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仓库里混了十二年,手上有刀、有卡、还有那种凌晨两点钟被系统叫醒的记忆。你要是想知道摘果和播种哪种更靠谱,不如先听我讲两段小插曲——真实的,带点臭汗味儿的那种。
我在仓库里混了十二年,手上有刀、有卡、还有那种凌晨两点钟被系统叫醒的记忆。你要是想知道摘果和播种哪种更靠谱,不如先听我讲两段小插曲——真实的,带点臭汗味儿的那种。
那年双十一,半夜三点,一个急单把我从睡梦里拽起来。客户要的套装里有七个不同的SKU,急单标签一贴,拣货小哥带着单子像苦行僧似的,一件件把货从各个货位拎出来。不到二十分钟,包裹出库,客户点赞。那种作业方式,就是我常说的“摘果式”——对单作业,对单闭环。
再说一次春节前的备货,那阵子单量大到像潮水,SKU结构又偏向爆款集中。我们把A类热销货做了集中拣选,先把整批数量从货位拉出来,堆到分播台,再快速分派到每个订单里。人手少,行走少,效率蹭蹭上来。那就是“播种式”——先集再分,像田里撒种子,最后各自发芽。
别单听我说抽象定义,告诉你几条我常用的衡量尺子:
- 日均出库单量是个关键分水岭,当日单稳稳超过五百,倾向播种;低于五百,摘果更灵活。
- 每单包含的SKU数也很重要,单内SKU偏多(比如超出五件)时,摘果会走很多路,播种更省人力,反之则摘果更利索。
- 热销SKU的覆盖率能不能把大量订单“罩住”——当少量SKU贡献了大部分出库量(比如占比超过七成),优先把这部分做播种,能极大压缩拣货行走。
- 地面面积能不能支撑分播台?没有足够空间,即便数据说播种好,实际也得退回摘果。
听上去像公式对吧?但仓库不是数学题。真实情况往往是杂的。于是我们用了混合策略:把A类(周转快、量大、SKU少)扔给播种;B类、C类放到摘果线或按区分配;最后用一条流线把两路货在待发区合流。好处明显:热销集中拣选提升效率,长尾靠人工摘果保证准确与响应速度。
要不要搞试点?我建议这样跑几周:
1. 选一块区域,把过去一个月的订单按时间段切成两组,A组依旧摘果,B组做播种并记录关键指标。
2. 盯住三件事:拣货路径长度、作业准确率、订单完成周期。别只看效率数字,出错率高了,退货和重拣的成本能把你压垮。
3. 调整批次规模:播种的批量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会推高二次分播工作量,过小又没法摊薄行走成本,找到那个“人力与速度的平衡点”。
还有些细节别忽视:货位布局要随策略优化。把A类靠近分播区,给播种留通道;把C类按频率划小区,给摘果降低找货难度。仓库管理系统要支持动态批次和分播指令,否则这些策略纸上谈兵。最后,人很重要。做播种的同事需要节奏感,做摘果的需要细致,培训和激励要跟上。
讲到底,这两种拣选不是非此即彼。把它想成两种工具:摘果像小刀,细活儿利落;播种像割草机,面对大片单量能迅速碾过。会用的人,手里会同时握着刀和割草机。你想要的是既快又稳的出库链路,不是为了风格而选模式。
你要是正准备改流程,别一上来就全盘推翻。小范围试点,量化指标,听一线人意见,别把系统当成万能钥匙。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的单量是涨还是稳?热销SKU集中吗?场地和人能不能支撑分播?答案出来后,调整就清楚了。
最后留个问题给你:你的仓库更像那盒杂七杂八的杂货店,还是像流水线上整齐摆放的快销仓?你觉得今天就该换模式,还是应该先试两周?留言告诉我你的场景,我把亲身试验的表格和几个常见坑贴出来。
来源:记录乡村与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