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邮储银行公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7.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负债总额16.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9%;营业收入3,487.7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国有大行前列;实现利润总额
变化是经济世界的运行节奏,不变是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
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恰好构成了观察银行发展的时代坐标。
3月27日邮储银行公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7.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负债总额16.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9%;营业收入3,487.7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国有大行前列;实现利润总额945.92亿元,同比增长3.27%;净息差1.87%,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翻开年报,从今年董事长的致辞中提到的关键词“传统优势、新生赛道、发展动能、数智化转型”......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邮储银行“变与不变”的逻辑跃然纸上——
不变的,是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坚守,是稳健的发展态势,是良好可控的风险管理,是传统优势的持续巩固;
变的,是在公司金融、城市金融、特色金融、综合金融的均衡发力,是用组织架构重构、市场体系搭建、网点经营优化、数智化转型带来的内生动能。
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邮储银行会加快战略的优化升级,打造更加普惠、更加均衡、更加稳健、更加智慧和更具活力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
不变,以锚定航向
比追逐风口更重要的,是认清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邮储银行不变的价值源自清晰的战略定位、良好的发展态势、稳健的风险管控。
自2007年正式挂牌成立起,邮储银行就已经明确了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聚焦“主责主业”,金融机构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之后,邮储银行价值选择的前瞻性就更加凸显了出来。
首先是“三农”金融领域。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其涉农贷款余额从2019年的1.26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29万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超25%。
其次是普惠金融领域。
邮储银行从2019年设立普惠金融专营板块,到2023年提出打造“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的目标,再到2024年升级为"普惠金融标杆行",发展进阶路径清晰呈现。截至2024年,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3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210.79万户。
零售金融也是邮储银行的长板。
2016年以来,邮储银行的零售贷款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零售大行”的标签明显。
从近几年年报来看,可以说,邮储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升级。2019年至今,邮储银行的个人客户从6.05亿户拓展至超6.7亿户;手机银行用户从2.6亿增至3.78亿,消费贷款余额从2.02万亿元增至近3万亿元;同时聚焦普惠型财富管理,个人客户AUM从10万亿元翻倍至16.69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行业转型阵痛期,其个人存款规模稳居13.63万亿元,消费贷增量超1,300亿元,房贷增速领跑国有大行,验证了下沉市场的战略价值。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年报致辞中表示,邮储银行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坚定走“长期主义”道路中,持续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普惠金融标杆行和科技金融生力军。刘建军在业绩发布会还表示,邮储银行将聚焦实体经济所需,持续写好“五篇大文章”邮储特色篇章,深耕零售金融,挖掘网络、客户规模、专业队伍、品牌优势,做强长板。
如果说,战略的坚守是“不变”的“情怀”,那数据指标则是“不变”的“刻度”。
自2016年港股上市以来,其不良率已连续9年保持1%以下,拨备覆盖率稳居行业前列,印证了这家银行骨子里稳健的基因。
随着2024年下半年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等指标呈现明显回暖迹象,经济运行整体企稳回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健。
与此同时,在稳健的风险管控基础上,邮储银行的经营指标也呈现出长期稳健的发展态势。以几个核心指标为例,邮储银行营业收入连续8年实现正增长,归母净利润连续9年实现正增长,净息差连续9年同业第一。
这种"不变"的价值,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求变,以开新局
银行已经进入低息经营时代,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至1.52%的历史低位。再者,国内银行七成收入靠利息,如果一直“跛脚走路”,注定难以为继。“这也是众多银行加速向价值银行转型、推动业务均衡发展的深层原因。
作为拥有超6.7亿个人客户的零售大行,邮储银行在坚守战略定位的同时,正通过“求变”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即锚定公司金融、城市金融、特色金融、综合金融四大方向,开辟均衡发展的“新赛道”。
一场关于均衡发展的新叙事正娓娓道来。
公司金融方面,邮储银行实施“公司业务提升行动”,通过"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开辟高成长性资产的 "蓝海"。2024年报显示,邮储银行公司客户数突破180万,同比增长 13.21%;公司主办行客户增长110.49%;服务科技企业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超过30%,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超过40%。在资金资管领域,邮储银行高收益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稳居全市场首位,基金投资规模在国有大行中拔得头筹。
