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亿港元融资后遇上扩张阵痛:小米急需夯实“估值支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9:15 1

摘要:此前一直高走的小米股价已经遭遇两连跌。4月2日,小米在港股收于44.55港元,跌4.19%。而小米车祸事故被爆出的当天,其股价在4月1日收于46.5港元,约跌5.5%。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 北京报道

刚于3月31日宣布完成425亿港元配售的小米,热情高涨的资本市场,被3月29日夜间小米SU7遭遇的严重交通事故泼了一盆冷水。

此前一直高走的小米股价已经遭遇两连跌。4月2日,小米在港股收于44.55港元,跌4.19%。而小米车祸事故被爆出的当天,其股价在4月1日收于46.5港元,约跌5.5%。

目前小米车祸的原因尚未查明。但车祸以及外界对之的质疑,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流量带来的营销光环,稍不留神就将还于流量,今年以来快速扩张的小米,正经历自己的扩张阵痛,急需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估值支点。

新股东浮亏

3月31日,小米宣布其425亿港元的配售已于3月27日完成。这意味着这桩被认为是港股历史上规模第三大的闪电配售项目,在对外发布的第三天便已经完成。但截至4月2日收盘,参与小米配售的新股东们已经浮亏16.3%。

事实上,小米此次53.25港元的配售价格曾被投资者指责过“高位割韭菜”。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小米2018年7月9日在香港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港元。而在随后数年的起落间,小米股价曾长期低于发行价,2022年10月还曾跌到8.31港元的谷底。

有业内人士在跟本报记者交流时认为,高价配售会让小米的股价在短期内承受一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小米当初上市时在资本市场讲述的手机鲇鱼故事,显然没能让港股买账。汽车才是它刺激资本市场的关键叙事。

据《华夏时报》记者观察,小米在2025年之前的股价小高峰看起来都多与汽车业务的关键节点相关。小米在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前,市场消息已经有所发酵,它的股价在当年1月就登上35.9港元的历史高点。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后,它的股价又开始缓慢上涨,在当年5月达到20.35港元的阶段小高峰。

随着小米汽车的产能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提升,小米股价也有所回升。去年11月18日,小米宣布提前完成原定的10万台汽车的年度交付目标,小米的股价同期也再次攀升至30港元上下徘徊。

进入2025年,伴随港股科技公司价值回归以及计划年交付35万台汽车等产业目标的提出,小米股价开启了从未有过的上涨力度,并在3月19日出现了59.45港元的52周最高点。港股此前对其的厚爱,可以从市盈率中窥见一斑。截至4月2日,小米的市盈率(TTM)仍有45.53倍,作为对比,同在港股的联想集团目前市盈率(TTM)不到11倍,雷军曾去参观学习过的吉利汽车市盈率(TTM)也不到10倍。

作为小米资本叙事中的关键一环,小米SU7的车祸对股市已经有所影响。以4月2日收盘价粗略计算,它相较小米3月19日登上的股价最高点已下滑25%。

目前,小米这次车祸还没有出最后结果。4月1日晚间,小米官方对于外界关心的起火以及车门是否能打开等智能驾驶相关问题给予回应,并表示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小米创始人雷军当晚也在社交平台回应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4月2日截至发稿,对于本报记者关于小米是否已经接触到事故车等相关问题,小米方面尚未予以回应。

扩张下的阵痛

如果没有这次车祸,小米本该处于高调的产业大扩张时期,但现在其正经历着扩张带来的阵痛。

小米通过配售获得425亿港元融资,原本已明确宣布要用于加速业务扩张以及研发投资等方面。今年3月,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还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未来五年小米的目标是推进全品类高端化,“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手机6000元以上价位段继续向上突破,同时我们的高端化战略还要从手机、汽车领域拓展到全品类,从中国市场迈向全球市场。”

其中,持续加码产能的汽车无疑是小米投资的重要方向。

汽车在小米的高端化战略中功不可没。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SU7系列当年交付了近13.7万台辆,销售收入达321亿元,综合毛利为18.5%,小米SU7平均单价接近23.45万元,同期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亏损62亿元,同比收窄7.1%。今年3月,雷军还在社交平台宣布,2025年小米汽车的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这个数字是去年全年交付量的2.55倍。此外,据记者了解,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也计划在今年年中推出。

作为在社交平台上拥有2624.3万粉丝、拥有1.13亿转评赞的明星企业家,拥有巨大个人流量的雷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通过直播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小米汽车,并为之带来了巨大流量。而对于智能驾驶,雷军此前已立下目标,2025年小米汽车智能驾驶能力要站稳第一阵营,他在今年两会期间还提出了包括加快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商用进程等建议。

但眼下这场小米SU7遭遇的严重交通事故,看起来要为小米的这些目标,以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争相涌入的智能驾驶研发现状画下一个问号。

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小米SU7的交通事故之所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一方面源于小米本身具有的高流量,另一方面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智驾、电池、设计的安全性有着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他认为,这场事故短期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以及销售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资本市场的逻辑重点还是看中长期,小米汽车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有变化。

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新能源车的智驾问题一直关注度较高,其中有企业过度的宣传,也有消费者的理解偏差。他同时认为,国内车企智驾水平相差并不大,关键在于用户怎么使用,小米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并不高,但增量很大,加上小米汽车用户群体中年轻人偏多,对智能驾驶更有兴趣,小米应该对车主们进行有效的相关提醒,“小米承受不了再一次的冲击。”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