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协、上海市书协主办,雅昌文化集团承办,朵云轩书画院、《书法》杂志协办的“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行。
书法报社 张波
杭州现场报道
9月9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协、上海市书协主办,雅昌文化集团承办,朵云轩书画院、《书法》杂志协办的“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行。
展览以简洁的形式开幕,未举行繁琐的开幕式,将时间放在后面的学术演讲环节。
开幕式现场
嘉宾名单
嘉宾名单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本次展览学术总监陈振濂
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王开峰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
上海文史馆一级调研员陈挺
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庆华
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章宏伟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
上海市书协理事、静安区书协主席杨继光
中国书协理事、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朵云轩书画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王立翔
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汪永江
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法院副院长、《书法学刊》主编方爱龙
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沈岩松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金铮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彦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党委委员、书法与篆刻系副主任冯立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万里
杭州国画院美术馆长虞仲韦
杭州西泠美术馆馆长彭晓冬
兰亭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七一
雅昌文化集团综合营销中心总经理金燕
雅昌文化集团数据互联网总经理万林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杭州分社社长,《书法》《书法研究》主编朱艳萍
书法报社董事长、总编辑毛羽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
书法报社董事、《书法报·书画天地》执行主编张波
《书法》杂志副主编杨勇
浙江西湖文化研究院院长杨陆建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金琴龙
嘉兴市书协主席戴振国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韩月
嘉兴博物馆馆长吴海红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许力
资深书画鉴定师、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赵颖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讲师丁筱
《墨池》创始人冯错
赵冷月哲嗣、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时中
以及艺术界、媒体界嘉宾代表100余人参加开幕式。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主持活动开幕式
本次活动分为嘉宾签到,新闻发布会,图书首发式、捐赠仪式,作品捐赠仪式,展览开幕式,学术讲演等环节。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主持活动开幕式。
嘉宾签到
媒体采访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书协理事、朵云轩书画院院长、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
陈振濂、丁申阳、王立翔、纪云飞先后回答记者的提问
9日12:30—13:20,为嘉宾签到、观展、拍摄、媒体采访环节;13:30—14:30,为新闻发布会环节,介绍嘉宾、媒体单位代表;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书协理事、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朵云轩书画院院长王立翔代表策展单位致辞。
新闻发布会上,陈振濂、丁申阳、王立翔、纪云飞先后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书法》杂志主编朱艳萍,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时中共同为《沸腾一一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集》首发揭幕,并为相关单位代表赠书。
