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青年科学院:一场打破“学阀铁幕”的伟大创新实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0:42 1

摘要:许晨阳的回归与出走,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脸上。这位数学天才的遭遇绝非个案——从颜宁的"非升即走"困境,到曹原在《自然》封神前的十年冷板凳,折射出中国科研体系深层的制度性溃烂。

本人提出创建中国青年科学院的设想,将有关基本构想和实施的某些原则陈述如下。

一、许晨阳事件的镜鉴:当学术生态成为绞杀创新的绞肉机

许晨阳的回归与出走,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脸上。这位数学天才的遭遇绝非个案——从颜宁的"非升即走"困境,到曹原在《自然》封神前的十年冷板凳,折射出中国科研体系深层的制度性溃烂。

当学阀垄断评审权、资源分配沦为权力游戏,青年学者被迫在"非升即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疲于奔命时,我们正在亲手扼杀最珍贵的创新火种。

某985高校的隐秘数据显示:青年学者平均需要完成3.2个横向课题才能获得职称评审资格,而同期美国NSF青年学者项目的自由探索经费占比达68%。这种扭曲的生态,让多少个"许晨阳"在论文KPI的绞肉机中,沦为学术流水线的牺牲品?

建立中国青年科学院的破局之道:构建"反脆弱"的青年科研生态

我提出建立中国青年科学院这个基本构想,这个构想能否落地实施,当然应该取得国务院级别领导机构的认同和批准。国家的其他相关机构,要为这个新的学术机构的建立 ,打开特殊的快捷通道——快立项,快评议,快审查,快决策,快实行。在进行这一系列审核程序性的工作中,应该贯彻如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1. 要选拔机制的革命,让青年天才无需跪着爬行

要进行年龄的革命。设立16-45岁全年龄段通道,取消传统职称序列。采用"创新指数"动态评估体系,包含基础研究突破(35%)、技术转化效能(25%)、学科交叉价值(20%)、青年团队孵化(15%)、社会影响力(5%)五大维度。按照五大维度的不同系数,通过个人申报,机构审核,专家评审,领导机构批准公示的方式进行。

要对相关的评审机构进行重构。组建"跨代际陪审团"。强制要求每个评审组,要同时包含60岁以上院士、40岁左右中生代学者、30岁以下青年学者各1/3。引入"盲审+公开辩论"机制,所有评审意见实时进行全网公示。

2. 要对将要创建的中国青年科学院的资源分配进行“革命”,从根上切断权力寻租的脐带

要进行资金池再造。每年从国家科技预算中单列400亿"原始创新基金",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创新方式,实现全程透明流转。可以首先尝试设立三类资助模式。

(1).火星计划(500万—1000万/项)。允许完全自由的超常规研究,失败案例不追责。

2)金桥计划(100万—300万/项)。聚焦产业转化的前沿突破。在获得可以数化评价性的结果后,立刻有追加资金的方案进入。

(3)青苗计划(20万—100万/项)。支持本科生、高中和初中学生中的创新者或创新小组。

要建立专门的项目银行。建立动态风险对冲机制,允许30%——50%的项目"战略性失败",但要求失败团队必须输出方法论和失败原因分析的报告,并备案。

3. 生活保障革命,让青年科学家安心做"疯子"

生活托底。入选者享受"学术公务员"待遇,基础年薪可以参照当地公务员2.5——5倍,住房可以由地方政府提供人才公寓。

设立"学术攻关休眠期"制度,允许连续3年无产出者带薪闭关。如果项目特殊并取得阶段性的可评估的,但不是最终结果的话,可以继续允许第2个周期的带薪闭关。

要大力提倡容错机制,倡导创新容错文化。建立"科研安全边际",在量子计算、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设立"免责试验区",允许30%甚至更高的极端冒险项目存在。

三、要大胆进行制度建设的突围,构建"平行宇宙"式学术生态

1. 开展双院制博弈。与中科院形成"战略科技"与"原始创新"的阴阳互补,大致以中科院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青年科学院主攻"无人区"探索。当然这个分工是大致的分工,根据实践的需要,可以交叉交错进行。

2、建立所谓"科研成果对赌协议"。每年双院竞争300亿动态经费,评估指标包含技术溢出值(30%)、青年学者成长率(25%)、国际专利密度(20%)、产业适配度(15%)、思想市场贡献(10%)等等。当然这类设定还需要进行慎重研究,通过反复论证确定。

