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姨子和姐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0:52 1

摘要:江南水乡,梅雨时节,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漉漉的光。临河而建的白墙黑瓦间,有一家“沈记豆腐店”,天未亮便飘出阵阵豆香。

江南水乡,梅雨时节,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漉漉的光。临河而建的白墙黑瓦间,有一家“沈记豆腐店”,天未亮便飘出阵阵豆香。

沈家姐妹是镇上有名的美人。

姐姐玉娘温婉如水,妹妹月娘明媚似火。三年前,玉娘嫁与镇上唯一的秀才李文卿,虽家境清贫,但夫妻恩爱,羡煞旁人。月娘则帮着打理豆腐店,因手艺精湛、容貌俏丽,被乡邻们戏称为“豆腐西施”。

这日清晨,豆腐店刚开门,便见一顶青布小轿停在店外。帘子掀起,玉娘苍白着脸,被丫鬟搀扶下来。

“姐姐怎么回来了?不是说好好在家养病吗?”月娘忙迎上前,握住玉娘冰凉的手。

玉娘勉强一笑:“整日躺着闷得慌,想来店里看看。”

月娘心知姐姐定又是与婆婆起了争执。那李母是出了名的刻薄,自玉娘过门后便诸多挑剔,尤其玉娘婚后三年无所出,更是日日冷嘲热讽。

姐妹二人正说着话,忽见李文卿撑伞匆匆赶来,青衫已被细雨打湿大半。

“玉娘,你怎的又不听话跑出来了?”李文卿语气焦急,眼中满是关切。

玉娘见他浑身湿透,心疼道:“相公何必追来,我坐一会儿便回去。”

月娘悄悄退到一旁磨豆浆,余光却瞥见姐夫细心为姐姐拂去发间水珠,又将自己外衣脱下披在姐姐肩上。那般深情模样,让她心中既为姐姐高兴,又莫名生出几分怅然。

谁知三日后,噩耗突至。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月娘正在店中招呼客人,忽见李家小厮狂奔而来,上气不接下气:“二、二姑娘,不好了!大姑娘她、她晕过去了!”

月娘扔下豆腐勺就往李家跑。

进门时,只见玉娘躺在床上面色灰白,李文卿跪在榻前紧握她的手,泪如雨下。

原来玉娘已有两月身孕,却因长期郁结于心,胎象不稳,今日又遭李母责骂,竟一时气急攻心,小产血崩。

郎中摇头叹息:“油尽灯枯,准备后事吧。

玉娘弥留之际,拉过月娘和李文卿的手,叠在一处:“文卿,月娘,我走之后...你们要相互照应...”话未说完,便香消玉殒。

丧事过后,李家陷入死寂。

李母悔不当初,收拾行李去了城外庵堂吃斋念佛。空荡荡的宅院里,只余李文卿形单影只。

月娘放心不下,每日做了饭菜送去。起初李文卿闭门不见,她便放在门外。直到第七日,门终于开了,李文卿胡子拉碴,憔悴不堪。

“姐夫,多少吃些吧。

”月娘轻声道。

李文卿望着与玉娘七分相似的眉眼,终是侧身让她进来。

自此,月娘每日往来于豆腐店与李家之间。镇上渐渐起了风言风语,说“小姨子填房,古来有之”,更有长舌妇窃窃私语:“瞧那豆腐西施,怕是早就惦记姐夫了。

月娘闻之气苦,却碍于女儿家脸面无法辩驳。李文卿更是整日埋首书堆,对闲言碎语充耳不闻。

转眼清明至,二人同去给玉娘上坟。归来时天色已晚,忽降暴雨,只好到山间破庙暂避。

庙中火光跳跃,映得二人身影摇曳。李文卿见月娘衣衫尽湿,取外衣给她披上,指尖不经意相触,俱是一颤。

“月娘,这些时日...辛苦你了。”李文卿忽然开口,“那些闲话,我都听说了...你不必再来了,免得污你清誉。”

月娘猛地抬头:“姐夫是要赶我走?”

我是为你好。”李文卿别过脸去,“你年方二八,理当寻个好人家...”