在图书首发式、捐赠仪式上,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杭州分社社长,《书法》《书法研究》主编朱艳萍,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时中共同为《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集》首发揭幕,并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浙江书法院,浙江省书协,上海市书协,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书法学院,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杭州国画院,杭州西泠美术馆,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上海市静安区书协,嘉兴市书协,嘉兴博物馆,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杭州市临平区图书馆,兰亭书会等单位赠书。
在作品捐赠仪式上,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时中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赵冷月榜书“立其诚”等代表作品,纪云飞代表浙江省博物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
陈振濂宣布“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展”开幕。
陈振濂以“书法艺术‘创新’之艰难与赵冷月破釜沉舟的‘案例分析’”为题作专题学术讲演
王立翔主持学术讲演
随后,陈振濂以“书法艺术‘创新’之艰难与赵冷月破釜沉舟的‘案例分析’”为题作专题学术讲演。
陈振濂从“书法遭长时期禁锢恢复重生后,对毛笔字式的‘书法基础’氛围的强调”“艺术新思潮对改革开放初期书法界猝不及防的刺激,不甘落后于其他艺术门类”“‘碑帖结合’似是而非口号之盛行及对‘碑学’的迷茫。尤其是致力于‘从帖到碑’转换过程中的赵冷月”“‘破旧立新’的志向;拥有强烈的时代责任使命担当,在书法圈里万不见一的‘清醒者’‘先行者’又是‘殉道者’”共情赵冷月的不同立场,发现赵冷月“推崇复原式的常识立场”“民国时期书法家更注重时代性与先锋性、前沿性”“赵冷月渴望想‘拿来’又左右彷徨可能寻找或校准不到准星”“悲壮的一生实践”等方面阐述赵冷月的艺术创作思想。
并从功用——表现、惯性——悖逆、甜俗——质拙、舒适——拧衄四个方面,结合赵冷月的作品肯定其为当代书法审美转型所作的探索性贡献。最终得出结论:赵冷月的一生是“曲高和寡,知音者稀”的一生。
王立翔主持学术讲演。
展厅
此展展出赵冷月书法作品47组(95件),涵盖了真行草隶篆各体,包含榜书、条幅、对联、手卷、册页等形制。作品大部分为赵冷月书法巅峰时期之作,也展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冷月书风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为八尺整张巨制,有的是十二条屏,也有袖珍玲珑的书房对联、尺幅不等的条幅、镜片。这些作品均完成于赵冷月条件有限的书斋之中,而如今展陈于宽敞明亮的现代展示空间,可以让我们更为完整地回望赵冷月筚路蓝缕的艺术历程,更真切地倾听赵冷月的笔墨脉动,更深入地体会其求新创变的艺术精神。
赵冷月(1915.3.15—2002.11.20),名亮,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幼于家乡从祖父赵介甫、父亲赵廷桢习文学书,少年时拜书画家徐墨农为师。徐墨农时誉“沈曾植之后嘉兴书坛第一人”。由此可知,赵冷月先生学书极早,且由唐楷上溯二王,由汉隶探北碑,法乳正宗,涉猎广博,传统书学根基扎实。30岁移居海上,以鬻书为生,得与沈尹默、来楚生、谢之光诸多名家相往还,故而艺事精进,卓然成家。1958年入职上海市广告装潢公司。1961年加入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市书协前身),为首批会员。其60岁退休后,以数年时间访碑全国,开始重新思考书法的一系列核心命题,决心探索出“内心深处”的书法境界。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了浑厚凝练、气势壮阔的独特风貌,对书坛产生巨大震动。
观展小记
从“孤介”到“沸腾”
□毛 羽
赵冷月先生书法作品的落款,喜署“长水赵冷月”。长水是嘉兴的别称,嘉兴是赵先生的家乡。9月9日,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回到赵先生的家乡,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与十年前赵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多“变法”之作不同,这次展览,展出了大量的赵冷月的隶书、魏碑与篆书,有临有创。赵的临与创,特别是魏碑,安静而文气,没有惯见的“刀劈斧斫”,正所谓“以帖养碑”“以帖养韵”。与赵先生的榜书作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赵先生一直在做的是脱俗——竭力从那种讨人喜欢的书法中走出来,但赵先生一直没有脱“法”。
赵冷月先生落款“长水赵冷月”
展览前夜,翻读本次展览的作品集,“介洁” “兀傲”等作品令人触目惊心,不同写法的“孤介”见到两张,令人感怀。一种新的书风出现,不被认可可以理解,先行者的背影总是孤单的,赵先生似不甘也不屈。
赵冷月 楷书介洁中堂
243cm×122cm
1992年
赵冷月 楷书兀慠中堂
180cm×97cm
1993年
循着展厅将一张一张作品读了下来,赏读到最后,驻足“寂照” “沸腾”,厚重庄严,已然释怀。
赵冷月 楷书寂照横幅
124cm×243cm
赵冷月 楷书升腾横幅
124cm×243cm
展览前言
孤勇者赵冷月
