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草莓种植专业村——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有一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草莓博士”的人。他是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蔡伟建,2011年博士毕业后,在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草莓栽培与种苗繁育研究。
在草莓种植专业村——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有一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草莓博士”的人。他是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蔡伟建,2011年博士毕业后,在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草莓栽培与种苗繁育研究。
2023年9月13日,蔡伟建来到新民村,开始驻村生活,帮助盐都提升草莓品质,推进草莓品种研发和种苗培育,让这里的草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玩转无土栽培
栽培不用土,水肥靠滴灌,温控智能化。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草莓种植基地,草莓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大棚内不见一点泥土,一排排高架之上,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自然垂落。这是省农业科学院指导采用的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新模式,效益比传统地栽模式高出30%。根系不沾泥土,草莓生长的养分从何而来?“草莓生长在营养基质上,通过全自动施肥机及滴灌系统,经过管道将适量配比的水肥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每株草莓。”蔡伟建说,“还有一根保温管,通过水加温,让草莓生长有了‘地暖’。”无土栽培下的草莓种植,呈现出明显优势。蔡伟建介绍,草莓植株较矮,传统地栽模式,采摘草莓都需要弯腰操作。让草莓长在“空中”,则省了大把力气,而且环境卫生干净,适合开展采摘、观光等休闲农业。最主要的是,草莓病害以土壤传播为主,无土栽培的方式,病虫害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高架草莓的透光和通风条件远远优于地面,长出的草莓果实表面颜色均匀,品质更好。“盐都草莓弯道超车,这里的大多数莓农都采用了高架基质栽培这一先进种植模式。”蔡伟建说,盐都的高架草莓连片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一。今年3月16日至21日,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草莓种植基地举行。蔡伟建参与了基地的规划设计和新品种、新种植模式的引进。草莓种植基地共汇聚了108个草莓品种,包括盐莓一号、宁玉、红颜、白雪公主等,采用了高架模式、高垄模式、H型模式、泡沫板模式、品字模式等10种种植模式。“通过引进国内外不同的种植模式和草莓品种,为广大草莓种植户提供更多可学习、可参考、可选择的技术、模式、品种,提升盐都草莓产业竞争力,打响盐都草莓品牌,也为全国乃至全球草莓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蔡伟建说。
莓农喜提优质苗
又是一年草莓红。新民村的莓农李万选格外有底气:“我们用的是草莓脱毒苗,每一株壮得很,结出来的果子品质很好。”盐都区与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草莓种苗的培育和品种研发,提升草莓的品质和效益。优质的草莓苗能够保证草莓植株的健壮生长,从而增加草莓的产量。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育苗中心的组培室里,一排排透明组培容器整齐排列,这里的草莓苗每株都要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的脱毒培育。草莓脱毒苗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等方法,脱除植物所带的土传病害,在超净无菌条件下培养不带病菌的植株,快速繁育生产出无病菌的草莓种苗。“草莓脱毒苗具有长势旺盛、茎叶粗壮、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众多优势,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草莓亩产量。”蔡伟建说。育苗示范棚内,每个穴盘的方格里都培育着不同品种的草莓幼苗,在基质的作用下,草莓苗匍匐茎正卖力生长。大棚引入了智能环境调控系统,通过水分、光照、植株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配以智能化物联网系统进行精准管理。目前,已培育红颜、白雪公主、盐莓一号等近50个优质草莓品种的脱毒苗,育苗示范棚每年可繁育150万株商品苗和20万株种苗,能基本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农户的需求。盐莓一号是盐都区和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新品种,个大、口感清脆、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广西、山东等多地已开始引进这一品种。“盐莓一号成熟期早、产量高、果子大、抗虫抗病性强、耐高温,是今年国际草莓大会主推的品种。”蔡伟建说。
专解燃“莓”之急
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蔡伟建为莓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专解燃“莓”之急。莓农一旦遇到技术难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他“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专家驻村指导很方便,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还能上门帮我们解决。”新民村三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60亩草莓种植基地,公司技术员张维庆经常给蔡伟建发一些关于草莓生长状况的照片和视频。“三创农业之前对草莓种植水质把控不是很严格,一直找不出问题在哪里。我们去了之后,现场分析植株的长势,追溯原因,最后发现是水质含盐量过高导致草莓生长不力。”蔡伟建说。去年年初,盐都区组织实施草莓产业“星火计划”育才工程,共吸纳了21名村(社区)后备干部,跟班学习草莓种植、管理、经营等,培育草莓种植“行家里手”,助推盐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地作“黑板”,作物当“教材”。作为全程业务指导老师,蔡伟建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带着21名学生,教授草莓栽苗、施肥浇水、病虫防治等技术。来自龙冈镇的姚伟,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负责的25亩稻莓轮作示范基地,种下了宁玉、红玉、红颜和盐莓一号等多个草莓品种。“这里是我的‘试验田’,也是我梦想的起点,可以经常向省农科院的专家老师求教,并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收获很多。”姚伟说。“学成之后,他们可以带动更多农户从事草莓种植,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实际生产中,持续放大草莓产业富民效应。”蔡伟建说。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