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那种“怀念过去”的矫情,而是喉咙里突然泛起井水的凉,西瓜的甜,混着土腥味,一秒把人拽回村头老槐树下。
蝉声一响,人就自动回到小时候。
不是那种“怀念过去”的矫情,而是喉咙里突然泛起井水的凉,西瓜的甜,混着土腥味,一秒把人拽回村头老槐树下。
那会儿没冰箱,西瓜直接拴根绳沉井里。
傍晚拎上来,瓜皮上还挂着水珠,一刀切下去,“咔嚓”一声,脆得能听见夏天裂开。
大人们搬竹床出来,小孩光着膀子追萤火虫,兜里揣着玻璃罐,罐壁撞得叮叮当当。
萤火虫其实没多少,但黑夜里一点点绿,就够孩子蹦跶半宿。
现在回村,老槐树早砍了,井也填平盖了水泥地。
村口小卖部门口,小孩一人捧一部手机,屏幕亮得刺眼。
他们不再追萤火虫,也听不见蝉鸣——耳机里的游戏音效比蝉声大得多。
数据冷冰冰,但看一眼就明白:十年里,村里常住人口少了四成,留下的多是老人。
年轻人走了,孩子被手机“拐”走,传统夏日像被抽掉骨头的风筝,线断了,飘得没影。
好在有人不甘心。
隔壁县搞了场“乡村夏日记忆”活动,把古井重新挖开,井水又凉起来。
志愿者教娃用纱布包西瓜沉井,晚上放老电影,幕布一挂,全村搬板凳出来,蚊子咬也舍不得走。
萤火虫没回来,但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星星可以这么亮。
专家说,这叫“生态修复+文化唤醒”。
听着拗口,其实就是把老法子捡回来,让土地和人重新对上暗号。
古树登记保护,水井贴上二维码,扫码能听老人讲当年怎么挑水浇地。
游客多了,农家乐火了,年轻人春节回来一看:嗬,老家居然能拍照打卡?
夏天还是那个夏天,只是换了活法。
井水、蝉鸣、萤火虫没全消失,它们躲在记忆的褶皱里,等人伸手翻一翻。
来源:湖畔边赏荷的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