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茶饮市场,“冰火两重天”愈发明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22:11 1

摘要:头部品牌“杀疯了”:蜜雪冰城以5.3万家门店、20%市占率稳坐“一哥”,前六大品牌合计吃下46.9%市场(较2024年提升4.6%),门店规模、增速(蜜雪39.3%、古茗41.2%)全面碾压中小品牌,“大鱼吃小鱼”已成现实。

2025年的茶饮市场,“冰火两重天”愈发明显——

头部品牌“杀疯了”:蜜雪冰城以5.3万家门店、20%市占率稳坐“一哥”,前六大品牌合计吃下46.9%市场(较2024年提升4.6%),门店规模、增速(蜜雪39.3%、古茗41.2%)全面碾压中小品牌,“大鱼吃小鱼”已成现实。

新势力“突围忙”:霸王茶姬靠东方茶文化圈粉,奈雪“茶饮5.0”重新定义健康标准,区域品牌则以“在地风物”破局(如蜜雪冰城在华南推荔枝冰茶、西南推酸角汁),茶饮从“口味战”转向“价值战”。

有人用“大鱼吃小鱼”形容当下,但也有人看到“小鱼”的活法——区域品牌靠“在地化”扎根,新品牌用“健康+功能”突围。2025茶饮江湖,终局或许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分层共荣”:

头部稳占大盘,差异化品牌啃下细分,谁能在“健康化”“下沉化”“全球化”中找到平衡点,谁就能穿越周期。

01

市场:

集中度提升,

头部效应加剧

2025年上半年,茶饮市场的“强者恒强”效应愈发显著,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品牌以碾压式的优势占据市场主导,“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愈发清晰。

从市场份额来看,蜜雪冰城已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与第二名古茗(约9%)拉开明显差距。前六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46.9%,较2024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市场资源明显向头部聚拢。

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门店规模的绝对领先。蜜雪冰城全国门店数已突破5.3万家,近乎古茗(1.1万家)的5倍。庞大的渠道网络不仅带来极强的品牌曝光,更使其在下沉市场拥有难以撼动的话语权。

增长速率上也呈现“大者愈大”的局面。上半年蜜雪冰城营收增长39.3%,古茗增长41.2%,双双远高于茶饮行业8.3%的平均增速。这种增速差持续扩大,不断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加速市场洗牌。

正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2026年之后,茶饮行业将进入‘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阶段,门店规模低于2000家的品牌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2025年上半年已初现端倪:行业关店率走高,新开门店数量收缩,市场已从增量拓展全面转入存量竞争。

尽管如此,差异化机会依然存在。霸王茶姬凭借东方茶文化定位和高端形象在细分市场表现亮眼;古茗则依托区域深耕和供应链能力,在华东市场建立了稳固优势。

未来茶饮市场的终局,很可能将是“头部品牌主导大盘,差异化品牌抢占细分” 的双层格局。

02

产品创新:

健康化与功能化

从概念走向刚性需求

2025年上半年,茶饮行业的产品创新可谓“卷”出了新高度,健康化、功能化、地域特色化三股趋势交织并进,层层深入。它们不仅快速响应了市场需求,更重新定义了“一杯好茶”的标准。

1、健康革命:从“好喝”到“喝好”

健康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品牌们不只在减糖上下功夫,更开始主动做“营养加法”。沪上阿姨推出“超级果蔬茶”,一杯就能补足每日所需膳食纤维的20%-35%;喜茶全线水果茶推行“真0卡糖”免费,彻底降低健康饮茶的门槛;奈雪则直接进入“茶饮5.0轻养时代”,每款产品坚持使用三种以上天然绿色食材,明确指向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补充。这波操作,彻底将行业从“拼口味”带向“拼健康”。

2、功能加码:一杯茶的“超能力”

当健康成为标配,功能化就成了突围关键。产品开始精准对应细分需求:康师傅冰红茶推出低糖高纤版,糖分直接砍半,膳食纤维加至每瓶5.5克,瞄准控糖和肠道健康;茶乙己则巧妙组合“抗性糊精+阿拉伯糖”,打出“低升糖、高纤维”概念,切中血糖管理与体重控制人群。茶饮不再只是饮料,而是成了“可以喝的健康工具”。

3、在地风物:用味道讲故事

为了避免千店一味,品牌纷纷从地域特色中寻找灵感。喜茶用牦牛乳、南姜、木姜子等特色原料打造“茶特调”,带来惊艳的异域风情;蜜雪冰城也玩起“因地制宜”,在华南推荔枝冰茶,在西南推酸角汁,用 hometown 味道打动 local 人心。地方风物和小众食材,正成为茶饮打破同质化、激发文化共鸣的新密码。

