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的历史诅咒:既要,还要,更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8:31 1

摘要:为什么元朝在宋朝之后,明朝之后为什么是清朝。汉人在元,清两代丢掉江山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元朝在宋朝之后,明朝之后为什么是清朝。汉人在元,清两代丢掉江山的原因是什么。

和生产力无关,和得不得民心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不仅仅是靠军事力量,而是靠适应社会的利益分配。

不要把史书上的君臣际会,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成历史本来的面目。史书是为当朝者服务的。

看过大明王朝1566吧,里面的嘉靖演了半辈子,临了只说了一句真话。

并且是以传道者的语气教给后世之君的。

这句话就是,任何人答应你的都不算,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

当老板的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管人是很难的,让人正儿八经听话更难。

就像古代皇帝们,一半以上都是非正常死亡,即使是和平年代,也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暴毙。

本质上就是,皇帝自己说了不算。

古代中国一直以来的矛盾只有一个,围绕皇帝权利产生的矛盾。

能威胁权利的外戚,将军,宰相其实只是台上的代表,他们的背后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主流阶层。

宋以前,皇帝的权利来自于妥协,和世家豪门妥协。

最关键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和人口。世家和皇权不是依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宋以后是向科举而来的士大夫阶层妥协。一直到清末由地方的士绅和士绅延伸的官僚资本。

皇权要的是集中,其他人要的是特权,两者之间有利益契合点,这个王朝就是兴盛的。

但皇权的属性注定皇帝和其他阶层不可能一直是联合体、到后期甚至成了对抗体。

这就导致王朝衰败混乱。

最大的问题还是利益分配。

宋明两代,文官集团通过科举获得特权,用特权扩张家族商业和土地利益。以商养官,以官护商。

这条准则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用权利垄断经济商业贸易,用教育优势实现向上通道的垄断。

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也就是说,文官们逐渐掌控了基层的经济和政治。

但这和:财税,军事,赈灾,等等一系列皇权需求是背向的。

文官主流阶层的想法是开源,也就是说保住手里既得利益,国家去拓展新的利益。或者随便你怎么样,总之不要抢我的就行。不但不能抢,还得去争取外面的。这就是文官士绅的本性。

但几乎所有王朝除了开国几十年容易产生增量,大半时间都是在存量里寻找平衡。

利益迟早平衡不下去。

宋明两代中后期都有变法,就是把该收的钱要回来。

但改革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阻力不是肿瘤,把它割掉就没事了。

相反它一直伴随着皇权存在。所以肯定割不完。甚至会遭到反扑。

宋明两朝就是亡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北宋的范仲淹和王安石包括南宋贾似道新政都是这样的失败原因。

明朝更简单,所谓的倭寇其实·就是江南士绅豢养的走私集团。

明朝到最后也是被士绅和晋商联手卖给了清朝。

一直到民国,也还是由这群人操弄着权势。最近几十年又有抬头的迹象。

古今同理,这群人有家无国。大家想想前几年的泰山会是怎么回事。

但是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难题,他们怎么能一直延续家族的荣耀和特权。

靠的不是利益而是文化,也就是儒家里君臣父子那一套。

就像人本质是男盗女娼却穿了一身洁白的圣衣。内脏外净。

这些家族几乎都把耕读传家作为家训,但本质上是利用书里的学说为自己彰名,为自己护利。

元朝为什么没有像其它大一统王朝那样延续几百年?

不仅是因为他的民族政策对汉人不友好,而是因为他和士绅精英有绝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元世祖能占领中原靠的是北方的地主武装,也就是军事世侯。

但南方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因为北方沦落的几百年中,为了自保其实已经倾向于门阀自治的管理体制,经过辽金两朝的快速更替,北方汉族不再崇尚读书改变阶层。更喜欢用手里的刀来保护自己。

