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不懂”到“说得溜”,她将“平安结”绣进“网红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4:20 1

摘要: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刚来派出所之后摆在刘晓琴面前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刚来成都时,我连“摆龙门阵”是啥都听不懂。为了和街坊们“对上暗号”,我每天通勤听方言广播,逮着机会就向居民学“群众语言”。现在不仅能听懂四川话,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川普”!”刘晓琴笑着说。

刘晓琴,黄瓦街派出所社区民警,一个从北方来成都扎根的“新成都人”。这个曾经的军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守护社区平安的“琴姐”呢?

“过三关” 从军转干部到社区民警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刚来派出所之后摆在刘晓琴面前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刚来成都时,我连“摆龙门阵”是啥都听不懂。为了和街坊们“对上暗号”,我每天通勤听方言广播,逮着机会就向居民学“群众语言”。现在不仅能听懂四川话,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川普”!”刘晓琴笑着说。

面对第二关“信任关”,刘晓琴选择用脚底板给出答案。她针对辖区居民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精准入户走访宣防工作。白天走访空巢老人、独居商户,夜间随访夜市摊主、商铺保安;在15个小区群里当“24小时客服”……在担任社区民警的这段时间,刘晓琴用脚步丈量了每一条巷子,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区民警就在身边。

第三关是“能力关”,为了过好它,刘晓琴选择成为了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社区民警接触的对象群体广泛,不仅要懂法律知识,还要了解本地生活风俗,知人情明事理懂民俗。“我现在能做到和商家聊生意经;和宝妈聊育儿经;和老人聊养生经……现在的我,上能普法讲案例,下能调解邻里纠纷。”刘晓琴表示自己的秘诀就一条: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

“1+2+3+N”联动模式,打造平安社区

随着奎星楼在网络媒体上的名气不断发酵,游客络绎不绝、人数持续增多,随之带来的是小微案件、扰民投诉增加,商居矛盾纠纷突出,暴露出警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奎星楼一时成为辖区的治安热点。针对这些问题,刘晓琴整合内外资源,联合社区、商家、住户组建“宽窄平安美食联盟”,发动志愿者成立“黄瓦义警”,形成“1名民警+2名辅警+3名综治队员+N名群防力量”的联动机制,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黄瓦义警”开展街区治安巡逻、小区院落防火防盗、矛盾纠纷化解、噪音扰民治理、电信诈骗防范宣传等,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节假日期间,奎星楼作为宽窄巷子景区的辐射区,日均流量2万余人次,“黄瓦义警”带动商家做好安全防范,提醒游客看管好随身物品,维持街区平安有序。“黄瓦义警”组建半年以来,奎星楼街总警情同比下降约两成;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七成 ,侵财类警情同比下降约八成,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黄瓦义警”形象深入社区,实效鲜明。

化解矛盾纠纷,搭建群众响应枢纽站

在商业街责任段,小区院落内居住的多为退休老人,刘晓琴为特殊群体提供“代跑腿”业务,为行动不便者代办户籍证明、领取证件等,在群众有迫切需求的小事上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商业后街临近小学,住宅区有一半家里有小学生。老人们喜欢清静,晚上休息早,而小朋友喜欢结伴在楼道院落里面嬉戏打闹。长期以来,导致小区内的老年人与小朋友家长双方不满,引发邻里纠纷。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之后,刘晓琴搭建平台,组织调解,经过与双方耐心真诚地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成互相理解,最终达成小区公约,在傍晚7点到8点之间作为小区自由活动时间,8点以后小区保持安静,既能释放小朋友的天性,又能保证老年人的休息。调解公约有效地化解了双方矛盾,小区邻里关系逐渐和睦和谐,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小案件、大民生”,社区警务需要从点滴的防范抓起。在日常防范同时,刘晓琴参与办理日常发生的行政案件,在社区警务队工作以来,累计办理行政案件50起,其中主办30起,协办案件20起。通过打击查处,让街区治理更加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

从军营到警营,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未来,走街串巷的“晓琴姐”,将继续用一针一线“绣”出平安青羊!

来源:红木手艺人阿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