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与彝名——致在传承困境里寻找微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5:27 1

摘要:在凉山深处的村寨,曾几何时,清晨的炊烟里飘着彝语的问候,孩童的游戏中藏着彝名的呼唤;而如今,不少家庭的饭桌上,大人用汉语讨论生计,孩子对父母的彝名感到陌生,彝语与彝族姓名,正悄悄从日常里褪色。这份褪色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文化记忆的断层焦虑,也是无数人试图接住传

在凉山深处的村寨,曾几何时,清晨的炊烟里飘着彝语的问候,孩童的游戏中藏着彝名的呼唤;而如今,不少家庭的饭桌上,大人用汉语讨论生计,孩子对父母的彝名感到陌生,彝语与彝族姓名,正悄悄从日常里褪色。这份褪色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文化记忆的断层焦虑,也是无数人试图接住传统的挣扎与坚持。

网络图片

一、正在远去的 “母语温度”

阿依第一次意识到彝语 “没用”,是在县城读初中时。班里有一半同学是彝族,却没人用彝语说话——老师讲课用汉语,考试考汉语,就连和同村来的伙伴聊天,说彝语都会被打趣“像在说‘外星话’”。放假回家,她试着用彝语和父母说学校的事,母亲却摆摆手:“说汉语吧,以后出去闯用得上。”

这样的场景,在彝族聚居区并不少见。城市化进程中,汉语成为生存与发展的 “实用工具”,彝语渐渐从“日常交流语言”退化为“特定场合的符号”。许多 80 后、 90 后彝族父母,自己童年时还能流利说彝语,却在养育孩子时主动放弃了彝语交流——他们怕孩子“学杂了”影响汉语学习,更怕孩子带着“彝语标签”在城市里吃亏。

村里的老人对此常常叹气。 72 岁的阿普俄底,年轻时是村寨里的“故事大王”,能把《勒俄特依》里的史诗唱得绘声绘色,如今却找不到听他讲故事的孩子。“以前晚上围着火塘,孩子们挤在我身边,追着问‘阿普,阿支格阿鲁怎么战胜恶魔的?’现在他们抱着手机刷视频,我说彝语,他们要么听不懂,要么嫌我‘啰嗦’。”俄底的声音里,藏着对文化断代的无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彝文的传承。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每一个字符都藏着彝族先民对自然与生活的认知 ——“山”是连绵的曲线,“水”是流动的波纹,“火”是跳跃的火苗。可如今,能熟练书写彝文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县城里的文具店,找不到彝文字帖;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彝文课;就连家族里的族谱,年轻一代也只能看懂汉字标注的“音译名”,却读不出彝文里藏着的家族渊源。

网络图片

二、被 “淡化”的姓名,藏着身份的根

“我叫李阳,彝族名字?不知道,我爸妈没跟我说过。”在成都读大学的李阳,每次被问起彝族名字,都显得有些尴尬。他的父亲是彝族,母亲是汉族,当年为了“方便”,给孩子上户口时直接用了汉语名,至于家族的彝姓“马海”,只在老家的亲戚口中偶尔被提及。

彝族姓名从来不是简单的 “代号”,而是承载着家族历史与文化密码的符号。传统彝族姓名由“家支姓 + 名”组成,比如“吉克阿依”,“吉克”是家支姓,代表着家族的血脉传承;“阿依”意为“月亮”,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期许。有的姓名还与家族的迁徙史相关,比如“曲比”家支的部分后裔,姓名中会带有“木古”(意为“山谷”),纪念祖先曾在山谷中定居的岁月。

可如今, “取汉语名”成为不少彝族家庭的选择。一方面是“实用主义”的考量——城市里的学校、工作单位,汉语名更容易被记住,避免因“拗口”的彝名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年轻父母对彝族姓名文化的陌生——他们自己或许有彝名,却不知道姓名背后的寓意,也不懂取彝名的传统仪式,索性“随大流”用了汉语名。

在云南楚雄的一个村寨,去年曾发生过一件让老人们痛心的事:村里的小学统计学生信息, 30 个彝族孩子里,只有 5 个有彝名。老人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姓名座谈会”,拿着族谱给年轻父母讲“我们的姓从哪里来,名字里藏着什么祝福”,可不少父母只是应付着点头:“知道了,但孩子上学还是用汉语名方便。”

这种 “淡化”带来的,是身份认同的模糊。 00 后女孩阿支,从小用汉语名“张婷”生活,直到高中参加彝族文化社团,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彝名是“阿支莫”(意为“美丽的女子”)。“第一次被叫‘阿支莫’时,我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这么多年,我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阿支开始跟着社团的老师学彝语,试着用彝语和老家的奶奶打电话,可奶奶说的很多词汇,她都听不懂,只能在电话那头沉默。

网络图片

三、微光汇聚:总有人在接住传统

尽管困境重重,却总有一些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彝语与彝族姓名的传承 “添柴”。

在凉山州昭觉县, 45 岁的吉克伍各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也是“彝语兴趣班”的发起者。五年前,他发现班里的孩子几乎不会说彝语,就连“阿爸”“阿妈”这样的称呼,都要用汉语说“爸爸”“妈妈”。“那一刻我特别难过,我们的语言,怎么能在孩子这里断了?”

