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卫生组织将2024-2026年主题确定为“改变对自杀的叙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
非自杀性自伤(简称NSSI),是青少年在无自杀意图时,故意、反复损伤自身躯体(如切割、针刺皮肤等)的行为,核心目的是缓解心理痛苦,且该行为不被社会认可。作为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青少年NSSI需早识别、早干预。
1.自我惩罚,用肉体上的痛感来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愤怒。
2.快感体验,疼痛自我保护机制丧失时,就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甚至因此而成瘾。
3.吸引他人注意,青少年的安全感低,过度依赖他人,对关注有较高的要求。
4.不良模仿,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让青少年轻易获得自伤或自杀的信息,青少年缺乏是非分辨能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相互之间的讨论可能会增加自伤行为。
5.潜在心理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幻觉和妄想等疾患会显著增青少年的自伤行为。
1.生物因素:NSSI具有明显遗传特征,女性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采用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2.心理因素:包括情绪障碍,自卑、抗压能力差、适应力差、认知力差、成瘾、冲动、心理需求不足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易采用自伤的方式缓解
3.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缺少父母陪伴,易造成儿童用自伤行为缓解不良刺激和情绪。
4.社会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歧视、教育压力、社交技能差等社会因素是自伤行为的诱发因素。被欺凌的青少年会增加NSSI行为的风险。
1.认知行为治疗(CBT)在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帮助青少年识别那些导致自伤行为的负面思维模式和不合理信念,建立更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教导青少年用更健康、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和压力,逐渐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2.认知行为情绪调节团体治疗(ERGT),以及自伤行为治疗、强化情景治疗等方式,家庭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学校干预同伴支持也能发挥独特作用。
3.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稳定情绪,缓解症状,从而为心理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但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疗效。
4.重复经颅磁刺激和MECT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增效手段,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验证。
根据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NSSI行为的困扰,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