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走进工商银行的大门,我都觉得自己在穿越一条奇妙的走廊:左手边是运行了几十年的金融系统,右手边是不断迭代的数字浪潮。作为渠道规划与发展管理部的综合经理,我既需要深耕传统金融的根基,又渴望触摸创新的脉搏。这种在坚守与突破之间寻找平衡的状态,构成了我职业成长最鲜
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崇文支行 赵宇鹏
这些角色看似不同,内核却始终一致——用专业能力服务客户,用创新思维激活工作,在金融事业的沃土上,做一棵不断生长的树。
每天走进工商银行的大门,我都觉得自己在穿越一条奇妙的走廊:左手边是运行了几十年的金融系统,右手边是不断迭代的数字浪潮。作为渠道规划与发展管理部的综合经理,我既需要深耕传统金融的根基,又渴望触摸创新的脉搏。这种在坚守与突破之间寻找平衡的状态,构成了我职业成长最鲜明的底色。
科技基建的守夜人:让每台设备都有温度
我的工作日常,常常在智能柜员机的嗡鸣与施工图纸的沙沙声中展开。很多人觉得渠道规划就是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其实在我看来,这些设备都是有“性格”的——有的反应敏捷适合年轻人操作,有的界面简洁更受老年人青睐。我的职责,就是让这些“数字员工"既能严守金融安全的底线,又能精准匹配客户的真实需求。
处理设备故障时,我养成了“三问”习惯:问清楚故障现象背后的技术原理,问明白客户使用时的真实场景,问透彻问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今年运营改革升级,我需要同步协调设备调试与现场施工,那段时间手机里的照片全是网点的角落细节,标注着“此处线路需加固”“这个位置适合安装老花镜盒”。有次发现预埋线管直径不符合设备要求,连夜联系调整方案,不是我过于较真,而是深知金融服务的精度,就藏在这些毫米级的细节里。
我始终相信:科技的终极意义是服务于人。当看到老人通过我调试的自助设备顺利取到养老金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光影叙事的摆渡人:把热爱变成工作的养分
大学期间我有过一段经营自媒体账号的经历,是我青葱岁月的意外宝藏。那时候拍短片纯粹是兴趣,没想到这份对影像的敏感,后来成了服务工作的利器。对我而言,视频剪辑不只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 如何用镜头语言捕捉银行人的专业与热忱,如何让金融服务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刚入职时,团委要做公众号宣传,同事们搜集了很多素材却不知如何整合。我试着用平时积累的叙事经验重新梳理:把晨会点名的画面做成长镜头,让点钞机的节奏和背景音乐同步,用员工真实的工作语录做配音。片子完成后,有老同事特意来告诉我:“原来我们每天的工作,也能这么有感染力。”
跨界探索的冒险者:在陌生领域重新认识自己
参加脱口秀大赛,对我来说是场彻底的自我挑战。作为每天和数据、设备打交道的人,突然要站在舞台上用幽默表达观点,相当于要重新搭建一套思维体系——从追求逻辑严谨到学会打破常规,从精准描述到留白艺术,这个转变比调试任何设备都更具挑战性。
备赛时,我把午休时间切成碎片练习,对着会议室的空椅子讲段子,把工作中遇到的趣事转化为素材。初稿太像“工作报告”,就去观察生活里的语言智慧:菜市场小贩的叫卖声里有节奏,地铁里的闲聊中有共鸣。半决赛讲起我们每个岗位工作区别,其实是想传递一个想法:金融服务的边界,永远在客户的需求里。
脱口秀演出最终获奖,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荣誉,而是证明了人可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像我们银行的服务创新,不也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更贴近客户的方式吗?
生长型思维的践行者:在金融土壤里向下扎根
从视频创作者到银行员工,从技术维护到宣传策划,我的成长轨迹里,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把每个角色都当成学习的机会。我相信:金融服务的创新,既需要专业深度,也需要跨界视野。
入行以后,在获得的荣誉和赞赏中,我最看重的是同事们随手写的便签:“剪辑技巧帮了大忙”“听了你的脱口秀更懂工作的意义” ……这些细碎的反馈让我明白:职场中最珍贵的成长,是你的努力能成为别人的养分。
我常常想,新时代的银行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许就像我正在做的这样:既守护着金融服务的本质,又不畏惧尝试新的可能。当调试设备时,我是严谨的技术专员;当举起相机时,我是热忱的记录者;当站在舞台上时,我是金融故事的传播者。这些角色看似不同,内核却始终一致——用专业能力服务客户,用创新思维激活工作,在金融事业的沃土上,做一棵不断生长的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