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9月9日又来到了“99公益日”。今年的定位迎来重要升级——从过去“以捐赠为核心”转向倡导“多元公益行动”。这一转变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公益理念的深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善行再小也是一份爱心,公益事业
2025年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9月9日又来到了“99公益日”。今年的定位迎来重要升级——从过去“以捐赠为核心”转向倡导“多元公益行动”。这一转变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公益理念的深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善行再小也是一份爱心,公益事业谁都可以参与。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动。2015年9月9日是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十年间,我国公益事业步入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公众的公益需求也更趋多元精细。从乡村振兴到社区治理,从生态保护到急救普及,从文化传承到儿童关爱——这些广阔领域仅靠传统慈善捐赠难以全面覆盖,更需要时间、技能、陪伴、倡导等“非货币化资源”的投入。正因如此,“多元公益行动”的提出恰逢其时。它呼应了时代之需,也释放了社会之能,让不同年龄、职业、能力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参与路径,使公益生态更健康、更包容、更可持续。
长久以来,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捐款捐物上。还有许多人认为,公益是属于企业、明星或富裕群体的“专属领域”,自己能力有限、难有实质贡献。而此次“99公益日”的升级,正是要打破这种观念壁垒,让公益回归其本真——它是一种人人可为、时时可践的行动表达。
无论身份如何、能力大小,每个人都能在公益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学生可通过“线上支教”分享知识,退休老人能以“社区议事员”身份参与治理,企业员工可发挥法律、财务等专业技能提供免费咨询,甚至普通人能通过“捐步数换公益基金”“云守护濒危动物”等形式助力。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恰是公益最真实的模样。而且,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指尖公益”成为现实,“1分捐”“云植树”等创新形式吸引大批年轻人——这种“无负担公益”恰恰印证了“多元行动”的价值:公益可以有趣、有温度,更可以个性化。
公益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善意,是社会联结的温度。它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多数人的合力。当每一份微小的心意都被看见、被珍视,当每一次举手之劳都能汇聚成光,我们就在行动中重新定义了公益的意义:它不是远方的故事,而是身边的实践;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主动的给予。善行虽小,爱心无价;公益之长,天下共赴。
然而,当前公益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部分爱心行为会受到无端质疑和污蔑,这不仅让爱心人士感到心寒,也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影响公益氛围的营造。我们需要明白,每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值得尊重和保护,随意的揣测和攻击只会让公益事业的发展受阻。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当捐赠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助人成为生活习惯,公益便真正融入了文明的肌理。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的行列中来,当小善汇聚成大爱,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员:李娈鸾
编辑:徐学斌
审核:陈茂荣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