伍各开始利用课后时间办兴趣班,没有教材,他就自己编写 ——把彝族儿歌翻译成彝文,配上简单的图画;把彝族谚语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还鼓励孩子们“给身边的事物取彝语名字”:“桌子叫‘依果’,铅笔叫‘勒莫’,每天记一个,慢慢就会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孩子报名,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吸引,就连隔壁村寨的家长,也会送孩子来听课。

伍各的努力,让不少家庭重新重视彝语。学生阿说的父母,以前从不用彝语和孩子交流,自从阿说参加兴趣班后,每天晚上,阿说都会教父母说一句彝语: “今天学了‘月亮’叫‘阿依’,爸爸妈妈,我们一起说。”现在,阿说家的饭桌上,常常能听到彝语的笑声。

在网络上,年轻一代也在用新的方式传承。 95 后女孩沙马阿果,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了“彝语小课堂”,每天用 1 分钟教大家说彝语日常用语:“早上好叫‘俄觉莫’,谢谢叫‘卡沙沙’,简单又好记。”她还会分享彝族姓名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很多彝族女孩的名字里有‘阿依’‘莫’”“家支姓背后的历史”。她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 500 万,不少网友留言:“原来我的彝名这么有意义,以后要教我的孩子说彝语、用彝名。”

政府与文化机构也在行动。凉山州近年来推出了 “彝语保护工程”,组织专家编写彝语教材,在部分中小学开设彝语必修课;云南省则开展了“彝族姓名文化普查”,收集整理各地的家支姓与姓名习俗,制作成科普手册发放到村寨。在一些传统节日里,还会举行“彝名授予仪式”,让孩子们在仪式中感受姓名的意义——长辈会为孩子戴上银饰,念出彝名,告诉孩子:“这个名字,是你的根,要记住它。”

网络图片

四、传承不是 “复古”,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有人说,都 21 世纪了,还学彝语、用彝名,是不是“落后”?其实不然,传承彝语与彝族姓名,从来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让这些文化符号,成为现代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活在当下的生活里。

彝语里,有汉语无法精准传达的情感 ——“孜莫格尼”(吉祥如意)里藏着对生活的温柔期许,“阿依莫”(月亮姑娘)里有着对美的独特感知;彝族姓名里,有家族的血脉与记忆——记住自己的彝名,就是记住“我从哪里来”,记住祖辈的故事与精神。

传承,也可以很 “现代”。就像沙马阿果那样,用短视频教彝语,让年轻人在刷手机时就能接触传统;就像吉克伍各那样,把彝语和游戏结合,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就像一些年轻父母那样,给孩子取“双名”——既有汉语名方便生活,也有彝名承载文化,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讲彝名背后的寓意,在家庭聚会时,用彝语说一句祝福。

去年火把节,在凉山的一个村寨,发生了一件温暖的事: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场 “彝语晚会”,老人们唱着古老的彝歌,孩子们用彝语朗诵诗歌,年轻人们用彝语玩游戏。晚会最后,所有人一起喊出自己的彝名,声音在山谷里回荡——那声音里,有对传统的敬畏,有对未来的期待,更有“我们是彝族”的身份认同。

灯火长明处,总有微光在闪烁。彝语与彝族姓名的传承,或许道阻且长,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说彝语,愿意给孩子取彝名,愿意讲姓名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化符号就不会消失。它们会像凉山的火把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照亮我们的根,也照亮我们的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与姓名,才能真正记住,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去往何方。

2025 年 3 月 8 日

于雷波县彝学会办公室

网络图片

原出:《彝族人家》公众号,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

狄惹克古

狄惹克古,彝族,学名白克古,笔名夷家郎,男,出生于 1996 年,四川省凉山瓦岗人,精通彝文,母语诗歌汉语诗歌双语创作、彝汉双语作家、诗人。学生时代大学里,民族协会会长,现任雷波县文物古籍保护协会会长、雷波县彝学会代理会长,四川彝学会理事、凉山州彝学会理事、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彝族文化学者•母语诗人,研究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雷波县彝学会会员,雷波县作协会会员,大西北诗人签约诗人,青年作家网络签约作家,驭风者诗社会员,东方文学精英 2020 金榜诗人(作家)荣誉称号、 2019 年优秀诗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星空诗社会员。诗作散见于《雷波彝学》《黑土地》《马湖艺苑》《呷尔莫波》《布拖彝学》《甘洛彝学》《奉天诗刊》《阿伙金阳》《乌苏里江 . 绿色风》《中国风》《中国彝族当代散文大系》《中国爱情诗刊》《溪洛渡》《 2018 四川大凉山新生代诗人 40 家诗展》《 2019 中国诗歌大典》《中国团结诗刊》《信阳文学》《中国民间短诗》《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千里思乡情》《中国诗歌大赛》《中国诗歌精选· 2019 年度诗人》 [ 现代新派 100 诗集 ] 《云天外的光芒》等报刊,在《阿细先基》《彝文化传播》《彝新会》《山鹰魂》《母尼祖努苏》《彝族文化研究平台》《阅读凉山》等网络平台也有部分作品刊发。诗观:坚持在生活中捕捉诗,坚持用诗美化,追求过一个有诗意的生活。

吉乃声明

声明:《彝族人家》弘扬彝族文化,展现彝乡美丽风光与人文摄影图片,呈现彝民族诗的天赋,关注彝乡最新资讯和民生动态。《彝族人家》用稿没有稿费,版权归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个人简历和个人图片,投稿时一并发来。个别作者只署笔名,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者另外。稿件以彝学稿件优先发稿,由于吉乃没有能力编辑彝文稿件,目前暂时只收汉语稿件。内容如有版权要求,请来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时间内删除。

欢迎投稿

投稿要求:作者简介+生活照+文章正文,如有与文章相符的图片更好。摄影和书画作品每张都有作品名称。

彝学作品、原创文学、摄影。投稿邮箱:278439053@qq.com

《彝族人家》

编辑:蒋志聪(吉乃)

来源:番茄21005311252952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