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拉田:山地放歌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5:00 1

摘要:早在10年前,当曲歌的“山地系列”作品《山地风流》问世时,他的商州老乡、著名作家京夫就在序文中说道:“不论干什么,始终未脱离山地的怀抱,似乎与山地结了缘……正是因为山地哺育了他,他的一枝笔,才向美丽而温馨的山地倾注了一腔赤子之情。”10年过去了,曲歌再次以他的

山地放歌者

——作家曲歌印象

文/王拉田

上图为曲歌长篇小说《山地子孙》一书封面封底。

上图为曲歌长篇小说《山地子孙》封面和版权页。

曲歌的《山地子孙》问世了。这是曲歌献给党的生日的礼物,也是曲歌献给新时代的一部力作。

上图为2000年陕西省作协宝鸡分片会员大会时诗人白麟采访京夫时为曲歌和京夫留影。

上图为曲歌散文集《山地风流》封面及京夫为该书写的序首页。

早在10年前,当曲歌的“山地系列”作品《山地风流》问世时,他的商州老乡、著名作家京夫就在序文中说道:“不论干什么,始终未脱离山地的怀抱,似乎与山地结了缘……正是因为山地哺育了他,他的一枝笔,才向美丽而温馨的山地倾注了一腔赤子之情。”10年过去了,曲歌再次以他的作品印证着京夫的这句话,也印证着他对山地的痴情。

曲歌本名张革风,系凤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同属同行,我对他也就有了较多的了解。生活中的他总是那么忙碌,忙碌在有新闻的地方、在他觉得很有写作价值的物事上奔波,甚至如痴如醉到没有了“8小时”的概念、没有了节假日。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有写不完的新闻、写不完的文学作品;似乎他生活着的那块山地是那么的迷人。他留心着发生在山地的众多事件,并以文字的形式留给人们。他的收藏中,有山地的各种志书,别人毫不在意的一些资料,也被他当作珍品那样收藏。就连节日和“黄金周” ,也许他就坐在哪位文友或深山野凹的农舍中,痴迷地听着那独特悠扬的民歌,记录着山地独特的风土民情。当月淡星稀,万籁俱寂时分,也许他正在不知疲倦地写呀写。

慢慢的,人们发现,这个不修边幅、终日匆匆忙忙的曲歌,这个并不象某些不曾行动就咋咋呼呼炫耀自己的人的曲歌,已经在默默地实施自己的“山地系列” 计划。一部《山地风流》没有使他满足,一部《少年奇遇记》也没有使他满足,他仍在不停地奔波,仍在象牛那样埋头耕耘。就这,他总像有什么心愿未了,常常被折磨得终日不宁、整夜失眠、做梦、说胡话。一个秋日,他与来访的好友,时任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的田建国又谈起他的“山地系列” 计划,一声声地长叹自己的无能,竟然不能将这山地淋漓尽致地溶进一部留给这个时代和后人的作品之中,两位痴恋着这方热土的山地子孙竟能神聊得忘记下班、吃饭。

上图为田建国烈士遗像。

上图为画家刘敦浩为《山地子孙》一书创作的插图。

1995年3月那个黑色的日子,当曲歌得到田建国为扑灭山林火灾壮烈牺牲的噩耗时,他先而悲痛,进而勤奋地立即投入了对这位时代英雄的采访,一连半月未归。当陪同完各级同行采写报道了田建国的事迹后,曲歌仍“山情”未了。他深深地感到田建国身上,反映着鲜活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不朽的精神,众多媒体报道的还不能反映田建国的全部。田建国的形象是那么活灵活现地在他的眼前闪现,于是他又继续走访了田建国的亲友,重新体味了田建国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场景。之后便一头埋进长篇小说《山地子孙》的创作之中。

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曲歌在与历史和时代对话,与哺育他的山地在交流情话,与英雄田建国和众多山地子孙在互诉衷肠。确切地说,这时的曲歌已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他已纯粹地进入了他所构筑的那个胸怀博大的世界,伴随着英雄经历的历史同行,在与主人公田建国和众多山地子孙同享着喜怒哀乐。他忘情地写着,似乎他已在与主人公们一同生活与成长,竟使他忘记了下班回家,忘记了休息、吃饭,有时早晨进屋,一个章节写完,他才感到肚子在强烈抗议……

有时从日头朗照直写到夜幕降临,又拉开电灯继续赶着往前爬格子,留下一行行密密麻麻的草书。就这样,历经三个半月的煎熬和“洗礼”,一部足有一尺厚的长篇书稿撂在了案头。由于过度劳累,他又一次犯了声音失真,一时说不上来话的老毛病,而他的同事们哪里知道,他曾几次在创作中因劳累过度摇摇晃晃地赶到医院挂了点滴又接着往下写。尽管这样,他仍不敢怠慢,又几易其稿,精心修改,生怕心头的那种浓浓的山地情结稀释淡化。终于赶在建党80周年之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向党、向他痴爱的山地和读者献上了一份厚礼。难怪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看了这部作品后评论道:

上图为肖云儒为作者长篇小说《山地子孙》写的代序首页。

“《山地子孙》是以恋土情结取名的,其作品,也是以恋土情结作为基石的……正是这解不开的‘结’,使田建国为人民的事业而奔忙、而焦灼、而喜悦、而献身……他在人民的事业面前,有一种俯首恭敬的精神……总之,作者是把田建国这个人物放在了历史的风云中进行塑造的……”

象山一样真切,坚毅的曲歌,就是这样怀着赤子之情热恋着山地,歌唱着山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山地奉献了他的青春,以3部“山地系列”文学著作的问世和在各种文学园地发表的近80万字的作品回报着山地,又以数千计的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了山地凤县的火热生活和前进的足迹。如今,他虽然已过了“天命”之年,但他仍然迈着青春般有力的脚步,痴心不改地唱着一曲又一曲山地之歌。

(该文原载宝鸡日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

上图为作者在部队时的留影。

上图为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拉田,陕西岐山人,八十年代曾有过多年军旅生涯;退伍后相继在农业和工业企业生产一线辛勤耕耘,颇有建树;后在岐山广播电视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直至担任宝鸡日报社记者;曾获得陕西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消息二等奖及中国地市州盟报二等奖。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