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在京举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9:03 1

摘要: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重点活动之一,3月29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一高炉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重点活动之一,3月29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一高炉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慈欣、名誉院长王晋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广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传播学院院长王峰等业内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讲话

邱华栋表示,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深知文学是文明的基因,科幻则是这基因中最具突变潜力的序列。科幻文学以科学的逻辑为锚点,以想象力为风帆,驶向未被定义的时空,既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也孕育着突破边界的创新可能。未来的科幻创作必将走向更深层的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在叙事上打破“硬科技”与“软人文”的割裂,在载体上超越纸质书的局限。希望广大科幻行业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做“望远镜”,发掘那些尚未被主流关注的青年创作者;也要做“实验室”,鼓励跨界实验,让科幻文学与戏剧、音乐、虚拟现实进一步碰撞;更要做“时光机”,将今天的科幻文本淬炼成未来的文化遗产。

“在算力统治一切的时代,诗歌与爱情是否仍是文明的必需品?当肉体可以被改造、记忆能够被编辑,‘我’究竟何以成为‘我’?倘若宇宙终将热寂,我们今日创造的意义又将归于何处?这些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让科幻文学始终站在人类精神的最前沿。”邱华栋表示,文学的伟大,正在于它永远在追问“人何以为人”,科幻则在技术的狂想曲中,为这一追问赋予新的和弦。让我们以今日之成果为起点,共同书写属于中国科幻的史诗。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致辞

包宏烈在致辞中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前沿研究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为出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2022年,中国作协与中国科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进一步推出《科学与文学共助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中国作协社联部作为具体落实部门,组织举办一系列相关文学活动,聚焦现代科技前沿,推动科学与文学共助新质生产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希望作家朋友们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让科幻真正成为科技与人文双向奔赴的桥梁,让科技火花与人文情怀交织碰撞,不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山海蓝图。

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晋康致辞

“作为一名在科幻道路上跋涉了30余年的创作者,今天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感慨。”王晋康在致辞中说,中国科幻历经30年发展,正在以独特的东方视角重塑全球科幻格局,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参与定义人类的未来。它不仅是科技的预言,更是文明对自身命运的思辨,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西方二元对立的第三条道路。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应当敬畏科学源于自然的秩序之美,扎根本土文化、折射文明本质,站在科学的基石上放飞想象。

张广清、王峰和科幻作家杨平分别以“跨界融合:科学创意写作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未来分布不均:科幻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人类想象力的新构件”为题作主旨演讲。大家谈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理工科与创意学科的深度融合,又要重视科技伦理教育,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思维的未来图景中,警惕算法对思维模式的潜在影响。科幻文学作为探索未来的重要媒介,不仅需要继续发挥其预见功能,更应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融合带来的新型社会关系,为技术发展提供人文思考的维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对技术异化的清醒认知,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守护人性的新一代人才。

“DeepSeek驱动下科幻文学的破局与发展”对话

“科幻动画与VR的未来发展”对话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两场圆桌对话活动。首场对话以“DeepSeek驱动下科幻文学的破局与发展”为主题,刘慈欣、何弘及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副院长陈廷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威廉、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科普科幻传播研究所所长徐扬科参加对谈。第二场对话以“科幻动画与VR的未来发展”为主题,刘慈欣及中国电子集团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陆昀,星河绘梦董事长胡感华、导演姚鹏博,作家超侠,科幻杂志编辑、编剧、作家付国丰参加对谈。

大家谈到,人工智能与科幻创作的关系正在经历一个从初步探索到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从创作实践来看,AI确实能够快速完成情节构建、人物设定等基础性工作,甚至能模仿特定作家的文风,但这种创作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真正的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人类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文化积淀和创造性思维,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科幻作品不仅需要科学想象力,更需要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正是当前AI技术难以企及的高度。从创作生态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文学产业链,一系列新变化的出现,要求科幻行业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内容品质。归根结底,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真正打动人心的科幻永远需要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同理心和思想性。

科幻小说《物换星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少年冒险侠》系列新作即将上市,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活动现场举行了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科学创意写作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邱华栋、刘慈欣、王晋康、张广清共同为中心揭牌。现场还举行了一系列签约仪式及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刘慈欣为李丹莉、张潇、姚明、仟俚、江寒颁发聘书。朱宇清《物换星移》、超侠《少年冒险侠》两部新书也于活动现场与大家见面,两部作品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家出版社推荐

《物换星移》

朱宇清 著

作家出版社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来源:作家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