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再盯成绩、不再频催、不再高压——只是希望他每天坐在书桌前时,是心情平静、身心放松的。
每到新学期,朋友圈总会涌现一批家长立下的“育儿flag”:
要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每天必须完成背诵与阅读提高作业效率、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个学期,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却只有一个:
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有爱的家庭氛围。
不再盯成绩、不再频催、不再高压——只是希望他每天坐在书桌前时,是心情平静、身心放松的。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太“佛系”了?
但我想说,这恰恰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深的支持。
回想我们成年人自己,也一定体验过这样的状态:
当压力陡增、心绪烦躁时,即便再熟悉的工作,也难以进入专注状态;本来一小时能完成的任务,拖拖拉拉到深夜,依旧效率低下。
孩子亦是如此。
当他刚坐下写作业,你就开始盯着:“坐直一点”“写工整点”写到一半,你开始念叨:“你这样以后上不了好高中”字体潦草、动作磨蹭、注意力飘忽,你一边焦急,一边忍不住插手这些看似“教育”,其实是一种不断干扰。
你夺走了孩子专注的空间,也剥夺了他内在的动力。
假设孩子的心力是10分。
在安静、被尊重的环境中,他可以把这10分全部用在学习上:理解、思考、表达。
可一旦家长不断介入,他可能要花:
2分心力去应对父母的言语压力3分心力去压抑内心的不满与焦虑剩下5分,才是他能真正投入到作业中的时间看似一样长,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最可惜的,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的努力被你的焦虑打断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心流(Flow)。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沉浸、专注、时间感消失、效率极高,那就是心流状态。
但这种状态的前提是:环境安定,心理舒适,没有过多外部干扰。
而我们家长恰恰常常成为“干扰源”。
一边希望孩子专注,一边制造紧张气氛,这是教育中的最大悖论。
压力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让我们进入“防御模式”;
而掌管思考、记忆、逻辑等功能的“前额叶皮质”则会因此受到抑制。
换句话说,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时:
他的大脑更容易陷入情绪化、烦躁或空白状态理解力下降,专注力削弱,记忆力衰退长期如此,甚至会形成“学习等于痛苦”的消极联结这时候,你再怎么鸡血也没用。
学习不是身体坐在书桌前就完成了,而是大脑愿意留下来。
家庭情绪发生了变化。
父母吵架、关系紧张、家里充满负面情绪,孩子的神经系统早已悄悄“上紧了发条”。
“爸妈是不是又要吵架了?”“刚才妈妈看我那一眼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又做错什么要挨骂了?”你看不见,但他的心里,早已波涛汹涌。
哪怕你没有发火,若你的脸常年紧绷,孩子就始终难以安心。
有些家长总觉得:“我说的都是真话啊,有什么问题?”
“你不好好学,考不上高中”“你这态度怎么能成功”……
这些话,也许句句没错,却不该在孩子最需要沉浸的时候被反复叨念。
它们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声音:
“你不够好”“你必须做得更好,否则就不配被爱”
这不是教育,这是慢性的情绪内耗。
你希望孩子认真、自律、主动、有目标。
那你要先学会:
安静地看着他独立完成一页练习
接纳他没写好字、没考好分时的沮丧
克制住随时点评的欲望
在他失败时,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
你松一松,孩子才能稳一稳。
你不唠叨,他才有空间听见自己的声音。
你给的是轻松,他才能给出沉浸与努力。
再好的教育理念、方法、资源,若在一个高压、指责、控制的家庭氛围中,也会变形。
轻松,是孩子学习的催化剂,是他心智成长的加速器,更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容易忽略的爱。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是你陪他刷多少题,而是你能不能,给他一个放心成长的空间。
来源: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