城市金融方面,邮储银行实施 "城市业务攻坚行动",形成 "四圈" 服务模式,即社区、园区、街区、校区。当超2.8亿中老年客户通过智慧网点接入现代金融,当超9万家科技型企业在国家级高新区获得定制服务,当超千家商户联动打造 "一县一Mall" 消费场景,当师生群体获得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邮储银行将“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城市乡村”解构为网格化运营,每个网格都是流量入口,都是潜在的数据金矿。
特色金融方面,邮储银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这三箭齐发,对未来增长极提前落子。科技金融领域,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政企研投"生态圈的建设以及“看未来”审查方法,将科技创新"不确定性"转化为"可定价风险";绿色贷款余额增速达到 22.55%,累计开展企业碳核算服务超过万户,推动环境风险嵌入经营决策;而"三横三纵"的养老服务体系整合零售资源,形成"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生态,超前布局老龄化市场。
综合金融方面,对于所有银行来说,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构建价值银行的核心。邮储银行聚焦财富管理与投行业务,2024年私行客户达3.42万户,同比增长近27%; "商行 + 投行" 的协同模式下,并购贷款余额383.7亿元,同比增长57.59%,成功承销全国首单银行间商务写字楼绿色类REITs,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超20亿元。依托邮政集团"四流合一"优势,打造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业务集群,推动服务综合化、中间业务多元化、子公司专业化发展,提升综合金融价值贡献。
值得深思的是,邮储的转型是基于核心优势的自然衍生。其公司金融的挖潜的本质是零售势能的定向转化,城市攻坚实为普惠基因的空间重构,特色赛道则是对客群价值的纵向深挖。这种"以长板育新板"的动态均衡,既规避了转型期的资源耗散,又保持了战略定力。
在“变”中守正,于“不变”中开新
"变"与"不变"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这种辩证统一的经营哲学,可以从邮储银行的实践中具象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以稳应变,稳健底盘支撑创新探索。
邮储银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将核心战略扎根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通过智能化风控体系的构建,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以下。
正如郑国雨董事长在发布会中提及:“我们将持续深耕‘三农’金融、普惠金融和个人金融,将传统优势领域锻造成为稳固的长板,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普惠金融的标杆行、个人金融的首选行”。
第二个维度:以变促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邮储银行的"变",本质是主动打破路径依赖的进化革命。从刀刃向内推进系统性改革角度看,通过组织架构、市场体系、网点经营、数智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从 "传统银行" 到 "数字生态银行" 的蝶变。
组织架构上,总行层面完成二级分行机构改革,精简内设部门超2,000个,将资源向战略中枢集中;基层推行"轻骑兵"模式,推动员工向县域和一线流动,构建起"总行大脑——区域中台——基层触角"的穿透式架构。
市场体系上,邮储银行聚焦“三农”、普惠金融、个人金融和公司金融等重点领域,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对公领域,邮储银行打造 "1+N" 经营与服务新体系,将分散的农户、新型农业主体、龙头企业编织成风险共担网络。
网点经营上,邮储银行推广“远程+现场”相结合的“云柜”服务模式,2024 年完成70个网点的优化调整,6000余个网点形象升级,打造 148 家品牌旗舰店。
数智化转型方面,邮储银行122.96亿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其自主研发的"邮智"大模型构建起"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位一体的智能生态,自主研发系统占比提升至80%。
第三个维度:变稳共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变稳共进"的本质,是通过战略要素的动态耦合,构建起"传统根基哺育创新、新兴势能反哺本源"的共生体系。
这种平衡体现在郑国雨董事长提到的"五更"战略中。
邮储银行将以科技重构普惠内涵,以"短板变跳板"重构增长逻辑,以"控风险" 筑牢安全屏障,以“数智化”驱动商业模式变革,以“打开组织边界”激发生态活力。
在方向和策略上,刘建军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中提到:“我们将更加有效地统筹好规模、结构、效益、风险、资本,坚定朝更加稳健、均衡、韧性的发展模式转型”。
真正的长期主义,从不需要喧嚣的证词。
邮储银行用17年沉淀出两份“时间账簿”:一本写着“服务‘三农’、普惠城乡”的初心,记录着响应时代号召的实践成果,另一本显示了邮储银行十几年来稳健的经营绩效和不断增长的发展动能。
2025年,正值邮储银行的第十八年,步入资本市场的第九年,在这一年中,邮储银行还有两个特别值得市场关注的好消息:邮储银行资本金长期“紧平衡”和代理费个性化因素两个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一方面,邮储银行首次被纳入特别国债支持范畴,通过财政部和战略股东增资1300亿元,预计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5个百分点,叠加资本计量高级法的推进,将有效突破长期面临的资本瓶颈,“国家注资”和未来“高级法应用”,将突破邮储银行的资本瓶颈,充分激活邮储银行资金和客户的优势。
另一方面,是“自营+代理”模式带来的独特的代理费调整机制。邮储银行今年首次启动“主动调整”,本次调整按照优化负债结构,降低付息成本的原则,对各期限存款的分档费率进行适当下调。
资本和代理费的“一增一降”,将进一步增强邮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抵御风险和盈利能力,为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打开全新空间。
展望未来,郑国雨做出这样的阐述,将加快实施“服务强县富镇、公司业务提升、手机银行赶超、网点效能跃升、城市业务攻坚等‘五大行动’,推行组织架构、网点经营、市场服务、激励机制、数智化转型、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七个方面的改革”。
邮储银行将以“长板提质”巩固优势基本盘,以“补强短板”开辟增长第二曲线,以“均衡发展”增强发展韧性,以“五个更加”驱动能力跃迁,最终有望形成“规模增长→资源优化→能力升级→价值释放”的内生循环,释放出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来源:看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