“什么是好人家?”月娘打断他,“姐姐临终托我照顾你,我岂能食言?”

人言可畏!”

“我心无愧!”

四目相对,电光火石间,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窗外雷声轰鸣,李文卿望着眼前这倔强的女子,忽然发现她不再是记忆中那个跟在他们身后的小丫头,而是一个眉眼鲜活、有情有义的女子。

雨停后,二人一路无言。

至李家门前,月娘忽然道:“姐夫,明日我想吃你做的红烧鱼了。”不等回答,转身离去。

李文卿怔在原地——红烧鱼,是玉娘的拿手菜,也是月娘最爱吃的。往日玉娘在时,月娘常来蹭饭,姐妹俩笑闹成一团,他在一旁看书,偶尔抬头,满心温暖。

第二日,他竟真去买了鱼。

烹饪时,月娘不请自来,系上围裙在一旁打下手,仿佛玉娘身影重现。那一刻,李文卿恍惚觉得,这个家又有了烟火气。

此后月娘来得更勤,有时帮着打扫庭院,有时带新磨的豆腐。

李文卿不再推拒,反而教她读书写字,她则常讲市井趣事逗他开怀。二人相处愈发自然,却都在刻意回避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

端阳节那日,镇上举办龙舟赛,人山人海。月娘拉着李文卿去看热闹,不小心被人群冲散。李文卿心急如焚,四处寻找,终在河边柳树下见到月娘——她正被镇上的纨绔子弟张衙内纠缠。

“小娘子何必守着那穷酸秀才?跟了本少爷,保你吃香喝辣!”张衙内说着竟要动手动脚。

李文卿冲上前将月娘护在身后:“光天化日之下,还请衙内自重!”

张衙内嗤笑:“我道是谁,原来是李秀才。怎么,占着姐姐不够,还要霸着妹妹?”

围观者哄笑起来。李文卿气得脸色发白,月娘却一把挽住他的胳膊,扬声道:“姐夫待我如兄如父,岂容你污蔑!

再说这是我李家家务事,与你这外人何干?”

张衙内恼羞成怒,竟指使家仆动手。推搡间,李文卿为护月娘,被推入河中。他本不谙水性,顿时挣扎起来。月娘毫不犹豫跳下水,奋力将他拖上岸。

浑身湿透的二人相携归家,一路沉默。

至门前,月娘忽然道:“今日之事,姐夫莫往心里去。”

李文卿却握住她的手腕:“月娘,我...”话未出口,终化作一声叹息。

当夜,李文卿发起高烧,昏沉中不断呓语。月娘守在他榻前,用湿毛巾为他擦拭额头。忽听他喃喃道:“玉娘...我对不住你...”

月娘手一颤,正欲抽身,却被他抓住手腕:“月娘...别走...”

四目相对,病中的他褪去平日拘谨,眼中情绪翻涌。

月娘心跳如鼓,终是缓缓抽出手,为他掖好被角:“我不走,姐夫安心睡吧。”

她吹灭烛火,坐在黑暗中,只听得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和窗外淅沥的雨声。这一刻,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姐夫生出了超越亲情的情愫。

次日李文卿病愈,二人相见,俱是尴尬。

月娘寻了个借口匆匆离去,此后竟一连三日未至。

李文卿坐立难安,书也读不进去,豆腐饭菜皆无味。他这才惊觉,月娘早已如春雨般渗入他生活的点滴。第四日,他终是忍不住去了豆腐店。

店中却不见月娘身影,只有老仆沈伯唉声叹气:“二姑娘病了,躺了三日了。”

李文卿急忙赶去沈家,在月娘闺房外撞见郎中。郎中道:“二姑娘是忧思过度,郁结于心。

只是...她腹中已有一月身孕,这般心境于胎儿不利。”

如晴天霹雳,李文卿愣在当场——月娘守身如玉,这孩子只能是...

他冲进房中,见月娘面色苍白地躺在床上,顿时心如刀绞:“是那张衙内?

那日他是否...”

月娘先是一怔,随即明白他误会了,苦笑道:“姐夫想多了。那日什么都没发生。”

“那这孩子...”

