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赋能腾讯华为凭啥进入全球创新百强榜前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7:30 1

摘要:近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分析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来自深圳的腾讯、华为双双进入前十强,其中华为从2015年以来一直在榜,今年位列第九位;腾讯成为近年来榜单上进步速度最快的企业,今年已位列第二位。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近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分析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来自深圳的腾讯、华为双双进入前十强,其中华为从2015年以来一直在榜,今年位列第九位;腾讯成为近年来榜单上进步速度最快的企业,今年已位列第二位。

据了解,《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通过对全球发明数据进行全面比较分析,评估每一项专利创意的强度,所采用的衡量指标与其创新实力直接挂钩。深圳这一成绩,不仅印证了深圳企业的硬核实力,更是深圳40余年深耕科技创新成果显现的重要体现。

腾讯华为进入全球榜单前十

从2012年起,科睿唯安以专利数量和质量、专利情况的全球分布、专利引用与授权情况为主要标准,并在2025年新增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福祉、高效流动、互联互通与自动化等“五大创新宏观力量”框架,遴选出最新100家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前沿机构。

从结果来看,海外营收远超国内营收的日本企业是该榜单的最大贡献者,共有33家企业上榜,但比去年减少5家。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总计上榜19家企业,韩国上榜企业达到8家,中日韩合计上榜60家企业,显示出东亚企业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相较之下,欧洲企业在全球专利的布局中呈现颓势。美国共有18家企业上榜,近年来数量也有所下滑。

中国大陆入选企业包括腾讯、华为、京东方、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和瑞声科技等,进入前十的腾讯和华为同时也是中国研发投入资金最多的两家企业。

近年来,腾讯和华为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相关应用场景开发产业应用的科研投入。以腾讯为例,自2016年成立AI Lab以来,腾讯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2023年发布自研大模型混元,2024年显著加大投入,迈入AI驱动的新发展阶段,近期腾讯混元已推出系列开源模型,覆盖文本、图像、视频和3D生成等多个模态。华为2024年发布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5.0,并依托多模态模型体系,持续在煤矿、铁路、气象、金融等多个行业场景中创造价值,覆盖模型规模多样、应用场景广泛。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深圳企业的排名居前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企业自身创新投入的体现,更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创新投入紧密相关。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 2236.61亿元,同比增长18.9%,研发强度突破6.46%,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数字背后,也是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华为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腾讯投入707亿元,两家企业以“不计成本”的姿态在人工智能、5G、芯片等领域攻城略地。

除了创新投入还有政策、产业和人才等多方协同。

今年3月,深圳出台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瞪羚企业培育等“四箭连发”政策,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体系。数据显示,全市拥有超4000家创新载体,包括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国之重器”,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跨境创新枢纽。这些平台不仅孵化出全球首个开源3D AI创作引擎,更吸引700万人才汇聚,其中高层次人才2.6万人,留学归国人员22万人,为创新注入源源活水。

双轮驱动营造宜居宜业创新生态

目前,深圳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全域协调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深汕特别合作区化身“新能源汽车产业硅谷”,比亚迪项目全速推进,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激增207.5%;低空经济试点城市花落深圳,eVTOL飞行器研发与应用加速落地,彰显其在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深圳通过山海连城计划、绿美生态建设等举措,构建“创新+生态”双轮驱动模式,为科技企业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深圳企业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GDP比重达44.6%,工业机器人、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增速超40%。腾讯混元大模型开源升级,华为鸿蒙系统实现全栈自研,这些突破不仅重塑行业格局,更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正如榜单所呈现的,当前,深圳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4月2日,深圳理工大学首期SUAT Tech-Talk科研成果发布会举行。

本次科研成果发布会以“深理链接,AI创未来”为主题,展示深圳理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6项创新成果,涵盖大模型、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与会的投资方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了解科研进展和对接项目需求的一个不错路径,希望以后能继续参与,寻找合适项目投资。

活动中,深圳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接下来该中心将重点围绕“生物信息+AI”进行科研产业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源保障,孵化及转化一批“人工智能+”交叉集成型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介绍,SUAT Tech-Talk科研成果发布会是深圳理工为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学校“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的“分轨培养”生态体系举办的系列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点为核心,围绕学校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对应的行业主题,通过搭建开放平台、链接企业资源、赋能学生成长,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以“硬科技+强应用”的双轮驱动,培育更多创新成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丽)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吴亚男)4月2日,中广核旗下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运营公司”)在深圳举行一场形式新颖的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会议。活动围绕核能运营领域的前沿技术、现实需求与科研成果转化等,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核电产业链企业等70多家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面对面深入交流,并集中发布首批50多项科研需求。

针对维修工艺显著提升、工具备件自主保障、安全质量本质提升、重大设备失效防治等四大方面,发出合作共赢“邀请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核电厂房。

“核电行业具有高技术的特质,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科技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更好地保障核电安全万无一失。”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军靖介绍,中广核运营公司是中广核核能板块的专业化平台公司,近几年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合作,不仅在特种焊接等共性维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研发出“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等多款智能检修机器人,这些“神兵利器”极大提升了核电运维的效率和质量,对于保障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天的活动上,中广核运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公司科研创新有关情况,部分参会单位推介展示了其研发能力及最新成果,同时针对“核电厂重大设备关键问题机理研究”、“核电厂自动化、智能化运维装置开发”等科研需求分组开展技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开放的科研创新对接协作平台,进一步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和对接。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