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与大蒜锈病的病原差异及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6:49 1

摘要:锈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真菌性病害,在小麦、玉米、大蒜等多种作物上均有发生,因发病时病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锈状孢子堆而得名。尽管三者病征相似,且均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显著威胁,但从病原分类来看,小麦、玉米和大蒜的锈病并非同一种疾病,其致病菌种、传播规律及防

锈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真菌性病害,在小麦、玉米、大蒜等多种作物上均有发生,因发病时病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锈状孢子堆而得名。尽管三者病征相似,且均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显著威胁,但从病原分类来看,小麦、玉米和大蒜的锈病并非同一种疾病,其致病菌种、传播规律及防治策略存在本质差异。准确区分三者的病原特性,并针对性落实防治重点,是保障作物安全生产的关键。

一、小麦、玉米与大蒜锈病的病原差异:非同种病害的核心依据

作物锈病的病原均属于担子菌门锈菌目,但不同作物对应的锈菌种类存在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即特定锈菌仅能侵染特定作物,无法跨作物传播,这是三者不属于同一种病的核心标志。

(一)小麦锈病:三种专性锈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

小麦锈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重大病害,根据病征颜色和致病菌种不同,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者病原分属不同物种:

- 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病斑呈黄色条形,沿叶脉排列,是我国小麦锈病中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类型,主要在西北、华北、黄淮等小麦主产区流行。

- 小麦叶锈病:由小麦柄锈菌引起,病斑为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散生于叶片表面,多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如长江流域、西南麦区。

- 小麦秆锈病:由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病斑大而隆起,呈深褐色,主要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历史上曾造成大面积减产,但近年来因抗病品种推广,发生频率显著降低。

(二)玉米锈病:两种锈菌主导,南方危害更重

玉米锈病主要由两种锈菌引起,分别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和高粱柄锈菌玉米专化型(Puccinia polysora),二者在发病时间和区域上存在差异:

- 普通锈病:由玉米柄锈菌引起,病斑初期为淡黄色小点,后期变为黄褐色孢子堆,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分布,但以东北、华北等温带地区为主。

- 南方锈病:由高粱柄锈菌玉米专化型引起,病斑颜色更深(红褐色至暗褐色),孢子堆更密集,且发病期更早(玉米拔节期即可发生),对温度和湿度更敏感,主要在我国南方玉米产区(如华南、西南)流行,近年来因气候变暖,有向北扩散的趋势。

(三)大蒜锈病:单一锈菌侵染,寄主范围窄

大蒜锈病的病原为葱柄锈菌(Puccinia allii),该锈菌仅能侵染葱属作物(如大蒜、洋葱、大葱),无法侵染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其病斑初期为白色小凸起,后期破裂释放出黄褐色锈状孢子,主要危害大蒜叶片和假茎,严重时叶片枯黄早落,导致鳞茎发育不良、产量降低,在我国大蒜主产区(如山东、河南、江苏)发生普遍。

二、锈病综合防治的核心重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尽管三种锈病病原不同,但均属于真菌性病害,且传播途径(气流传播为主)、发病条件(高湿、适温)存在共性,防治需围绕“切断传播链、降低病原基数、增强作物抗性”三大目标,抓住以下关键要点:

(一)源头防控:减少初始病原,降低发病基数

源头防控是遏制锈病流行的基础,核心是通过农业措施减少田间初始侵染源,从根本上降低发病风险:

1.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针对不同作物和锈病类型,选择经过审定的抗病品种,如小麦可选用抗条锈病品种(如“济麦44”“西农979”),玉米选用抗南方锈病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大蒜选用耐锈病品种(如“金蒜3号”“苍山大蒜”)。需注意:抗病品种需定期更新,避免因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导致抗性失效。

2. 清洁田园与轮作倒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病叶、病秆),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锈菌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夏);实行轮作,如大蒜与非葱属作物(小麦、玉米除外,可与大豆、棉花、蔬菜等)轮作2-3年,小麦、玉米避免连作,减少田间病原积累。

3.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三唑酮)拌种或包衣,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锈菌孢子,降低苗期侵染风险。例如,小麦种子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大蒜种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二)田间监测:精准掌握发病动态,把握防治时机

锈病的传播速度快(气流可传播数百公里),发病周期短(适宜条件下7-10天即可完成一代),及时监测、早发现、早防治是控制危害的关键:

- 监测时间:小麦锈病从返青期开始监测,重点关注3-5月(条锈病流行期);玉米锈病从拔节期开始,南方锈病需提前至苗期(4-5月),普通锈病关注7-8月;大蒜锈病从苗期(3-4月)开始,至鳞茎膨大期(5-6月)为重点监测期。

- 监测重点:优先关注低洼、高湿地块,以及上年发病重的田块;小麦条锈病重点查看下部叶片(初期多在老叶),玉米南方锈病重点查看上部叶片(喜高温高湿),大蒜锈病全株叶片均需关注。

- 防治阈值:当田间病叶率达到0.5%-1%(小麦条锈病)、1%-2%(玉米锈病、大蒜锈病)时,立即开展药剂防治,避免病害扩散蔓延。

(三)药剂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提升防效

药剂防治是控制锈病流行的应急手段,需根据作物类型和锈病发生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并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

1. 药剂选择:优先选用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内吸性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 三唑类:如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大蒜锈病防效好)、戊唑醇(广谱,对玉米锈病、小麦叶锈病有效)、氟环唑(持效期长,适合小麦、玉米中后期防治)。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杀菌谱广,对多种锈病均有效,且能促进作物生长),适合发病初期使用。

- 复配制剂:发病较重时,可选用复配药剂,如戊唑醇·醚菌酯、三唑酮·吡唑醚菌酯,提升防治效果。

2.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方式施药,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锈菌孢子多生于叶背),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小麦、玉米需兼顾叶片和茎秆,大蒜需兼顾叶片和假茎。施药后若遇降雨(24小时内),需及时补喷;根据病情发展,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3. 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或抗药性;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如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交替使用),延缓锈菌抗药性产生;禁止在作物收获前安全期内施药(如小麦收获前20天、大蒜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栽培管理:优化田间环境,增强作物抗性

合理的栽培管理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同时增强作物自身抗性,减少锈病发生:

-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田间郁闭。例如,小麦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8-22万株,玉米每亩种植3500-4500株(紧凑型品种),大蒜每亩种植3-4万株。

- 科学水肥:避免偏施氮肥(氮肥过多易导致作物徒长,抗病性下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升作物抗逆性;浇水时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相对湿度高于80%易诱发锈病)。

- 调控生育期:通过调整播种期,避开锈病高发期。例如,南方玉米区可适当提前播种(3-4月),避开7-8月南方锈病高发期;大蒜可适当晚播(10月中下旬),减少苗期锈病侵染风险。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