3、要大胆构建真正的思想市场,让真理在辩论中淬火

成立“学术角斗场”。每月(定期)举办"范式革命擂台赛",不同团队就同一问题展开方法论对决,胜者获得下阶段资源倾斜。具体形式既可以搞网上公开的直播辩论,也可以用固定地点开展辩论,还可以轮流在各个城市,特别是创新者所在的城市中,进行现场直播辩论。鉴于某些是敏感或保密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采取邀请嘉宾制。

要设立“学术思想创新交易所”。建立"创新代币"体系。学者通过突破性成果,获取“创新代币”,“创新代币”可以兑换实验设备、取得跨机构组队权等特权。

建立“黑暗森林协议”制度。设立"学术匿名期",重大突破,需在封闭环境孵化2年后再公开,防止被剽窃和舆论围剿。

四、大力倡导创新文化,要着力培育"野性生长"的学术创新基因

1、基础工作,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教育革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植入"反叛基因"。中小学可以适当引入"破坏性创新课程",鼓励学生挑战课本权威。

各个城市或者区域,包括有条件的县域,可以建立"少年科学所"与的"逆境实验室",通过各个信息源,及时发现湮没在平民中的有特殊才能或天分的小学生,中学生 ,通过各层次的教育机构,及时发现培养这些有特殊才能天分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大胆构想的能力。各级的基础教育基金中,要给这个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要明确写到中国青年科学院建立的章程和工作计划中去,形成国家级的教育制度,因为基层少年、青年的培养,才是我们创建青年科学院根本基础。

2. 进行学术评价的制度革命,摧毁"职称金字塔"

在中国青年科学院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中,取消教授、副教授之类的职称,代之以"创新等级制"(见习院士、初级院士、创新院士等新的工作职务称呼,具体称谓可以再斟酌 )。

要建立"青年学术信用货币",青年学者可通过跨界合作、技术开源等行为积累信用点。

3. 中国青年科学院要大力开展国际博弈,打造"人才虹吸黑洞"。

可以通过设立"全球青年科学家绿卡"的方式,对45岁以下顶尖人才,实行无条件入籍,"无条件落户+税收豁免"等一系列,有利于青年天才成长的制度设置。

中国青年科学院可以在硅谷、慕尼黑 、以色列海法等地设立"反向孵化器",用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反向吸纳西方顶尖人才。

其报酬制度可以采取特殊人才,特殊批准的方法,在常识的范围内,不设立固定的上限。(华为任正非先生对俄罗斯青年数学家的培养,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我们要创新开拓的制度通道就是,把这些先进企业的做法和行为,变成国家行为。

五、要建立特殊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创新与秩序间寻找动态平衡

可以建立安全阀机制。这关键领域(如AI伦理、基因编辑)保留双院联合审查权。( 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青年科学院的联合审查,以确保科研学术发展的方向,不出现重大的纰漏或错误。)

2、建立熔断条款。当某领域青年学者流失率超过30%时,自动触发国家战略干预。

3、设置代际缓冲带。建立"中年科学家保护区",可以将55-65岁部分有成就的学者,分流至战略咨询岗位。为天才的青年学者们,建立学术支持的后盾。这部分学者他们的荣誉和收入,应该同他们在战略咨询岗位上,做出的贡献相联系相匹配。取得的技术或经济收益,可与青年创新者,按适当的比例,给这些中年科学家进行合理收益的分成。但要强调一句的话,这不是导师制,而是咨询者的身份。绝不允许再出现 青年科学家,为提供咨询者进行廉价科研工作的丑恶现象。

结语:建立中国青年科学院,是一场“危险”而极为必要的学术创新制度的伟大革命

成立中国青年科学院,不是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对现有学术生态的"制度核试验"。它需要勇气直面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更需要智慧构建"自组织、自适应、自净化"的创新生态。

当我们在杭州某实验室,看到19岁少年用脑机接口破解黎曼猜想,在深圳城中村的创客空间 ,目睹农民工子弟用AI诊断癌症时,这场实验才算真正成功。

毕竟,真正的科技强国,从来不在奖杯陈列室里,而在每个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瞳孔深处。

建立中国青年科学院 ,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创新的竞争当中,迈出的极富创造性战略性的一大步,这一步走好了,有可能让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走上一条青春迸发,活力四射,不断涌现超级科学成果的大道。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100多年前的伟大历史先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成立中国青年科学院,可以看作是百多年后,对《少年中国说》的实践回应!世界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们的,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成立中国青年科学院,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天才青年们的集群,提供呵护养育的平台,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一座绚丽的彩虹桥,是国家发展,科学发展最有希望,并必将大放光彩的太阳!

来源:肖走教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