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周口和下辖的8个县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23:22 1

摘要:周口是河南省豫东平原上一座冉冉升起的内河港城,它是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之地,顺流直下可借助淮河水势直通大海,从小小的周家口渔村完成了中原第一大港的蜕变,堪称是一段传奇。

如果把河南的周口市区,和下辖的7个县,代管的1个县级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响亮呢?

【周口市区】

周口是河南省豫东平原上一座冉冉升起的内河港城,它是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之地,顺流直下可借助淮河水势直通大海,从小小的周家口渔村完成了中原第一大港的蜕变,堪称是一段传奇。

周口的中心是如今的川汇区,在历经曹魏、隋唐对这里的河道疏通,周口中心一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到元末明初时首度出现官方记载的颍岐渡口和永宁集,永乐年间又在颍河南岸设立子午街,分属商水、淮宁二县,是陈州府治的一部分,到清嘉庆年间更是被称为“中原四大名镇”之一。

1948年初在周家口一带首度设市,称周口市属淮阳专区管辖,1952年改置为周口镇属商水县管辖,1953年复为周口市隶属许昌专区,1958年周口再度撤市设镇并入商水县。

1965年析许昌、商丘两大专区组建周口专区,以周口镇为专区驻地,1969年改称周口地区,1980年随着周口镇的辖区扩大再度设市,升格为县级市,2000年周口地区与周口市合并,组建周口地级市,原来的周口县级市改作川汇区。如果改作古名,周口市区就叫颍岐口。

再说说川汇区东面的淮阳区,它的前身是淮阳县,于2019年撤县设区,使得周口市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

淮阳在周口各县市区中的历史地位十分深厚,是“人皇”始祖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的建都之地,是太昊陵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姓氏文化的发源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舜帝的后裔分封于此,定国号为“陈”,国都宛丘(临近太昊陵)。陈国国祚560多年,后被楚国所灭,改置陈县,后来在战国中期曾一度复国。不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迁往齐国时避难改姓田氏,经过百余年的沉淀,于公元前386年完成“田氏代齐”的传奇,间接延续了陈国的国祚。

陈地在战国后期曾短暂做过楚国的国都,当白起攻破郢都后,楚顷襄王一路迁都于此,后迁往寿春。

西汉初年,刘邦将陈县改置为淮阳国国都,魏晋时曾一度改设陈国国都,南北朝时陈县处在各方交战的漩涡之中,建制几度更改,到北周时改置为陈州,治所仍旧设在宛丘。

明朝初年宛丘成为附郭并入陈州属开封府管辖,延续上千年的宛丘之名融入陈州之中,清雍正初年陈州升格为直隶州,于1734年改置为陈州府,同年增设附郭淮宁县。

民国初年,陈州府被裁撤同时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建国后为淮阳专区驻地,1953年并属商丘专区,1959-1962年划入开封专区,1965年随着周口专区的设立,淮阳划入周口。如果改作古名,淮阳就叫宛丘。

项城市是周口代管的县级市,地处颍河以南,与驻马店、阜阳相邻。境内有与陈国同时期设立的项国,春秋时期为鲁国所灭,楚襄王时将项城视作陪都,后被秦军所破,建制被毁。

西汉时始置项县属汝南郡,隋朝时更名为项城县,自五代十国起项城县一直为陈州(府)属县。解放后划入淮阳专区,此后历经商丘、开封专区管辖,1965年划入周口,1993年成为县级市。项城是千年古县,项姓的发源地,故而项地就是其延续千年的古名。

扶沟,因扶亭西有洧水沟而得名。先秦时期扶沟境内曾是郑国的国都桐丘所在地,西汉初年始置扶沟县,东汉时划入陈留郡,东晋时划入颍川郡,唐朝时为许州属县,南宋及其元明时期均属开封府,雍正年间划入陈州府,是延续两千多年的古县,扶沟已然是当地最深刻的印记

西华县

西华是根据先秦时期宋国强大的华氏分为东西两块而得名,称作西华封地。秦朝时属长平邑,西汉初年分置西华县属汝南郡,西晋时曾废县,复置后长期处在战火之中,北齐时长平县并入西华县,隋文帝时一度改置鸿沟县,隋炀帝时复称西华县,唐朝前期西华县历经多次县名变更,直到唐睿宗时才复称西华县属陈州。西华虽历经多次变革调整,但仍旧保留了下来,可见西华之名的影响力足够深远。

商水县

商水之名是宋太祖赵匡胤所改的,其县制最早可追溯至秦朝,称阳城县,秦末乱世中曾被改作扶苏城。东汉时改阳城县为征羌县,魏晋时与周边县份合并为汝阳县,隋朝时析置搬水县、扶苏县,唐初并入溵水县,北宋初年为避赵匡胤之父名讳改置为商水县属陈州。如果改作古名,商水就叫阳城。

沈丘县

沈丘之名其实是由其东面临泉县搬迁而得名,因先秦时期沈国在临泉县境内的沈丘镇建都而得名。

西汉初年始置项县时治所在今沈丘县境内,南北朝时呈多个项县并存的局面,于是在东魏时将秣陵县侨置境内,隋唐时期并属项城、南顿二县,明前期随着项城县治所之前搬迁,境内改作项地,公元1497年明孝宗析陈州、项城、颍州三地组建沈丘县,治所从临泉搬迁到此,沈丘的县名也就延续至今。如果改作古名,沈丘就叫秣陵。

郸城县

郸城,据说是老子在此将“丹”炼成而得名的谐音,早先境内分属陈县、鸣鹿、苦县三地,后属父阳县,隋文帝时始置郸县,唐高宗时县制被废分属县份,北宋时在郸县旧治形成了郸城镇,此后的朝代沿用。民国初年鹿邑县曾在此设立县佐,后被废,1952年郸城镇升格为县。如果改作古名,郸城就叫郸县。

太康县

太康,毗邻太昊伏羲氏的都畿。春秋时期时境内夹在宋、郑两国之间,秦朝时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北魏时升格为阳夏郡,隋朝时复为县制,于公元587年改作太康县属淮阳郡,从五代十国到清前期划入开封府,乾隆年间划属陈州府。如果改作古名,太康就叫阳夏。

鹿邑县

鹿邑,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置有厉(Lài)国,春秋时期称作苦(hù)地,是老子李耳的故乡,楚国时始置苦县,东汉末年曾被汉献帝封为曹操的食邑,筑有武平城,两晋南北朝时苦县先后改作父阳、谷阳、武平,隋朝时改称鹿邑。

唐初在境内修建太清宫祭祀老子,改置真源县、仙源县,宋真宗时改为卫真和鹿邑两县,元初两地合并为鹿邑县属亳州,明清时期划入归德府。建国后属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专区,如果改作古名,鹿邑就叫厉国之城。

来源:史话古今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