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铜盘路的沧桑与变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8:31 1

摘要:在福州,有这样一条马路,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别。而对我来说,是童年记忆到古稀感叹的一条路。走在这条路上,六十多年的时光在眼前流逝,从一张褪色的黑白老照片变成色彩艳丽的电子画面。这条路就是铜盘路。

作者 高鲁燕


在福州,有这样一条马路,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别。而对我来说,是童年记忆到古稀感叹的一条路。走在这条路上,六十多年的时光在眼前流逝,从一张褪色的黑白老照片变成色彩艳丽的电子画面。
这条路就是铜盘路。

1962年,我六岁。还在上幼儿园大班,我们的幼儿园在仓山区的仓山小学附近。每周一早晨,我们由大巴(那时叫大客车)送到幼儿园住宿,周六下午再由大巴接送回到我们在屏山的家(现省委大院)。
62年初,台海紧张,福建部队进入战备(不知几级)。街上的房屋和我们的宿舍的玻璃窗上都贴上了米字形的纸条,老师说是为了防空,令我十分不解。许多没有工作的家属携带孩子,都按要求回老家或者搬迁到位于山区的留守处。每天都有小型的汽车来到幼儿园接走部分小朋友,班上的人越来越少,我天天盼望着也能这样被接走。
终于有一天,我也被点到名了。兴奋的我一下子冲出门外,向那辆来接我们的汽车跑去,并迅速上车坐在后排。不一会儿,上小学班的姐姐和上小班的弟弟也来了。只见追着我跑来的老师叫我回班上带上我的书包和几件衣服,可我觉得汽车肯定不会等我,因此坚决不下车。最后老师只好让我姐姐去将书包等物取来。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家要搬到哪里去呢?需要坐火车吧?
回到家,看到家里已经基本搬空了,左邻右舍的房屋也都如此。我们这些孩子便兴奋的跑东家串西家,和这里告别。同时也获知,我们的新家在离这里不远的一个叫马鞍的地方,不需要坐火车。
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被一辆汽车拉到马鞍路口的一座小桥旁。下车一看,四周黑漆漆的,很远才有一个路灯。我第一次脚踏在今天叫“铜盘路”的路上了。

这条路显然刚修成不久,沙石铺的路面,还坑坑洼洼的。白天下了一场雨,残留的雨水在微弱的光下闪着白光,哥哥告诉我别往那白光处下脚,要往黑的地面上走。走了约一百多米,向右一拐,我们的新家到了。

这是一座两层小楼,住了四家人,我家在楼下西头。这样的小楼共有四座,在我家住的第三座和第二座之间,还有一座民宅。那时的司令部大院连围墙都没有,外面的那条路也还没有名字,我们和一些村民比邻而居,军民一家亲。
我们的幼儿园也从仓山搬过来了,就在现在的铜盘中学的位置上。我又在这个幼儿园上了几个月的大班。9月1日,我们全班小朋友集体升上了铜盘小学一年级。
我们仍然是住校,周六下午回家,周日晚饭前返校。只是没有了大巴接送,我们排路队走路回家。
这时的大院内的原住民已经都搬迁了,周边围上了铁丝网充当暂时的围墙。大院外头的砂石路开始铺沥青。从司令部大门口开始一路向南,但是路还是未拓宽,仍为两个车道的窄马路。我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在道路的最北段,从大门口到铜盘小学,不到一公里。
上四年级时,爸爸的工作调动。我们先是搬到铜盘大院住了半年,接着搬到位于屏山的政治部大院。学校的住宿生已经很少了,周六,政治部、工程兵、炮兵的孩子也都是步行回家。这时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移到从铜盘小学到屏山,不止两公里了。

此时,从西湖宾馆东门到华林寺,这段约200米的路已经有名字了,叫“华林路”。但铜盘路仍旧没有被命名。
到我们上五年级时,文化革命已风起云涌,福州市的中小学都基本停课了,但我们的铜盘小学仍然准时开学,不过学校已取消住宿生,我们开始走读。
我和一平、露霞、丽华等几人,加上我们的弟弟妹妹,六七个小朋友开始每天两次从屏山到铜盘的步行往返。走过华林路往右进入今天的铜盘路,此时的铜盘路还是不宽的两车道,路边也没有人行道,两排高大的桉树像军人列队,整齐而威风。树的外侧是稻田和菜地,经常看到农人在播种和收获。路上的行人不多,车辆也少,只有一辆10路公交车,一小时一趟,和我们的上下学时间不接,也无法搭乘。因为有几个小伙伴同行,路上叽叽喳喳,快快乐乐地,倒也不觉路途辛苦;由于路上车少,家长们一点儿都不担心我们的交通安全问题。春去冬来,风风雨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缺一天的课,也没有出过事故。

直到1968年的6月,我们小学毕业了,才结束了这样的风雨兼程。弟弟妹妹们也转入较近的鼓楼小学上学。
1970年初,部队大院又一次大搬迁。后勤部搬到原农学院旧址,政治部搬到铜盘大院。由于父亲的单位已确定归司令部管辖,我家再次搬到马鞍。巧的是这次住的小楼在第一次进马鞍时住的楼后排,仍然是楼下西头。
这时,我已经在福州三中上学。我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往返在铜盘路上,从最北端的司令部小门口出发,走完整条铜盘路,然后拐入北大路到三中。这样的日子才一年多,我家又搬家了,直至1974年才第三次搬入马鞍。
我参加工作了,又天天骑行在铜盘路上。大约是2001年前后,随着原五凤大队改为五凤社区后,这条路被正式命名为铜盘路。在忙忙碌碌,来去匆匆的生活中,我亲眼见到马路拓宽了,从二车道、四车道。直至2015年扩建成现在的六车道,外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铜盘大院(现福建省军区第二干休所)的大门,至少往东推出了十多米。每个路口都出现了红绿灯,往来的公交车也逐渐多了起来。

道路两边的桉树都被改为榕树等常绿树种,稻田和菜地逐渐被众多的居民小区填满,许多机关单位也在铜盘路上安营扎寨。加上左海公园、二环路及软件园的修建,铜盘路两侧日渐繁荣,早已成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现在的铜盘路,白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夜晚路灯明亮闪烁,高楼灯火辉煌。这条不长的道路,在岁月的磨砺中,长宽了,丰富了。

铜盘路六十多年的变迁,见证着岁月沧桑,日新月异。未来的铜盘还会变成什么样呢?不好想象,但肯定是越来越好越繁荣的!

文章原名《铜盘路的变迁》

来源:一风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