4、冷饮全天候、情绪价值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冷饮已彻底突破季节限制:上半年超90%新品是冷饮,同比增长超五成,实现了“四季皆冰”的消费日常化。

同时,消费者也愿意为“情绪+健康”买单:玻尿酸冷萃茶、文创联名杯等产品持续走红,说明茶饮不止要好喝、健康,更要成为社交货币和情感载体。

03

消费动机:

理性化与个性化主导,

“想喝就喝”成主流

2025年上半年,茶饮消费偏好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健康、多元与个性化正悄然重塑整个市场的消费图景。

1、健康化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数据显示,我国18-35岁人群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仅为11.8克,还不到推荐标准的一半。

这也促使71.4%的消费者将“减糖/无糖”作为选择茶饮的首要考虑因素——健康诉求正在倒逼行业从“口味竞争”转向“健康竞争”。

《2025中国瓶装冰红茶饮料行业白皮书》同样显示,有82.9%的消费者更偏好低糖或无糖配方。星巴克的一项调研也呼应了这一趋势:近三分之一消费者会因为担心糖分摄入而对购买饮品产生犹豫。

2、消费人群的边界正在模糊。

新茶饮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已成为跨越年龄、职业和场景的日常选择。

“以前总觉得这是年轻人喝的,现在觉得水果茶清爽不腻,下午和老姐妹一起来一杯特别舒服。”广州天河城“丘大叔”柠檬茶的常客、62岁的张阿姨这样说道。

中山市太阳城“茶救星球”的店员韦先生也注意到:“现在老年人、外卖小哥都常来买,上周还有个骑手点了一杯‘红颜石榴冰柠’,说跑单累了想解解渴。”

3、喝茶的动机也越来越随心所欲。

大多数消费者每周饮用1-4次,动机很简单:“解渴”或“放松”,而非社交压力。“我就是想喝就喝,不是为了合群。”消费者郑女士的说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

25岁的李女士则坦言,她本就喜欢新式茶饮,现在因为外卖平台有补贴,买得更频繁了,“比线下便宜,还不用排队,特别方便。”

4、消费场景也变得无比丰富。

茶饮不再局限于朋友聚会或逛街小憩,已经渗透进工作间隙、健身后、通勤路上甚至家庭聚餐。

多数人会主动选择低糖或无糖选项。“我就爱喝纯茶,简单干净。”潘先生的说法代表了一类消费者的极简倾向。

与此同时,促销活动和IP联名依然显著影响消费行为,平台补贴能够迅速拉动订单增长,而限定联名则持续吸引年轻群体埋单。

04

营销演进:

联名常态化

与健康可视化双轨并行

2025年,茶饮品牌的营销玩法越发多元和数字化。它们不再只靠传统广告,而是用各种创新手段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提升品牌黏性。

1、联名依旧是引爆关注度的“流量密码”。

光是2025年末的两个月,各大品牌就玩出了花样:沪上阿姨联名《人鱼陷落》、奈雪携手三丽鸥、霸王茶姬碰撞梵高、古茗搭档小鹦鹉BEBE……

这些合作早已不限于推出一款特饮,而是扩展至杯套、纸袋、保温袋、毛毯桶、茶具套装、环保袋、贴纸、杯塞等各式周边,极大点燃了消费者的收藏和购买欲望。与此同时,“健康可视化”成为打动消费者的新策略。

沪上阿姨推出“每日健康+”系列,明确标注每杯饮品所含膳食纤维及其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比例。

喜茶也在包装清晰印上“膳食纤维含量占每日需求35%-45%”的标识,把健康数据变得可知可感。

霸王茶姬则走得更远,不仅为每杯茶饮贴上热量标签,随后还公布了产品的GI值(血糖生成指数),把健康理念落实到细节深处。

2、数字化营销正在重塑茶饮业的用户触达方式。

品牌借助大数据和AI分析用户偏好,实现精准推送——比如向健身人群推荐燃脂茶饮。

直播带货也变得常态化,不少品牌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茶园溯源和制茶工艺,以此增强消费者信任,逐步构建起品牌自有的用户生态。

3、社交媒体运营更加聚焦和精细。

无论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挑战赛,还是与KOL合作,品牌都更注重提升曝光与用户参与感。

茶百道发起的#茶百道挑战赛#成功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参与;喜茶与《CHIIKAWA》的联名导致多地门店爆单;茉莉奶白则在七夕与童涵春堂联名,以“爱情灵药”为主题推出米酿系列,更在小票上连载起“霸总与白月光”的微小说,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开创了节日营销的新路径。

05

渠道扩张:

下沉市场深耕

与出海布局并重

渠道扩张方面,2025年茶饮品牌明显呈现出“向下深耕”和“向外拓展”两条主线并进的策略。

1、下沉市场已成为必争之地。

蜜雪冰城有超57%的门店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凭借极致性价比和高密度开店占据优势;古茗81%的门店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依托区域深耕和高效的冷链物流稳定供应;茶百道也持续在华东、华中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加密布局。

