很吃力了。
孩子们都在帮她,只要看到她在干,孩子们也伸出手,妈妈看到有人在干了,也就能踏实地躺在海滩上歇一会儿。有时,她坐在海滩上,指挥着孩子们:“把那里扫一扫!”“把那杂草拔一拔!”她看着孩子们在干,似乎心里得到了某种安慰。
妈妈越来越弱了。从家门口走到海滩,原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后来她走得越来越慢,要走十几分钟;原来一口气就能走到海滩,后来她中途要休息一次,再后来她中途要休息两次。我看到妈妈坐在路边,眼睛望着海滩的方向,她是多么希望能像以前一样健步如飞,走到海滩,立刻干起活来。但是,她力不从心了。
她坐在路边歇着的时候,我有些意外。曾经那么风风火火的妈妈、行走如风的妈妈,现在也不得不一歇再歇了吗?
病中的妈妈又来三亚,我心底一直有一个期待,什么时候能去海滩呢?她再去海滩,恐怕不能再干什么活了。然而她心里一定有一个愿望,去那曾经倾情投入的海滩坐一坐、看一看。
终于,等到了妈妈的好状态,看起来能出门的状态。全家人像迎接一个重要的节日一样,张罗起来。
这次妈妈不能走动了,就算是坐轮椅也会很吃力。于是我们把妈妈扶到了汽车上。
路很短,我们在车上放了折叠床、轮椅、席子、小凳子。车到了海边,妈妈走下车看到海滩。她打量海滩的目光,就像看自己熟悉的老友,她不能拿起扫帚了,也不能坐在海滩上捡拾那些草棍树叶了。她躺在折叠床上,爸爸坐在轮椅上,我们围绕在他们身边。
妈妈在海边有一种满足,她心里那片海就在眼前。不一会儿,我们就在为妈妈担心了。海风吹过,她会不会着凉?阳光直射,会不会让她消耗太多的体力?
于是我们就说:妈,咱们回去,以后再来。
其实,这样说着的时候,我心里在想,还能来几回?那之后,我们没有再张罗让妈妈去海滩,妈妈自己也没有要求去海滩。她卧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连起身走到阳台都显得很吃力。窗外椰子树的影子在晃动,妈妈只能在房间里享受着三亚的气息了。
在妈妈精神好些的时候,我们时常告诉她海滩的消息:“妈,我去海滩了,看日出了。”“现在海滩有专人打扫了,挺干净的。”“海滩上修台阶了,原来那些破的地方,现在都修补好了。”
我们告诉妈妈的,都是海滩上的好消息。
我们没有告诉妈妈的是,妈妈一直照顾的那棵夹竹桃慢慢枯萎了。
海滩上,月光皎洁,妈妈走了。
妈妈要回家乡了,临行前,我们抱着妈妈的骨灰盒来到海滩,海浪轻轻拍打海滩,妈妈和她的海滩告别了。
妈妈去世后,大弟默默地用贝壳做成风铃,那些贝壳,有的雪白,有的淡黄,星星点点,好像都存着记忆,就如同一个个记忆卡,挂在我们的窗前。风吹过风铃,那风,从妈妈海滩来。
内容简介:本书是敬一丹的行走随笔集,以自然、人文景观为横,以二十四节气为纵,编织出一幅跨越千里、历经数十年的中华文化图景。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春花秋月到夏雨冬雪,从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一处处,一年年。作者“走过”的不仅是自己的岁月,还有亲友、同事,乃至无穷无尽的远方和人们的变迁。在她的记录下,在她的回忆里,人间烟火、悠悠历史、高远理想都在古老辽远的中华大地上呈现和绽放:有“我”,有“我们”;有“家”,更有“国”。
作者简介:敬一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曾主持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三次获得全国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近年来主创央视频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九分钟》。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那信》《床前明月光》等。
来源:长江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