□王立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犹如一艘巨轮,开启了劈波斩浪的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航程。被称之为中国文化精神核心的传统艺术中国书法,也与巨轮一起历经前行的风浪,近五十年过去了,在场的书家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迎来了今天的满目生机。但在航行的过程中,许多书家都不能适应风浪的颠簸,有的躲进房间,有的迷茫眩晕,有的弃船而去,有的却勇立船头,并奋楫扬帆,助巨轮以一臂之力。赵冷月属于这最后一类的其中一员。今天我们走进展厅,打开他的作品集,观瞻他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他挥洒巨椽的身姿,感受到他激昂不羁的有力脉搏。他的作品或雄浑古朴,或疏放稚拙,或天真烂漫,他为我们留下了历经风浪的感受,在那个年代看到的心中风景。就是这样一批激荡着生命力的作品,在他生前却是问难者有,知音者少,茫然者多。但是,在赵冷月身后的二十多年里,其峭拔孤傲的身姿一直为书坛追念,印证着“赵冷月以他的书法作品和创新精神影响了近三十年的中国书坛,并且这种影响将会持续下去”的判断。今年正值赵冷月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个纪念日回望赵冷月,或许已经可以从这位当代重要书家身上,领会到一些他馈赠给我们的特殊意义。
一、超越时代的孤勇斗士
在赵冷月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孤介” “介然” “介洁” “寂照” “伉行”“兀傲”等为内容的大字榜书,这些文辞都出有典故,寓意耿介、孤寂,不与时合,而这正是赵冷月“衰年变法”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赵冷月决心“变法”之际,正是书法文化回归传统之时,而此时的赵冷月已遍临百家,并在各地访碑之后,决心从北碑中吸取营养,以求获得“疏放简远、典雅高贵”的意韵。这种抉择显然不是草率的决定,而是他对书法发展史的洞察,尤其是对近代碑学流变的俯瞰。传统文脉在出身书香之家的赵冷月内心从未断裂,因此当社会还在回归“二王”经典的时候,他目光所及,已扩展到古今中外,冲破了书法与美术的藩篱,在这种现代视线下他广为吸取各类艺术营养,重构了对传统帖学、碑学的认知,“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然而当他将“不囿成法且极富天趣”的作品展示与同行眼前时,迎来的满是疑惑、不解,甚至还有责难。对此赵冷月展现了强大的内心和深刻的自省,而脑海里写出的是“不服”和“故我”,因而“孤介”“寂照”“伉行”等作品正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宣泄和意志表达。他已体悟到书写者本人才是书法艺术的主体,因此他的作品或如百川沸腾,以浇胸中块垒,或似秋水静寂,常作悠远之思,充满了他独特的生命情感。他为实现自已胸中的目标,已然做好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殉道式准备。他相信自己的追求,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他同历史上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装有一颗孤勇之心,并甘愿以最后的生命去为艺术而博弈。我想,这或许是赵冷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开辟现代性转化的全新境界
赵冷月的书法,大字古拙浑朴,真力弥漫,多字书法天趣横陈,稚拙萧散。他在格调上务去甜俗,追求超凡离尘;笔墨、造型、章法则着力解决着黑与白、美与丑、刚与柔、激荡与沉静、紧张与舒缓、朴拙与灵逸等等对比关系,这些审美意识,既得之于历代书家的营养,更吸入了时代的审美气息,由此,赵冷月的作品面目迥异于碑学一脉的近代前辈。他的擘窠大字更是如横空出世,大大拓展了书法的空间意识;大数量地创作,显然不是搏一时之睛,而是在有意识地推动书法由书斋案头走向现代生活和公共空间,与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发生审美的交互。赵冷月具有十分强烈的书法文本意识,这一方面透露出其深厚的古文底蕴,另一方面,他始终注重将内容与书写形式一体锤炼,形成意蕴浑然的整体。如今,大尺幅书法创作不仅在专业的展览中频频现身,更在众多的现代空间,成为常见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都显示出赵冷月超前的现代意识,他是名副其实的当代书法笔墨语言的先行者和审美境界的开拓者。赵冷月的书法,宣示了传统书法将在现代性转化中展现出更多的新境,这是赵冷月艺术实践给予今天书坛的最大意义!
三、在传统法度和修养中淬炼出时代笔墨
赵冷月书法艺术是由帖入碑,碑帖融合,他入古极深,又能跳出成法。他曾在《书法研究》上撰文专论“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认为“每一个时代取得成功的大书家无不首先具备对前代书法继承的一面,尤其是对传统法度的继承,这构成了一个书家是否站得住脚的基点”。他每日临池,遍临百家,形成“以碑破帖,以帖养碑”、“以碑立骨,以帖养韵”的创作见解。同时,他又敏感地意识到当代书法功能的公共性转向,有意无意地开始了以现代视觉观念思索碑帖的融合和转化,将古人的“学而能化” “不囿成法”,用在了对传统经典和新出土书法资料的借鉴中。他在大量的临摹中淬炼自己笔墨语言,逐渐辨清自己的创作路径,即要由有法而进入无法,于前人之法上建构自己之法,最终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这些都体现了赵冷月书法创作观念先进性。赵冷月反对“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野狐禅和江湖书法,他洞见了传统书法进入现代文化语境后可能出现的危机,认为“他们把书法当作一门廉价的艺术,以为就那么几根线条的变化,可以任意为之,只要所谓的事实上连自己也难以名状的个性化得以发挥,即可轻而易举取得成功,这就完全错了。”赵冷月强调:成就卓越的书家应该做到“法度中见性情,性情中见法度。”这种洞见俨然是在对今天书坛敲响警钟!
