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唐朝,这个词简直有点魔力。不管你是看过多少历史书,还是只从大街小巷的电视剧里听到“盛世大唐”,一旦提起,总让人下意识地觉得牛气十足。在那个年代,能跟大唐搭上点边的都恨不得宣扬一番,就像唐僧到了哪儿都要自报家门,“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好家伙,立马就引发周围
说起唐朝,这个词简直有点魔力。不管你是看过多少历史书,还是只从大街小巷的电视剧里听到“盛世大唐”,一旦提起,总让人下意识地觉得牛气十足。在那个年代,能跟大唐搭上点边的都恨不得宣扬一番,就像唐僧到了哪儿都要自报家门,“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好家伙,立马就引发周围人一片肃然起敬。把镜头拉远点,别说那些遥远的小国王——什么波斯王能不远万里替唐朝卖命,哪个他国王子为了讨好大唐能跑来当“边疆小将军”,你说奇不奇?这些可不是运气爆棚的偶然,是一帮真正舍得拎刀拼命人的血和汗铺出来的盛世。最值得说道的,就是那个在西域扎下根,带兵苦守将近半辈子的郭昕,一个被历史刻下“孤勇”二字的硬汉。
怎么说呢,别看咱们现在说起“西域”,脑海里可能浮现的就是大片的沙漠和风沙,其实,唐朝的时候那儿可是三国大乱斗现场。松赞干布刚当上吐蕃老大那会儿,带着兵马闹腾得不亦乐乎,吞了几个弱小邻居,把都城搬到现今的拉萨,好不威风。但这山头一多,哪容得下两个老虎?舞台上最闪亮的还是大唐和吐蕃这对冤家,时不时就刀光剑影地在西域掰手腕。其实这些年折腾下来,唐朝一直是那个强势的,尤其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都压得对手喘不过气来。
不过,风向说变就变。安史之乱一爆发,唐朝顾得了哪里?连自家后院都快没法端住饭碗了,西域和河西的兵卒统统被调回中央救火。吐蕃一看,机会来了,趁乱直接把长安都攻破过一次。虽然后头郭子仪领兵把敌人赶了出去,但西域这根交通大动脉落在了吐蕃手里,几乎成了唐朝揣在兜里的“飞地”。你要说打仗有风险,这回可真是把命运掂在了刀尖儿上。
这时候,河西上下的局势成了唐朝心头的大疙瘩。西域被切断后,郭子仪提出了个办法——给河西、安西派靠谱的官,别让吐蕃一路打到关中城下。唐代宗谁敢不当回事?于是郭昕便扛起了这口黑锅,踏着大漠风一路来到了安西都护府。
你要说途中都是什么盛大场面,也不是。郭昕刚到那里,眼里看到的是一群死撑着的大唐军人。物资拮据,支援无望——按理说气氛该挺悲壮,可他们偏就死磕到底。河西的防线一块块丢失,弄得郭昕的屁股底下只剩安西这丁点地盘,和额外一个北庭都护府,活生生成了孤岛。
像极了一局快要输掉的棋,郭昕却还在盘上。吐蕃的兵马不曾给他一刻喘息,外面的支援说来就像笑话。可这家伙就是死不松手,一边让手下开荒搞生产,不等朝廷扔点粮来,一边干脆自铸大唐钱币,把军中的银器、马鞍之类筹起来打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这些硬币直到近年还在阿克苏地底下被挖出来,铁证如山,大唐的兵就是这样过日子的——什么都靠自己。
年头一晃过去十五载,郭昕派了个使者翻雪山、走回纥老路,艰难回到长安讲了一通安西还在唐朝掌控下的消息。换做普通人,远隔重洋十五年,哪怕沙尘味都忘了吧?唐德宗听了这话,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加封郭昕个安西大都护、武威郡王的高位。可这点荣耀和堆在边塞的苦又能顶什么用?没有兵马、没有粮饷,奖励都是虚的。
甚至,唐德宗还琢磨过把安西割给吐蕃,巴望人家帮他镇住内乱。其实那几年唐朝皇帝的心思谁说得准?据说是个叫李泌的大臣死死拦住了这事,老头子一把胡子一甩,说得句句是人心——你哪怕不想再养这片地,也不能就这样把老将士和他们苦守的家园交出去。满朝文武谁敢和他吵,当时唐廷的小动作就此作罢,否则日后再有边地危急,谁还肯拼死卖命?
说回郭昕,他手上的人马捏成一股绳。外面的盟友也不是没找,比如回纥、沙陀这些部落,彼此烧着小账,碰到吐蕃这个大块头,他们也有自个的算盘。合作一阵,发现得罪了吐蕃也捞不到好处,热情一次比一次少。倒是北边在李元忠带着的北庭都护府,实实在在支援过郭昕,粮秣运过来,骑兵调过去,两家配合的热火朝天,硬生生守住一块南北呼应的铁三角,把吐蕃的攻势堵了回去好几年。
天有不测风云。北庭守将一换,杨袭古挑了大梁。可突厥人、葛逻禄这些原来靠大唐的掰开手指头算小账,回纥一看自己被欺负,干脆调头选了吐蕃。北庭失守的时候,杨袭古手下就剩两千人,连最后一条生路都是被回纥人设下陷阱给骗光了。北庭一垮,安西彻底成了天边独木。
一个人守一座城,孤零零地撑了快二十年。城里的人有的从十几岁打起仗,到头发白了还提着刀。后来元稹有一首诗写他们:老兵少年从父戍边,家在长城边上,这些年连骨头都快埋在异乡。说到底,他们不是不能逃,是不愿放弃最后的忠义。大寒天里,夜半吐蕃奇袭,连庙宇冰河都成了绝地。身上的铁甲锈得发光,手里的陌刀早没了锋利,可人没倒,城也没丢。
也许正是这种硬核,才让那些西域城池一次次被托住,不让大唐的标志就此熄灭。一个硬得让人心疼的郭昕,最终还是死在了城破之时。后来的文人也只能叹息:这些年安西、北庭的家伙,半数活成了老病,剩下的,都埋骨沙场。
现在回头想,郭子仪当年推荐自家侄儿领兵,说不定也会在某个深夜心头发堵。可是,这种骨头硬得能砍断刀的男人,真要遇见了义与生的抉择,根本不会后悔。这世上本就没有无用的坚守。你说那是什么?是大唐的脸面,是一种情怀,是那些即使全世界告诉他“不值得了”,也会豁出去的血气。
人哪,都是会怕死会留恋平凡生活的。但什么是忠义?什么是孤勇?无非就是明明知道未必守得住,还是选择了孤悬沙海一隅,哪怕天黑风紧、亲人早已归不得,也要在城墙根面对浪潮不退半步——那一刻的硬气,就值得后人低头致敬。
来源:雨竹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