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东莞撤县设市40周年,也是东莞文学40年再出发的历史交汇口。2025年以来,东莞文学界捷报频传,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中国文艺名家的目光,更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今年是东莞撤县设市40周年,也是东莞文学40年再出发的历史交汇口。2025年以来,东莞文学界捷报频传,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中国文艺名家的目光,更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在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下,素有“东莞民间时评家”之称的徐林生,推出他的第三部新闻评论文集《徐徐道来》,以22万字凝练其近年来时评创作生涯的观察与思考,为“新工业文学”时代留下深刻注脚。
徐林生时评新书《徐徐道来》
从“素人写作者”到时评标杆
徐林生的时评之路始于2002年。曾担任国企高管,在20多年的写作中,他不抽烟不喝酒,把业余时间投入到时评写作中,言人所未言、未尽言、未敢言。非科班出身的他,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主动担当起社会公民的责任,追求社会正义;以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法律专业素养,关注社会公共生活,关心公共事件,为民发声,为时代立言。
作为东莞本土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的创作轨迹与城市文化脉络同频共振。此前出版的《要亲自读书》《旁观者说》两部评论集,已奠定其“民间立场、专业表达”的独特风格。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顾建明评价其作品“通俗平易的话语里藏着智慧与功夫”,道出徐林生将复杂议题转化为公众可感认知的能力。
徐林生
新书分四大篇章呈现三大特质
《徐徐道来》由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殷俊作序,分为:凭栏论世、谈经论政、法治视角、文教评弹四个篇章,及徐林生时评侧记及其背后故事,全书共22万字。
记者翻阅徐徐道来作品发现,《徐徐道来》呈现三大特质。其一,题材的广度与纵深感。新书《徐徐道来》涵盖凭栏论世、谈经论政、法治视角、文教评弹等四大篇章,从民生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网络直播到社会治理,从高考改革到法治思考,涉及话题范围极其广泛,涵盖政经、民生、法制、教育、文综各个方面,展现对社会多维度的深度扫描。其二,立论的锐度与温度。《“育人才”远比“抢人才”重要》《领导要带头休假》等篇目以“小切口”解剖“大议题”,既有对形式主义的犀利批评,亦饱含对基层治理的人文关怀。其三,传播的破圈效应。其代表作《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被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全文转载,彰显时评作品介入公共议题的影响力,成为“现象级时评”的代表。正如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在序言中所言,这些文字生动诠释了“在众声喧哗时代,有价值的观点永远不会多余”。
此外,《徐徐道来》的特别之处在于增设“时评侧记及其背后故事”章节,将创作过程与时代背景相勾连。
重新定义“优质公共讨论”的价值
自2025年以来,东莞文学界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活动。其中,“新时代 新工业 新文学”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活动,汇聚了众多文艺名家,他们共同探讨了东莞文学发展的新路径。同时,“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更是生动展现了东莞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经历和感人瞬间,进一步激发了东莞市“素人写作”的蓬勃兴起。
在东莞全面推进“新工业文学”与“素人写作”的当下,《徐徐道来》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对“人人可发声”时代专业表达的坚守——用理性过滤喧嚣,以智识导航情绪,也是对时评功能的重新诠释,推动时评不再是简单的观点输出,而是构建公共讨论的坐标系。正如东莞文学界人士所言,当“流量至上”冲击内容生态时,《徐徐道来》的存在本身,即是对“优质公共讨论永不褪色”的有力证明。
新闻加点料:
徐林生简介及时评作品选辑
徐林生,资深评论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安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行业导师。
1986年12月始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2002年12月始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时评。迄今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百余家主流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有10多篇时评登上“今日头条”等热搜榜。单篇时评单个平台单日最高阅读量5817万(2023年8月),单篇时评单个平台最高跟帖评论9.62万条(2018年10月)。《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被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全文转载(2015年12月)。一些文章影响广泛,被专家称为“现象级评论”。
曾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山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讲学,七次荣获全国时评大赛“佳作奖”,著有时评文集三本:《徐徐道来》《旁观者说》《要亲自读书》。
文、图|记者 秦小辉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