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从北京的科学影像节到上海的“地铁探秘科普基地”,从浙江百余条科普Citywalk路线到海南6大站点打卡赢知识,一场覆盖全国、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科普热潮正在兴起。这一由国家层面推动的集中行动,不仅是对《全民科学素质行
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从北京的科学影像节到上海的“地铁探秘科普基地”,从浙江百余条科普Citywalk路线到海南6大站点打卡赢知识,一场覆盖全国、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科普热潮正在兴起。这一由国家层面推动的集中行动,不仅是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有力响应,更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正从“活动化”向“系统化”迈进。
过去,我们常把科普理解为“科学家讲、老百姓听”,形式多为讲座、展板、发放资料。这种方式虽有其价值,但互动性弱、参与感低,难以真正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而今年的全国科普月呈现出明显的新气象:强调体验、注重参与、融合生活。孩子们可以在科技馆亲手操作机器人,市民乘坐地铁就能打卡科普站点,家庭报名参加周末研学路线,在行走中了解城市背后的科技密码。这种“动起来”的科普,让科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玩味的生活元素。
值得肯定的是,各地在活动设计上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黑龙江结合寒地特色开展冰雪科技体验,广西推出“八桂科普大行动”深入民族地区,香港、澳门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资源联动。这说明,科普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结合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做到“接地气、有人气”。
当然,一个月的集中活动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科学思维常态化融入公众生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距离2035年目标25%仍有差距,区域间、城乡间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偏远地区学校缺乏实验器材,农村社区科普资源匮乏,基层科普力量薄弱。如果只靠每年一次的“科普月”突击宣传,很难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实质性提升。
因此,必须推动科普从“短期热”走向“长期润”。这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系统应加强科学课程实践环节,减少“照本宣科”;媒体平台应加大对优质科普内容的扶持,遏制伪科学传播;科研机构和高校应鼓励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用通俗语言讲好科学故事;企业也可通过开放研发中心、设立科普展厅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公众尤其是孩子的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是科学探索的起点,而这一点往往在应试教育中被消磨。家庭和学校都应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开放讨论,允许试错、鼓励探索。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科普也不应是节日里的“烟花秀”。当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网络谣言时能多一分理性,孩子对自然现象多一分追问,社会对科技创新多一分理解与支持,我们的科普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来源:随性自由的水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