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帐下三员猛将:曹操、刘备各得其一,最后那个人却无人能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8:29 1

摘要:有时候想啊,要是古代选秀有投票,像东汉末年那一拨乱世英雄,估计公孙瓒也能混个前三。可惜那会儿没直播,咱们只能翻史书,听听风声水起。先别急着把公孙瓒当做最顶尖的赢家——其实他的人生高低起伏,比你我隔壁大叔买彩票还曲折。哪怕魏蜀吴三国后来各占山头,公孙瓒一度手里捏

有时候想啊,要是古代选秀有投票,像东汉末年那一拨乱世英雄,估计公孙瓒也能混个前三。可惜那会儿没直播,咱们只能翻史书,听听风声水起。先别急着把公孙瓒当做最顶尖的赢家——其实他的人生高低起伏,比你我隔壁大叔买彩票还曲折。哪怕魏蜀吴三国后来各占山头,公孙瓒一度手里捏着响当当的家底和人脉,风头正劲得很。这人出身不差,是士族中的骄子,从小书香气重——后来被一位北地太守看上,索性做了女婿。靠着这层裙带,公孙瓒转身去了卢植的军门下混官差,这步棋挺有意思,就像大城市打拼,先落了户口再说。

实话说,公孙瓒并不是走后门混来的酒囊饭袋。真打起仗来,他那股子硬气,东北话叫“拧”,南方人说“有胆量”。他对北方那些骑马游牧的胡人,压根没半点好脸色,常常磨刀霍霍,骑兵队练得风生水起。尤其手下那支白马义从,人人青衣白马,横冲直闯,别说普通山贼,看见他们连努尔哈赤要是穿越过去都得头疼。可惜再威风,也有走下坡路的一天。后面跟袁绍一碰面,袁家人嘴上不冒油,拳头却挺硬。公孙瓒从天王老子掉成丧家之犬,结局也惨,危城自焚,草草收场。

最有意思是他麾下三员大将,戏里说主将一倒,底下人各有归宿。一个转身就是跟了刘备的左膀,一个走进曹操帐下谋新天地,剩下一位,咬牙硬撑,最后宁死不降。要是放到今天,这仨人的彷徨和选择,真有点像我们毕业时各奔东西的老同学——你考研,他创业,我回家种地,各有缘法。

先说赵云,这名字谁听了不来精神?从小混在常山一带,临战不惧、颇讲义气。年轻时候,赵云拉起一帮兄弟主动来投公孙瓒,自带主见。那天,公孙瓒还问他:“怎么,大家都奔袁绍,你咋跟我作对啊?”你瞧赵云回答,多直接:他不是图个上司有多牛,而是敬重名声。他说想追随仁德者。公孙瓒听了,应该有点哭笑不得。这不是投奔,是认人。这种性格,放到现在就是,找领导也要讲一个“靠谱”,不是混日子。

赵云到了公孙瓒营中,很快撞见了日后的一生大贵人——刘备。两人年纪相仿,性情合得来,晚上能把酒喝到下半夜。其实那会儿赵云家里有事,兄长早逝,他人虽在军中,心里还装着家事。说来也巧,这段世故恰好印证了人的多面性——哪有一腔孤勇到底的英雄?打仗归打仗,孝道归孝道,该回家奔丧就回家奔丧。没谁是天生挂甲不脱的战神。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桥段。公元200年,天下烽烟没消,赵云又出来闯荡,这回奔的就是刘备。两个老友一见如故,那晚两人唠嗑到天亮,不夸张说说,真有“同床共眠”的江湖义气。自此以后,赵云成了刘备最信得过的贴身将领。其实,“贴身护卫”这身份,你给赵云说,他十有八九还不愿意干。他是武艺一流,但心更细,忠心照见骨髓,能文能武。

最让我琢磨的,还得是那场长坂坡。曹操大军压境,局势比棋局杀到最后十子还紧。刘备带着老弱妇孺逃命,转身丢下家人。“赵云失踪”的谣言满天飞,营帐里一片慌乱,说他可能投降了。结果,人家单骑杀出重围,浑身是血,怀里还抱着阿斗。这画面要搁咱身边,就是你以为同事临阵脱逃,实际人家顶着压力救了老板孩子。刘备望见此情,不禁老泪纵横。那一瞬间,多少刀枪都白搭。