赵冷月是上世纪末中国书坛的重要革新者、先行者。他犹如昂首鸿鹄,一举千里,虽身姿孤寂,实目极天际;又似冷月无声,心沉静水,其实腑藏熔岩,可以沸腾百川。他的笔墨语言豪华落尽,他的书法气象旷达简远,他的艺术理想超脱凡俗。他的艺术作品与其探索精神熔铸一体,成为时代精神的注脚。他波心微漾,却足以掀起观者内心的波澜;他振翮苍穹,我们应该向这位孤勇者致以崇敬的注目礼。
展览高清作品选刊
赵冷月 行书王羲之《兰亭修禊叙》横幅
45cm×26cm×8
1993年
赵冷月 行书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中堂
247cm×123cm
1992年
赵冷月 行书陆游《晨至湖上》条幅
165cm×59cm
1984年
赵冷月 行书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 横幅
48cm×582cm
1992年
赵冷月 草书白居易《饱食闲坐》横幅
48cm×511cm
赵冷月 隶书此邦当日联
243cm×31cm×2
1992年
赵冷月 隶书甘露桐花联
245cm×62cm×2
赵冷月 隶书苏轼《鳆鱼行》中堂
245cm×124cm 1991年
赵冷月 行书雪处花旁联
245cm×62cm×2
1992年
赵冷月 草书对联
临财毋苟得以为礼 安居有常业之谓矣242cm×62cm×2
1993年
赵冷月 草书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中堂
242cm×126cm
1992年
赵冷月 草书李白《金门答苏秀才》六条屏
248cm×62cm×6
赵冷月 草书苏轼词五首横幅
33cm×21cm×22
1973年
赵冷月 楷书一中堂
243cm×122cm
1992年
赵冷月 楷书丹悃中堂
243cm×122cm
赵冷月 楷书节录《礼记·礼运》四条屏
243cm×122cm×4
1994年
赵冷月 楷书节录《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八条屏
180cm×97cm×8
1993年
赵冷月 楷书立其诚中堂
243cm×122cm
1994年
赵冷月 楷书问九老悟三乘联
244cm×41cm×2
1991年
赵冷月 楷书仙笔中堂
243cm×122cm
1992年
赵冷月 楷书异代先生联
245cm×41cm×2
1991年
赵冷月 楷书好问则裕四条屏
135cm×95.5cm×4
1982年
赵冷月 楷书极果小品
53.5cm×33cm
1995年
赵冷月 楷书李白《野田黄雀行》中堂
245cm×123cm
赵冷月 楷书李白《赠友人三首》十二条屏
180cm×48cm×12
赵冷月 楷书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 中堂
245cm×123cm
1991年
赵冷月 楷书点易题诗联
242cm×61cm×2
1990年
赵冷月 楷书壶中林下联
243cm×61cm×2
1990年
赵冷月 楷书蓦直去中堂
243cm×122cm
1993年
赵冷月 楷书尚贤中堂
180cm×97cm
赵冷月 楷书燕语虫鸣联
1992年
赵冷月 楷书鹰扬中堂
242cm×126cm
1992年
赵冷月 篆书对联
风泉相涣,厓谷共清,惟此名区禅慧攸讬;金粟来仪,文殊戾止,乃春灵宇睟容己安。
1992年
赵冷月 篆书对联
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栏干几曲;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1990年
赵冷月 篆书对联
与佛有因,常乐我净;处事无问,可以长生。
1991年
赵冷月 草书对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他犹邹氏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990年
赵冷月 楷书白居易《思旧》横幅
赵冷月 楷书节临 《龙藏寺碑》中堂
1990年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