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年代买过一本杂志,内容全是外军最新装备有尚未试飞的YF-22战斗机。还有最吸引人的图片就是今天的主角“AMX-30”主战坦克,吸引人并不是外形有多漂亮,而是它所使用的各类弹药。
90年代买过一本杂志,内容全是外军最新装备有尚未试飞的YF-22战斗机。还有最吸引人的图片就是今天的主角“AMX-30”主战坦克,吸引人并不是外形有多漂亮,而是它所使用的各类弹药。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欧洲启动了一个项目,旨在根据法国、西德和意大利共同制定的技战术要求,研制一款统一的主战坦克。然而,由于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分歧,三国最终终止了联合研制工作,法国随后决定独立推进该项目。法国采用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豹”式坦克(Leopard)相似,即优先考虑火力和机动性,而装甲防护相对较薄。
由法国国营AMX科研中心研发的原型车于1963年完成,并在1966年正式投产,型号命名为 AMX-30B,生产工作由罗阿讷(Roanne)的 ARE 坦克装配厂负责。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该坦克进行了全面升级,改进了火力、防护性(后期改进)和技术可靠性,升级后的型号被命名为 AMX-30B2。该型坦克一直生产至 1986 年,总产量超过 2200 辆。
在西班牙,该坦克以 AMX-30E 型号进行许可证生产。出口版本 AMX-30S(以及其他量产改型)被出售至希腊、塞浦路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委内瑞拉、波黑和尼日利亚等国家。
AMX-30B2 采用经典的车体布局,乘员为 4 人,动力舱位于车体后部。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左侧,驾驶员通过车顶的舱盖进入座位。在炮塔内,炮长和车长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炮塔顶部设有车长指挥塔,并配备舱门,而装填手也有独立的舱门。坦克战斗全重为 37 吨,车体内可利用的装甲空间为 12.8 立方米,炮塔顶端高度为 2290 毫米。
主要武器——105 毫米 CN-105-F1 型线膛炮,炮管长度为 56 倍口径。该炮的特点是未配备火控稳定系统,也没有炮管排烟系统。因此,该坦克只能在静止或短暂停车时进行精确射击。炮管内部采用压缩空气清理,而战斗舱内的火药燃气则通过专用通风系统排出。此外,炮管外部装有热护套,以减少环境温度对炮管的影响。
坦克的弹药基数为 47 发单位弹,包含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高爆破片弹(HE-FRAG)、照明弹和烟雾弹。主炮采用手动装填方式,炮塔左侧设有专门的抛壳口用于排出发射后的弹壳。
OFL 105 F2 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具有 14:1 以上的长径比,其弹芯由基于钨的合金制成,弹托采用铝合金绕带式导引装置。该弹药的特殊设计在于其弹道帽内部安装了一组预制破片(钨珠),可能用于增强侵彻后的毁伤效能,或者提升对坦克步兵目标的杀伤力。
• 弹丸质量:5.8 千克
• 初速:1525 米/秒
• 穿甲能力:在 2000 米、60° 入射角 条件下可穿透 180 毫米 装甲
105 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OFL 105 F1 / F2)
1995 年,法军为 AMX-30B2 引入了 OFL 105 F2 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该弹药采用更长的有效侵彻部分,并配备由 贫铀合金 制成的弹芯。
• 弹丸质量:6.25 千克
• 初速:1525 米/秒