2、出海布局也在明显加速。

国内茶饮市场逐渐见顶,据窄门餐眼数据,2024年全国新开奶茶店12.77万家,但净增门店却为-1.78万家。内卷加剧,迫使品牌纷纷出海寻找新增量。

蜜雪冰城已在全球12个国家开出超4700家门店,并新拓展中亚市场,同时重点发力美洲;

霸王茶姬海外门店网络覆盖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及美国五大市场,第二季度海外GMV同比大涨77.4%;

茶百道也已在韩国、西班牙、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超40家签约门店,并在韩国取得特许经营资质;

奈雪的茶也计划加速海外布局,推动“中国健康茶饮”全球化。

线上线下融合的O₂O模式已成为行业主流,外卖渗透率高达80%,预计2030年将升至95%。茶救星球门店有80%订单来自外卖,奈雪的茶财报也显示,上半年外卖订单收入占总收益的比例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美团、阿里、京东等平台的外卖补贴大战对茶饮行业拉动显著,蜜雪、茶百道、古茗、奈雪等品牌订单激增。

但随着补贴退潮,外卖也逐渐回归常态,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线上运营能力,成为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

06

运营核心:

供应链优化

与数字化提效决胜未来

2025年上半年,茶饮行业在运营层面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竞争加剧等挑战,各品牌通过一系列举措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形成了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转型、门店效率提升、环保包装推广等环环相扣的运营核心策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1、供应链优化是基础,决定了成本的底线和效率的上限。

蜜雪冰城实现核心饮品食材100%自产,在全国建立5大生产基地和70余条智能生产线,大幅降低原料成本。

古茗98%的门店实现“两日一配”冷链,坚持产地直采模式,直采比例达85%,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茶百道建成26座仓配中心,采用“干线 + 城市 + 快递”三级配送模式,实现93.8%的门店下单补货次日达,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沪上阿姨构建“13 + 7 + 14”仓储物流网络供应链,满足门店需求,优化库存管理和配送效率。

这些举措从生产、采购、配送、仓储等供应链各环节入手,全方位降低成本。 数字化转型助力成本控制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2、线上与线下融合的O2O模式成为主流,市场渗透率高达80%。

AI精准营销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推送个性化产品,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获客成本。数字化会员体系建设成为品牌提升用户黏性和复购率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降低获客成本。

通过数字化手段,茶饮企业能够优化运营流程,精准触达消费者,从营销和用户管理方面进一步控制成本。

3、门店效率提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体现。

古茗通过精细化运营,2025年上半年单店日均GMV从去年同期的6200元提升至7600元,增幅达22.6%,显著提高单店盈利能力。

茶百道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服务效率,2025年第二季度单店日均GMV达近一年来的季度最高水平,环比提升约15%。

蜜雪冰城通过标准化运营和培训体系,提高门店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门店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前端,其效率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体成本的优化和盈利能力的增强。

4、环保包装是价值增值,它既通过节省成本直接贡献于经济效益,又通过提升ESG形象带来长期品牌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可堆肥茶包、裸装材料使用率从2021年的7%飙升至2025年的34%,蜜雪冰城零废弃包装节省物流成本12%,同步强化品牌ESG形象。

环保包装既符合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又能降低包装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也是茶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些运营策略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供应链优化为产品供应提供基础保障,数字化转型为运营提供技术支持,门店效率提升是直接体现,环保包装则是顺应趋势且带来额外效益。

它们共同作用,帮助茶饮品牌应对挑战,提升盈利能力,推动整个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朝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尾:

2025年的茶饮市场,用“冰火交织”概括再贴切不过:头部品牌以“碾压式”优势收割市场,新势力靠“差异化”突围,产品在健康与功能中“卷”出新高度,消费从“跟风”转向“理性”,营销从“流量”转向“留量”,渠道从“扩张”转向“深耕”……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时代”的彻底转身。

有人用“大鱼吃小鱼”形容当下的市场格局,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鱼”如何在夹缝中活出精彩:区域品牌靠“在地化”扎根,新品牌用“健康+功能”破局,老品牌以“供应链+数字化”提效。

这些“生存智慧”揭示了一个真理:茶饮行业的终局,从来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分层共荣”——头部稳占大盘,差异化品牌啃下细分,每一个玩家都能在“健康化”“下沉化”“全球化”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茶饮市场的“变”与“不变”愈发清晰:变的,是消费者从“为口味买单”到“为健康、为情绪、为价值买单”的需求升级;不变的,是行业对“好产品”“好体验”“好品牌”的永恒追求。

来源:餐饮O2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