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谁还没几颗痣?有人觉得那是“美人标配”,有人忙不迭点掉它图个干净利落。但有些痣,可不是你想点就能点的。它们像小偷藏在你皮肤的角落里,平时不声不响,一旦出事,动静可不小。
参考资料:《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肿瘤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国皮肤病学指南》《国家癌症中心数据年报》
这年头,谁还没几颗痣?有人觉得那是“美人标配”,有人忙不迭点掉它图个干净利落。但有些痣,可不是你想点就能点的。它们像小偷藏在你皮肤的角落里,平时不声不响,一旦出事,动静可不小。
有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六十岁的老先生,总觉得自己嘴角那颗痣陪伴多年,挺有味道的,一直没管。有天洗脸时,突然发现那颗痣“变脸”了,颜色深了、边缘模糊了、还发痒。到医院一查,医生眉头一皱,立马安排他做了手术。病理结果:恶性黑色素瘤。
痣,在医学上叫色素痣,听着温和,实则门道深。一颗痣的命运啊,远比人想象得复杂得多。它可以是青春的印记,也可能是健康的雷区。痣有很多种,有的安分守己,几十年如一日,有的却悄无声息地发生病变,成为皮肤癌的“卧底”。
从现代医学看,痣由黑色素细胞聚集而成,属于良性肿瘤范畴,但部分痣,尤其是出现以下这些特征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颜色不均匀,边界模糊、突然变大、表面溃烂或出血、痒痛感增强。
这些不是偶然的“青春躁动”,而是皮肤在敲警钟。尤其是某些部位的痣,医学界称之为“高风险痣区”,比如:
嘴角、脚底、指甲下、头皮、眼睑、肛周、生殖器周围。
这些地方因为不易观察、摩擦频繁、皮肤结构特殊,容易诱发病变却常常被忽视。拿脚底来说,亚洲人群中,足底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但偏偏很多人连脚底都懒得看。
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色之变者,气之先兆也。”意思是皮肤颜色的改变,是内在气血失衡的外显。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痣的颜色变、形状变,正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一种“信使”。
历史上也有记载。《本草纲目》里提到“黑子久存,忽变形者,宜察其恶候”,李时珍早就提醒我们别小看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变化。
我们真实经历过一个病例,来自一位三十岁的女性,左手手指关节处一颗痣从高中就有,某年换季时突然增大,开始渗液。她以为是“上火”,贴了创口贴,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确诊时,已是中期黑色素瘤,需切除部分软组织,接受系统化疗。她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说:“原来一颗痣,也能带走我青春的手指。”
太多人以为痣是“生来有之,天赋神迹”,其实它更像是埋在皮肤里的“定时炸弹”,关键是你知不知道哪颗是哑火,哪颗是雷管。
再说说嘴角的痣,为什么会是重点关注点?嘴角常接触食物、唾液和外界刺激,这种环境容易造成皮肤局部微炎症,长期刺激可能让痣产生细胞变异。很多人忽略了嘴角区域的痣变,是因为“它太亲切了”,每天照镜子都在,甚至觉得有点“风情”,但一旦出问题,处理起来却最麻烦。它不仅涉及美观,还影响进食和语言功能。
有人说:“那我干脆把所有痣都点了!”不行,这种“宁可错杀一千”的做法,反而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瘢痕增生,甚至刺激原本良性的痣发生病变。痣不是敌人,它只是需要被正确对待的“邻居”。
现代医学建议,出现以下几个信号,要立刻就医:
痣变黑、边缘不规则、突然隆起、表面溃烂、出血、周围出现色素晕、痣迅速变大。
而中医也有自己的判断方法,《脉经》中记载“色盛者,病亦盛”,即皮肤色泽过于浓郁或突然变化,也可能是疾病的前兆。
如何科学观察痣?可以用“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B(Border)边界不清C(Color)颜色多样D(Diameter)直径超过6毫米E(Evolution)演化变化但这只是西医视角。中医讲“望”,我们讲“察”,察的是变化、察的是气色、察的甚至是“神”。
一个人气血虚弱,痣也容易变得“躁动不安”;脾胃不好,湿热内生,也可能引发痣的异常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痣不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身体整体状态的“晴雨表”。
拿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来说,**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都是“痣变”的推手。**身体在透支,它不会喊你,但它会“画”在你皮肤的角落里,静静等你发现。
我们还观察到一些社会现象,**过度美白、频繁使用含激素的护肤品,也可能刺激皮肤痣的变化。**很多人天天敷面膜,但压根不知道自己脸上的“痣”早已不安分。
所以,别再用“这痣陪了我好多年”当借口了。有些陪伴,是病态的依赖;有些忽视,是对健康的背叛。
那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要学会观察,定期照镜子不是为了发现皱纹,而是为了发现变化。
第二,不要轻信“点痣”广告,尤其是来历不明的小门诊和美容院。
第三,饮食上,保持内热不过盛,避免辛辣刺激,尤其是痣部位有反应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和作息。
第四,外出时,注意防晒,紫外线是痣变的“催化剂”。
第五,如果痣有变化,去正规医院皮肤科检查,必要时做皮肤镜或病理检查,不要拖延。
中医建议可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紫草、白芷、黄柏”等清热解毒的药材作为辅助调理,但切记,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结语:
皮肤是身体的“公告栏”,痣是其中最低调却最关键的“贴士”。它不会说话,却会“变脸”;它不主动打扰你,却可能决定你的命运。对待痣,别迷信,也别无视。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用科学判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