• 穿甲能力:在 2000 米、60° 入射角 条件下可穿透 260 毫米 装甲
辅助武器:20 毫米 GIAT M693 F2 自动炮
AMX-30B2 的一大特点是配备了一门 20 毫米 GIAT M693 F2 自动炮 作为辅助武器。该炮安装在主炮的防盾内,但可以 独立进行垂直瞄准,俯仰范围为 -8° 至 +40°。
• 供弹方式:可选择弹链供弹
• 射速:最高 900 发/分钟
• 有效射程:可达 1500 米
• 弹药基数:480 发(两条弹链,可分别装填穿甲弹或高爆破片弹)
• 穿甲弹初速:1300 米/秒,可用于打击轻型装甲目标,在减少主炮弹药消耗的同时提高作战效能。
20毫米自动炮和氙气探照灯。
其他武器装备
在 指挥官塔台 上安装有 7.62×51 毫米 LMG 机枪,并配备 远程操控 瞄准装置。
• 机枪弹药基数:2080 发
其他设备
• 车体上安装有GALIX 烟幕弹发射器
• 配备氙气探照灯,用于夜间作战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照明
AMX-30B2 在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的部署照片 显示了这些特征,例如 氙气探照灯、GALIX 烟幕发射器以及车侧装甲裙板。
AMX-30B2 坦克配备了 COTAC APX M581 自动化火控系统(FCS),其组成包括:
• M581 瞄准手望远式瞄准镜
• M496 指挥官辅助瞄准镜
• M541 指挥官瞄准-观察装置
• APX M550 激光测距仪(与瞄准手和指挥官的瞄准镜联动)
• COTAC M579 弹道计算机(配备输入数据传感器)
• THOMSON-CSF 公司的 LLL TV DIVT 13A 低照度电视夜视系统
M581 瞄准手望远式瞄准镜 具有 10 倍放大倍率的日间光学通道,并与激光测距仪联动。该测距仪可测量 320 至 10,000 米 范围内的目标距离。
在夜间射击时,使用 DIVT 13A 系统的 CASTOR CC8 低照度电视摄像机,其安装在主炮右侧。摄像机图像会传输至瞄准手和车长的显示器。在夜间,对“坦克”目标的识别距离约为 1300 米。部分坦克在主炮左侧额外配备了 PH.8.B 氙气探照灯,可在 1100 至 1300 米 距离内识别目标。
M541 车长瞄准-观察装置 配备 两个日间光学通道(1 倍与 8 倍放大倍率),以及一个 夜视通道,该通道使用 PH-9A 红外照明装置。夜间识别目标的距离可达 600 至 800 米。
M496 辅助潜望式瞄准镜 具有 10 倍放大倍率的光学通道。
在 1980 年代末,部分 AMX-30B2 坦克将 DIVT 13A 系统升级为 THALES DIVT 16 热成像系统,使得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目标识别距离提升至 2000 米。
炮手望远瞄准镜的入射窗口,位于火炮掩体内。
• DIVT 13系统的电视摄像机容器。
• DIVT 16热像仪容器。
• 炮手操作位置。 前景为望远瞄准镜目镜及弹道计算机和热像仪控制面板。下方为控制面板,左上角为DIVT 16系统的视频显示器。
• 坦克指挥官观察设备(PПН)的入射窗口。 左侧为PH-9A红外照明器。
• 右侧为指挥官的辅助潜望式瞄准具,左侧为炮手的潜望式观察仪。
• 指挥官操作位置。 辅助潜望式瞄准具目镜、控制面板,左侧为DIVT 16系统的视频显示器。
• 为确保指挥官具备全方位视野,指挥塔周围安装了十个观察装置。
• 车体结构:
AMX-30B2的焊接式车体由铸造和轧制装甲部件组合而成。车体前部为整体铸造结构,上前装甲(ВЛД)厚度80毫米,倾斜角68度。车体侧面装甲厚度在32至57毫米之间,上部倾斜角约35度。有其他数据显示,部分装甲厚度可能更小。炮塔采用铸造结构,前装甲具有可变倾斜角度,配备大型炮盾。
• 防护性能:
