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晚一点,你可能就错过了围观一位60岁互联网大佬在公开海域搏命8公里的机会——而且全程直播,不剪辑。
再晚一点,你可能就错过了围观一位60岁互联网大佬在公开海域搏命8公里的机会——而且全程直播,不剪辑。
很多人以为“横渡”只是有钱人的浪漫打卡,其实它像一场没有回头路的马拉松,只不过脚下不是柏油,是会吃人的海水。
南澳岛到饶平海湾这段8公里,看着比城市半马短一半,但公开水域的耗氧量是泳池的1.8倍,水温每降1℃,心率就飙10次。
张朝阳把训练场选在北京颐和园外河道,22℃的水,比真正的南海低了足足7℃,等于提前把自己放进冰箱练抗冻。
他练的不仅是冷,还有“乱”。
河道每天下午开闸放水,水流瞬间从0.3米/秒冲到1.2米/秒,人在里面像被塞进滚筒洗衣机。
张朝阳用三种泳姿轮换,自由泳冲直线,蛙泳观察浪头,仰泳留给鼻腔短暂休息,一套动作下来,像在写一封给大海的自白书:我准备好了,你别乱来。
真正吓人的是科利奥利力——地球自转带来的隐形大手。
南海这段海峡刚好是暖流和沿岸流交汇点,上午向右推,下午向左拉,错半小时就可能被卷到外海。
张朝阳的应对方案很“理工男”:把8公里切成16个500米,每段设定一个太阳角度做参照,一旦偏离就修正,把洋流当成实时更新的数学题。
有人问他怕不怕水母,他反问“你知道被蛰一下等于被烟头烫三秒吗?”公开水域的刺痛不是电影特效,去年厦门横渡就有选手被海月水母盖脸,直接退赛。
张朝阳的办法是抹一层婴儿爽身粉在脖子、腋下,减少触手附着力——听起来像偏方,却是冬泳队口口相传的土办法。
训练表像一张双周循环的课表:跑步日6公里配速6分半,心率压在有氧区;游泳日2公里起步,周末拉到5公里,末尾200米冲刺把乳酸顶满。
饮食上他把炸酱面换成鸡胸荞麦面,额外补一勺蛋白粉,理由是“不想在水里抱着自己的脂肪当救生圈”。
最打动人的是他对直播的态度。
不是秀肌肉,而是把镜头当后视镜,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人怎么把恐惧拆成零件”。
他说,很多人怕海,其实是怕失控;当你把每一个变量写成计划,海就变成了大号泳池。
9月14日那天,他会戴一块能看心率的运动表,一旦超过160就降速,宁可慢,也不把自己交给救援船。
看完这份备战笔记,你会发现横渡不是极限运动,而是一场提前写好的剧本,只是舞台没有护栏。
普通人也许一辈子不会游8公里,但可以把他的方法拆成三件套:冷水洗脸练耐寒、泳池里练换气数拍子、跑步时练心率分区。
成本几乎为零,却能让下一次海边度假多一分底气。
9月14日,如果直播弹幕有人刷“张朝阳加油”,那大概也是给自己打气——毕竟,看完他,再摸一摸肚子上的救生圈,谁还好意思说“我不会游泳”?
来源:扒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