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这所中学,来过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8:56 1

摘要: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又名钱夏,1916年改名玄同。他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北大著名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儿钱三强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宁发布《悦读·潮文》栏目,邀请大家执笔畅言,以新视角、新形式,展示潮城海宁的人文故事

钱玄同,缘何会到海宁当教师?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又名钱夏,1916年改名玄同。他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北大著名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儿钱三强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玄同(资料图)

01

他与海宁之缘,源自兄嫂

钱玄同与海宁之缘,源自兄嫂。他的长兄钱恂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官,兄弟俩同父异母,年龄相差34岁,与钱恂之子钱稻孙同岁;长嫂单士厘曾撰写《癸卯旅行记》等作品而被誉为中国女性“目注全球”第一人。

有趣的是,兄嫂外婆家都在海宁。长兄钱恂的母亲姚氏是海宁人,长嫂单士厘的母亲是硖石许汝霖五世孙许光清之女许仁林。单家于咸丰年间避战乱移居海宁,单士厘从小生活在硖川“两山一水间”,她的堂弟单不庵也于海宁硖石出生成长,并与张宗祥、蒋百里一起被誉为“海宁三杰”。

02

1905年,海宁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乙已年(1905)冬天,先兄从俄国回到上海,我那时正在上海读书,单先生到上海来访先兄,我因此得和他常常见面,这是我们订交之始。”

——这是钱玄同在回忆他和单不庵的初见。

钱玄同与单不庵相识的1905年,海宁教育史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3月22日,海宁州中学堂在海宁长安镇正式开学,海宁现代中等教育的百年史自此开端。

海宁的人文灿烂长盛不衰,得益于重文重教,教育昌达。自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学1898年创立于杭州,朱宝瑨等地方开明士绅闻讯后立刻投入海宁州学堂的筹建,四处奔走,募捐办学。

在仰山学院旧址上办起的这所学校,创下潮城海宁第一,这样新建制的中学堂,直到三年以后,浙江全省各府、州、县一共也只办了11所,可谓领风气之先。

图源:大美长安发布

朱宝瑨先生为办好这所新校,动用各种关系延聘名师。据《海宁州志稿》记载,当时请来有萧山的来鸿瑨、来裕珣教历史、法制、国文;富阳的许正廉、海盐的许清淦教数学;王国维之弟王国华教英语等。

章太炎先生的弟子来裕珣,曾任教杭州求是书院(“浙大”前身),著有《汉文典》《古今姓氏考》等多部著作。到海宁前,刚从日本执教并游学归国。在来先生笔下,海宁州中学堂所在地长安,气息古老而文脉悠长——“阳明讲学留遗址,此地何妨续诵弦”。教书育人,静待花开,“息足长安岁月悠,夜深高卧仰山楼”。

这些名师学养深厚,教得认真,且见过世面,能以现代教育开一代新风,使得海宁州中学堂一下子名声大振

在长安办学4年多,待学校第一班学生毕业后,中学堂于1909年下半年迁至当时的海宁州城(盐官镇),因此,钱玄同到海宁任教的地点在盐官。辛亥革命前他以“钱夏”为名,故在《海宁州志稿》的教职员名单上亦是此名。

03

他来海宁教书,缘于至交

到海宁当中学教师,是缘于单不庵的邀请

他们自1905年冬天得缘相见,一见如故。次年,在日本再见,时时长谈,默契于心,遂成至交。单不庵还把钱玄同介绍给自己的好友,正在早稻田大学读文科的海宁人朱蓬仙。单不庵因经济原因无法留学,半年即归。回国后,直到1911年,在嘉兴和海宁等地教书,以博学著称,是一代朴学大家。这段时间,单不庵经常托尚在日本留学的钱玄同和朱蓬仙购买《高等地理》等教育类的书籍。想不到,这三位先生后来相继进入北京大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也算是一段佳话。

1910年,钱玄同结束了在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活,3月到嘉兴中学任教,5月转到海宁州学堂做老师

其时,州学堂已搬迁到盐官,州署将海神庙东邻的马公祠拨给中学作校舍。马公祠与海神庙只隔了一堵墙,大门朝南,在东牌楼外,进去是个门厅,通过大台门是个天井,里面正厅为三开间大厅,再里面隔开一个大天井有个五开间的大楼,楼上是学生宿舍,楼下是教室及教务处的办公室。全校学生六七十人,绝大部分来自外地,住宿生为多,食宿都在校内,连教师总共一百来人。师生朝夕相处,每天一粥两饭,同桌而食。年轻的钱玄同与学生们关系不错,得知这位留学回来的老师书法极好,有学生甚至还曾向他索字。

图源:盐官古城·潮乐之城

04

在海宁教书的点滴,留在了他的日记里

钱玄同在海宁州中学堂“授小学,兼及《左传》”

据当年的学生回忆,中学堂里最重要的功课是国文,以文言文为主。英文、日文,也很受学生们重视。接下去排列大概就是历史、地理、博物、理化、数学(数学是代数、几何分开;博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和化学合为理化),图画、音乐等课比较不受关注。中学还规定每位学生一周交一篇文章。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国文教科书,教师只能自编“教材”。先生们白天上课,夜晚在宿舍埋头读书、抄书和著述,并用蜡纸刻印成讲义,作为教课之本。

在海宁州学堂教书的那段时间,钱玄同当然也是自编讲义。大概是这位北大著名教授的人生第一份讲义吧。为此,他非常得意,曾将此文稿送予好友。后在湖州任教时,自己身边遍寻不见,再向朋友转借“自己的讲义”作为参考,也算是趣事一桩。

图源:盐官古城·潮乐之城

学生们读书非常用功,晚上十点钟打钟休息,还有人在路灯底下阅读。早上,天没大亮,有人起来锻炼身体了,还有人在晨光熹微中朗读。

但是,钱玄同在海宁州学堂任课的时间并不久,因他的大哥钱恂任湖州中学校长,为改善教学质量,急招他去湖州教书。之后,他跟着长兄先后从湖州到杭州,最后走到北京,终于赶上了风云际会的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青年》杂志编辑的核心圈。

初到北京,他有时还会想起海宁,在1912年10月27日那个周日,他提笔为北大教授沈尹默写字时,念起在海宁为学生书屏,“当时不能悬腕,于是只能扣准字数,自末行写起。”这样的回忆点滴留在他的日记里,印证着这位初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的人生旅程,感受过潮的气息

潮城海宁留下过这位北大著名教授的足迹,而海宁人也始终记着这位倡导白话文和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以他曾在海宁任教而感到光荣。

1912年初,办学只有7年的海宁州中学堂,因经费困难而停办了。虽然开办时间不长,毕业生人数不多,但在海宁教育史上却是光辉灿烂的开篇,许多学生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成就斐然,且终身都以“仰山学子”的身份而自豪。值得一提的是,钱玄同与单不庵不久即在杭州重逢,日后还有缘一起在北大共事,俩人的友谊持续了终身。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