月娘垂眸不语。

李文卿忽然福至心灵,想起一个多月前那个雨夜,二人庙中避雨时曾共饮一壶酒...次日醒来皆头痛欲裂,衣衫不整...

“难道...”他脸色煞白。

月娘别过脸去:“姐夫请回吧。此事我自有主张。”

“什么主张?独自抚养孩子?让人指指点点一辈子?”李文卿激动道,“月娘,我虽不才,却也不能让你受这等委屈!”

“那姐夫欲如何?”月娘抬眼看他,“娶我过门,坐实那些闲言碎语?让九泉之下的姐姐寒心?”

提及玉娘,二人俱是沉默。

良久,李文卿缓缓跪在榻前,握住月娘的手:“月娘,这些时日以来,我早已明白你的心意,也看清自己的心。

只是碍于礼教、碍于对玉娘的承诺,不敢承认。如今既然天意如此...”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道:“我李文卿在此立誓,必娶沈月娘为妻,爱之护之,此生不渝。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月娘泪如雨下:“可姐姐...”

“玉娘临终所言,如今想来,或许早有深意。”李文卿轻抚她脸颊,“她那般聪慧,定是看出什么,才要我们相互照应。”

正当此时,门外忽然传来咳嗽声。二人一惊,却见李母推门而入,眼中含泪:“文卿,月娘,你们的话我都听到了。

”她竟从庵堂回来了。

李母叹道:“往日我执迷于礼教宗法,苛待玉娘,致她早逝。如今想来,什么规矩体统,都比不上眼前人重要。月娘,你若愿意,李家定风风光光迎你过门。”

然而不等李家提亲,月娘有孕的消息已传遍全镇。

张衙内趁机散播谣言,说月娘不检点,李文卿寡廉鲜耻。镇上顿时物议沸腾,甚至有人要求革去李文卿功名。

月娘不忍李文卿受辱,竟留下一封信,连夜离家出走。信中言道:“姐夫清白如月,不可因我蒙尘。孩子我自会抚养,勿念。”

李文卿见信肝胆俱裂,不顾一切追出。连寻三日,终在三十里外的一座尼姑庵中找到正要落发的月娘。

“月娘不可!”他冲进佛堂,夺下剪刀,“你若出家,我便弃了功名,与你同做世外之人!”

月娘泪流满面:“你这又是何苦?”

李文卿朗声道:“功名虽重,不及你万一。这世间若容不下我们,我便带你远走高飞!”

正当二人相持不下时,忽听门外喧哗。原来是县太爷亲至,手中高举一封公文:“李文卿接旨!陛下闻你孝悌忠信,特召入京,委以重任!”

众皆愕然。原来李文卿曾写下一篇治国策论,被巡抚偶然所见,直荐天听。皇上览之大悦,下旨征召。

县太爷笑道:“李大人如今是朝廷红人,那些闲言碎语,不攻自破矣。”

峰回路转,李文卿却道:“多谢大人美意。只是文卿若连家室尚不能护,何以护天下?”言罢,向月娘伸出手,“月娘,你可愿随我赴京?”

月娘望着他坚定的目光,终将手放入他掌心。

三月后,京城传来消息:李文卿深受重用,携夫人沈月娘觐见皇上。

皇上闻其夫妇事迹,御笔亲题“贞义之家”匾额赐下。

又一年春,月娘诞下一对龙凤胎。百日宴上,李文卿当众为孩子取名:长子名怀玉,次女名思月。

宴席散去,月娘哄睡孩子后,独坐窗前望月。

李文卿轻轻为她披上外衣:“想什么呢?”

月娘倚入他怀中:“想姐姐...若她在,定会为我们高兴。”

李文卿揽紧她:“玉娘在天有灵,会保佑我们的。”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簪,“这是玉娘的旧物,我请人重新雕琢,添了月桂纹样。今日赠你,愿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月娘摩挲着玉簪,泪中带笑。窗外明月皎洁,清辉洒满人间,恰如那些无法被世俗掩埋的真情,终会破云而出,光明磊落地照彻山河。

——完——

喜欢的点个赞再走吆

来源:怀风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