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父母就要少在餐桌上说这句话,可别不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5:30 1

摘要:“吃饭时,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他可能会容易在幼儿园受到欺负。”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最近在小区的孩子教育群里,看到当地一所初中的霸凌事件信息在流传。

不少宝妈都在讨论,说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也遇到类似的事情。

的确,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学校后,在那里遇到不为人知的欺负和霸凌。

然而今天想分享一个父母们都容易忽略的教育小细节:

原来孩子容易受欺负,可能跟父母在餐桌上说的话有关。

之前看过一个日本综艺,节目中,心理学者、应庆大学讲师植木理惠就提到:

“吃饭时,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他可能会容易在幼儿园受到欺负。”

原因是:

“有些孩子对某样食物过敏,不让他们吃是没有办法; 撇开这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如果一个妈妈一直只让孩子吃自己家做的东西、只吃无添加的东西,其它的都不准吃,这样到了6岁,小孩子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不断提醒孩子要学会沉默,那他慢慢形成不敢说、不愿说的性格,长大后很容易被人当成软柿子去捏。

虽说这是一家之言,但我却觉得,不可以小看家庭餐桌上的对话模式,因为这往往会成为孩子应对外界冲突的“行为模板”

当父母反复强调某些“生存法则”,孩子会将其内化为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而这些反应可能恰恰成为施暴者的突破口。

一、“以暴制暴”,是最危险的误导

“他打你,你就打回去!”这句话出现在全国67%家庭的餐桌上(《中国家庭教育行为调研》2022)。

北京一位班主任就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男生小凯因被同学推搡,按父母教导“狠狠反击”,结果将对方摔成骨折。

当老师询问时,他红着眼睛说:“爸爸说打输的人没资格回家吃饭。”

儿童行为研究显示,长期接受“以暴制暴”教育的孩子,大脑杏仁核活跃度比同龄人高23%,更容易将冲突视为生存威胁。

这类孩子可能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因过度反击成为施暴者,要么因恐惧暴力而压抑情绪。

就像心理咨询师张薇所说:“当孩子满脑子都是拳头的重量,就听不见老师吹哨的声音了。”

长期接受暴力回击教育的孩子,往往分不清防卫与攻击的界限。

所以,父母应该尝试通过日常情景讨论引导孩子思考“最优解”,如强调“找老师是聪明选择而非懦弱”,能让孩子学会理性应对冲突,避免情绪主导行动。

二、“退让教育”,正在制造沉默的羔羊

餐桌上另一句高频禁语是“别惹事,忍忍就过去了”。

纪录片《沉默的呐喊》记录过令人心碎的一幕:

9岁女孩圆圆被同桌撕毁作业本长达三个月,只因母亲总说“计较小事的人没出息”。

当心理老师问她为何不反抗时,她小声回答:“妈妈说乖孩子才能交到朋友。”

日本校园霸凌研究所发现,习惯性忍耐的孩子,唾液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这类孩子遭遇长期欺凌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4.2倍。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沉默会被施暴者视为“默许”,觉得那些人可以一直欺负自己,反正自己不会出声。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孩子用“我不接受”等坚定短句配合挺拔姿态,既能建立心理防线又不激化矛盾;

设立家庭安全暗号,让孩子遭遇危险时能不动声色传递求助信号。

三、“受害者有罪论”,分分钟摧毁孩子求助的勇气

最隐蔽的伤害来自那句“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广州某中学调查显示,32%的受欺学生曾因这句话放弃求助。

初二学生小林在日记里写道:“妈妈说我被取笑是因为穿得像乞丐,可那件外套是她买的啊。”

美国儿童保护协会指出,责备受害者的家庭对话会使孩子产生“我有罪”的认知扭曲。

这类孩子被欺负时,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导致他们更倾向自责而非反抗。

就像被拴住的小象,即便长大后能轻易挣脱绳索,仍会困在“我不配求救”的思维牢笼里。

当孩子倾诉时,父母立即给予拥抱而非评判,说“我们一起解决”而非“你该怎么做”,能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培养主动应对问题的能力。

写在结尾: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孩子对抗世界的勇气,来源于知道身后永远有退路。”

当父母停止说那些“生存教条”,转而传递“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你的盾牌”时,奇迹总会发生。

要知道,真正的保护不是教孩子如何“打赢”,而是让他们相信:

被欺负不是耻辱,求助不是软弱,父母的爱永远不会因“输赢”改变。

身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当孩子迟疑着说出“今天有人扯我头发”时,能放下碗筷看着他的眼睛说:“谢谢你告诉我,我们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请相信,当我们用“我听见了”代替“你该怎么做”,用“我在这里”代替“为什么是你”,那些曾被恐惧冻结的勇气,终将在爱的滋养中破土生长。

愿所有孩子都能挺直脊背走向校园,让他们知道,家的方向永远亮着灯,灯下永远有人准备好倾听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来源:哎呀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