车体正面仅能防御小口径(≤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对聚能破甲弹(HEAT)无有效防护。为了提高抗HEAT能力,法国工程师开发了BRENUS外挂式爆炸反应装甲(ERA),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安装。BRENUS系统在车体和炮塔上安装了112个GIAT BS G2型ERA模块,有效增加约400毫米均质钢等效防护,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抵御RPG和部分轻型反坦克导弹(ATGM)**的攻击。战斗全重增至38.2吨。
• 附加改进:
• EIREL光电干扰系统:可对半自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进行干扰,发射器安装在炮塔顶部左侧。
• GALIX烟幕和气溶胶遮蔽系统:与AMX-56“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相同,用于快速遮蔽战场。早期型号则仅配备两具80毫米烟雾弹发射器,安装在炮塔后部两侧。
• 车载防护系统:配备快速响应灭火系统和核生化防护系统(带过滤通风装置)。同时,可选装乘员舱空调系统。
• BRENUS爆炸反应装甲(ERA)模块在炮塔正面和侧面提供了良好覆盖,但在车体下前装甲(NЛД)和侧面并未安装ERA……
• 炮塔右侧的ERA模块、GALIX烟幕系统的烟雾弹发射器,以及指挥官塔上的高射机枪(ЗПУ)。
左侧GALIX系统烟幕弹发射器旁边安装有EIREL光电对抗系统发射器。
AMX-30B2的动力舱(МТО)内安装了一台Hispano-Suiza HS-110.2型多燃料12缸四冲程液冷柴油发动机,采用水平对置布局。根据不同资料,其功率在680至720马力之间。上世纪90年代末,部分AMX-30B2坦克经过现代化改造,换装了Renault/MACK E9型8缸V型柴油发动机,功率提升至720至750马力。无论采用哪种发动机,它们均与SESM ENC200双流液力机械变速箱构成一体化动力单元。该变速箱包括一套带自动锁止离合器的综合液力变矩器、三轴自动变速机构(提供5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以及带有轴向柱塞式液压传动的差速转向机构。
燃油系统由总容量960升的油箱组成,分布在驾驶舱和动力舱。单位功率约为19马力/吨,公路最大速度可达65 km/h,越野行驶速度为40-45 km/h,公路行驶续航里程约450 km。坦克可涉水深度达1.3米,经过短时准备可涉水2米,配备深涉水装备(ОПВТ)后可涉水4米。
行走系统 由每侧5个双轮缘橡胶包覆的铝合金负重轮、5个内部减震支重轮、橡胶包覆的诱导轮和可拆卸齿圈的主动轮组成,履带采用铸造履带板,串联单销连接,并配有可拆卸的橡胶行驶垫。悬挂系统采用独立扭杆悬挂,扭杆轴线相互错开,并在第一和最后一组负重轮上配备伸缩式液压减震器。部分AMX-30B2 BRENUS坦克改装了新型并联双销履带(РМШ),提高了履带寿命和通过能力。
1991 年“沙漠风暴”行动期间,隶属于多国部队的 AMX-30B2 坦克 参与了作战。在西部战线,共有 第 10 装甲师第 4 龙骑兵团的 44 辆坦克投入战斗。这些坦克额外装备了 GALIX 防御系统、GPS 导航设备、附加侧裙板(主要用于 防尘),并配备 DIVT 16 热成像系统,同时仍然保留 PH.8.B 氙气探照灯。
在与其他部队及多国部队空军的协同作战中,法国装甲部队整体表现出较高的作战效率。不同消息来源称,法军 AMX-30B2 共 击毁约 20 辆伊拉克坦克,并 缴获 2 辆完好的 T-72M1。在战斗中,105 毫米火炮共计发射 270 发炮弹,法军自身损失为 2 人阵亡、33 人受伤。
相比之下,隶属于 卡塔尔陆军(同属多国部队)的 AMX-30S 和 AMX-30B2 坦克 战果较少。战斗中,卡塔尔部队宣称 击毁 3 辆、缴获 4 辆伊拉克 T-55(59/69 式),但自身至少 损失 2 辆 AMX-30。
从 2000 年代中期开始,AMX-30 系列坦克逐步退役,被封存或拆解。目前,该型坦克已 完全退出法国陆军现役,被更先进的 AMX-56“勒克莱尔”(Leclerc)主战坦克 取代。
参考资料:1. Б.С. Сафонов, В.И. Мураховский《主战坦克》,莫斯科,“Arsenal-Press”,1993。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