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宁区作为南宁市老城区,是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南宁市最深厚、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沉淀。为深挖兴宁区历史文化价值,精准把脉保护、传承与发展,2025年8月20日,南宁市人大代表(兴宁区)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工作联系点组织人大代表、驻点专家、职能部门
兴宁区作为南宁市老城区,是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南宁市最深厚、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沉淀。为深挖兴宁区历史文化价值,精准把脉保护、传承与发展,2025年8月20日,南宁市人大代表(兴宁区)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工作联系点组织人大代表、驻点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调研组,在兴宁区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文旅项目调研。调研组先后到五塘耕读大学旧址、三塘镇十里花廊书院、三街两巷仓西门以及邕城印记进行调研,为项目发展出点子献良计。
耕读文化为商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调研组了解五塘耕读大学历史文化调研组首站抵达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五塘耕读大学旧址。这座承载着教育改革使命的学府始建于1965年,首任校长陶希晋曾在此开创“半农半读、耕读结合”的办学典范,1966年更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临视察并题写校名。走在青砖绿瓦的教室外,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农民忙碌于田野间仍坚持学习的情景。调研组聚焦“五塘耕读大学”文旅品牌打造,创新性提出将重开耕读大学与发展“银发经济”相结合,通过沉浸式体验集体学习和农耕生活,吸引中老年群体前来体验,让田园生活成为都市老人颐养天年的新选择,为旧址焕发文旅新生注入巧思。
书香满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引擎
第二站,调研组到兴宁区三塘镇围村那井坡探访掩映于十里绚烂花田间的十里花廊书院。这座隐匿于十里绚烂花田间、融合书香与花香的田园书屋,既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也是传承文化的驿站,更是心灵休憩的温馨港湾。调研团队提出以“十里花廊,满城书香”为核心理念,紧扣“读书”二字,通过策划每日主题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沉浸式活动,吸引文学爱好者、亲子家庭、文艺青年等不同群体,让墨香与花香在阡陌间交织,将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书香动能。
十里花廊书院
古巷新声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邕州古城·三街两巷的仓西门及邕城印记。调研组重点关注公共文化场所开放利用、非遗文化传承情况。通过深入了解,调研组提出“古巷新生”建议: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进一步优化活态表演内容、强化标志性建筑文化叙事功能,将老字号餐饮的市井烟火气、复古物件的岁月痕迹、地标建筑的时光长廊等元素巧妙串联,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消费活力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消费引力,为商圈锻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发展新引擎,激活特色增长支点。
邕城印记照片墙一角
“人大代表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以人大担当更好助推兴宁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兴宁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与民族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说道。
联系点将把此次调研活动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一批代表建议,上报城区人大常委会后转城区人民政府办理,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下一步,联系点将充分发挥专业平台优势,定期听取专业代表、行业专家、群众等多方意见,聚智聚力提出精准可行的建议,为深化兴宁区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坚实人大力量。
作者:秦丹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