同样元朝也并不喜欢用科举来启用人才。甚至一度断绝了科举。元朝大部分文人只能从事戏曲写话本之类作为文化的输出门槛。

这就给南方士族断了上升空间。但这并不代表南方士绅的日子很难过,他们靠金钱打通渠道。

所以他们依然过得比普通人要好。缺的只是保护利益的工具,也就是特权。

历代的农民起义最初都是农民自发的,刚开始属于暴乱性质。主要是以破坏为主。

后期能成气候的无一例外都是吸纳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开始注重秋毫无犯,这时候的农民基本没有财产可以保护,也就是说,李自成们秋毫无犯的对象其实就是地方士绅的利益。

而只有元末不一样,元末的农民起义相对其它朝代的起义更容易。

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活不下去的农民在造反,而是地方士绅精英全程主导并全程参与的革命。

用武力来纠正元朝的不妥协制度。

其他王朝,例如唐朝,明朝。

民间起义大多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真正的农民。

他们的失败是被地主文官联合剿杀的。

农民的起义让本来有矛盾的皇权士绅暂时联合到了一起。包括后来的太平天国,都是一个结果。

元末不一样,元朝是把地方士绅地方精英推到了农民这一边。

所以,农民起义成功的唯一桂冠落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清朝为什么能坐稳江山数百年。

因为清朝本质上不是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个奴隶王朝。

清朝的矛盾是满蒙贵族和汉人士绅的矛盾。

清朝建国初期,满蒙联合体制并不稳定。

比如康熙时期平三藩的过程中,清朝还要面对蒙古准噶尔部和察哈尔部的侵扰和反叛。

所以清朝初期的皇帝极力拉拢汉人中的士绅集团。

这期间康熙拜明孝陵,祭奠孔孟。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尤其是康熙更好的利用了儒家学说,一边给地方士绅妥协让利,一边大张旗鼓的宣扬忠君等愚忠思想。

但骨子里是对汉人有防备心态的。康雍乾三代用将近百年时间才理顺满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满蒙一家以奴隶贵族一体化。

清朝·,利用喇嘛教衰弱蒙古基层力量,以联姻的方式笼络上层贵族。

对不服从的准噶尔部采取灭绝的军事政策。

但这不意味着清朝皇帝一直甘愿向汉族文官士绅妥协。

雍正年间,实行士绅一体纳粮,本质上是收回士绅在基层的政权和财权。

这时期是士绅对皇权的妥协,因为清朝不像明朝,文官集团影响不了皇权体制,明朝好几个皇帝死的不明不白。

也就是说,明朝皇帝控制不了文官集团在权力中心的影响力。

内到太监宫女,外到将军守卫,谁也搞不清这些人受不受文官蛊惑。因为文官有天然的大义名分。

清朝不一样,他是奴隶制,满蒙几乎全是皇帝的家奴身份。家长的地位是绝对超然的。不需要考虑好恶利弊。

这也是清朝皇帝敢随便对地方士绅亮起屠刀的底气。他们的确不怕地方士绅起什么幺蛾子。

尤其是东南士绅集团,吃够了清朝皇帝的苦楚。

而正因为如此,像天地会小刀会等反清组织背后的大佬基本是这些地方的人。

但颠覆这样的清朝很难,因为它的传统势力不是一般的强。军事力量就算腐败演化也不可能听从汉人官僚的命令。

所以清朝的文官更具奴性,有性格的文人都被杀了。

所以就算控制力比较弱的同治光绪,只要把慈禧的情绪照顾好,在亲政期间都是说一不二的。

如果没有西方入侵,清朝很可能更长寿,因为清朝的改革阻力真的很小。

但民间真的很穷。因为剥削他们的对象更多。

清朝统治根基瓦解的契机是洋人进来扰乱了地方管理结构。

相当于满蒙贵族和汉族士绅之外又多出一股势力。

延续于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后代因为沿海的缘故所以更早的接纳西洋势力。

可以这么说,民国时期的大商人,大买办就算东南沿海那批人。

后期给蒋介石提供财力支持的也是这群人。

但在清朝末年,他们的能量最后是流入湘淮地主武装军事集团的。

准确的说是在李鸿章保卫上海之后淮军集团才真正成势。

就算这样,也经过五六十年的此消彼长才把清朝的根基给瓦解掉。

来源:大小也是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