后来赵云随刘备南征北战,打得有声有色。常胜将军之名,是千军万马里熬出来的。哪怕当上“五虎上将”,赵云自己恐怕也没太高兴过,他一向那副老实淡定样,见奖不傲,受骂不慌。每回看看史书,赵云活得就像小说男主,刀枪是命,情义更是命。

再说田豫。这个名字没那么闹,性子却鲜活。他追随公孙瓒岁数还小,人生头几步全砸在军营里。巧就巧在,同在公孙瓒身边混的刘备,成了他的楷模。田豫不像赵云那样追名逐利,倒像家里那种会用眼神劝你走正道的表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想抱团创业,结果家里母亲急病。他不得已留下刘备回家尽孝,人生路绕一大圈,再回公孙瓒时岁月都变了。

做官期间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有回袁绍派王门带兵来打公孙瓒。城里兵士吓得腿肚子直转筋,别人都想溜,田豫反倒独自上阵,披甲怒骂王门。那阵仗里只有他没有怯场。王门心里犯怵,带兵灰溜溜离去,这种仗不靠人多,就靠气场压住对方。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袁绍那边像割韭菜一样扩张,公孙瓒落败,田豫没了靠山。回转头,他很早就觉得“站队”有讲究。他在朋友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天下终归是归曹操的,这种见解,放今天就是投资眼光好。之后在曹操的提拔下,田豫担任过若干重量级的地方官,每一摊都办得齐齐整整。有一年跟建安名将曹彰(就是那个“黄须儿”)去塞外打胡人,田豫不图面子,专出捉刀计谋。不只是武勇,还懂人心——当北疆的小部落合伙来犯,他能给他们使绊子,离间计分化联盟,趁乱发重兵,边疆立马安生,百姓松了口气。说曹魏北面有田豫,就跟多装了一道铁门似的,是真有底气。

可讲天意弄人,要说一条直路顺风顺水,那是三国小说演的。那些光鲜背后,多少次田豫被权臣弹劾,又受猜忌,但他没放弃,也没另起炉灶。做人做事能撑到最后,有几分是个人能力,有几分是命中注定,谁也说不死。

再来说说严纲。很多人提三员大将,往往把严纲排到末尾。其实这哥们才是最厚道的那种人。早期就是公孙瓒的主力干将,朴素、忠心,没啥架子,也不玩权谋。公孙瓒看他扎实,干脆让他坐冀州刺史的位子——军中带兵不说,政务能力也有,不常见。

真正考验忠诚的还得看落难时刻。公元191年那场界桥大战,公孙瓒把严纲推上先锋。袁绍那头也不傻,让名将麹义做先锋。打仗开始,公孙瓒自己小看对手,结果吃了大亏。严纲被活捉,袁绍看他是个人才,想留他在麾下。可严纲死活不肯,誓言只侍奉公孙瓒一个主子。袁绍一怒之下,挥刀砍人。严纲死时还没到四十岁的盛年。你要问严格意义,严纲没起过多少波澜,但人活一世,这份气节,搁哪个朝代都稀罕。

其实,这样的故事,换到今天,依旧让人心里发颤。每个人都在乱世里奔命,每一道选择都像过独木桥。像赵云,忠心义气是骨子里的;田豫,有当机立断的远见和处理棘手问题的通透;严纲就像一直守在老家门口的老人,什么都不怕,什么也不低头。

有时候想,这些人哪怕活成不同模样,说句实话,他们比咱普通人多出来的,也只是那一份“敢”,那一股“认”。三国乱世里,人人身上火光都不一样,有人爱显山露水,有人甘心埋头做事。到最后谁输谁赢,终归定了大势。但细究到个人命运,既有选择的底气,也有对结果的坦然。这种坦然,是最难学的。多年之后再回头,敢立敢舍的,才让人印象深。至于那些声名不显的忠良、智士、悍将,也许早被流年吹散了身影,可偶尔念到他们名字,心头总会莫名一热。三国乱云翻涌,每一个名字都不是旁观者——你有没有觉得,你我有时候,也是一样?

来源:带你一起学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