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专访韩茂莉老师,讲述关于中国历史之中的疆与域的故事:中国古人的疆与域代表了怎样的一种地理观与世界观?“中国”这个词何时出现,又在何时具有了国家的意涵?泱泱大国如今的边界在何时初具规模?这些基于地理的思考,又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眼光?
《山水读书》是山水澄明推出的学术公益项目,聚焦一流学者作品,以视频访谈的形式,紧扣时代关切,呈现深度思想。
横版视频请参见文末
今日专访韩茂莉老师,讲述关于中国历史之中的疆与域的故事:中国古人的疆与域代表了怎样的一种地理观与世界观?“中国”这个词何时出现,又在何时具有了国家的意涵?泱泱大国如今的边界在何时初具规模?这些基于地理的思考,又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眼光?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韩茂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以下文字内容整理自视频)
从人类立足在地球上,大事、小事、所有的事,都与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有关的。于是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发生了所有的一切,政治、军事、文明、科技发展。正由于如此,地理是支撑所有这样一切的基础。
疆域这个词汇,在古人的理念之中是可以分解的。疆,指的是一条绳子,如果这条绳子躺在地下形成一个闭合空间,疆就是一个界线。疆所包围中间的区域,这就是域。当疆域变成一个合成词之后,有界线、有空间。可是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我把它形容为在很长时间之内是有域而无疆,这意思指的就是说,在中国历史时期,我们和周邻国家、周邻民族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在国际上具有效力的边界。很多网友会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他们会说中世纪的欧洲小国就懂得了和周邻国家签署边境协议,为什么我们的帝王愚蠢到如此的地步,没有做出这样的事情,乃至于19世纪以来,我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其实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帝王没有直接的关系,明显的一个关联因素是地理。
中国地形图
美国一位学者叫斯塔夫里阿诺斯,他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同时又是连续不断的。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一个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相互隔绝的地理环境。无论是东边的海洋,西边的沙漠,对于古人类来讲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屏障的出现,保全了中国历史不但久远,而且一脉相承。在中国的正北方、西部活动着很多游牧民族,他们在流动之中完成自己的历史。对于中原地区的国家和帝王来讲,面对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和流动的游牧民族,可以想象他们既不知道和谁去签署边疆协议,也可能不存在这种必要性。所以说在1689年之前,我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也没有这样的条约。如果回归到疆域这个词汇,我们历史时期缺少那一根躺在地上的绳子构成的疆,但是我们有域,所有这一切与周边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我们谈“中国”这两个字。“中国”这两个字,在今天来看,这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一个代表。对于今天来讲,是没有任何解释的需要的。但是在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中国”这两个字,不是最早记载在传世历史文献之中,而是来自于今天陕西中部关中西部地区宝鸡的一个出土文物。大概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宝鸡文物工作站的一位考古工作者无意之中在废品站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拿回来以后,经过清洗,他发现这个青铜器的内壁是有文字的。这篇文字讲的是什么?首先,这尊青铜器的时间是周成王时期。当年他继位之后,在今天的洛阳修了一座都城——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周——于是就将关中地区的一些人迁往洛阳,其中就有何姓家族的成员。面对这些新的移民,周成王对他们说,如今你们就要迁到“中国”这个地方去了,这就是这篇文字之中的“宅兹中国”。
何尊与“宅兹中国”铭文丨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宅兹中国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指的是中心中间之地。对于那个时候中国古人的理念,中心中间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带,洛阳嵩山所在的区域。随着以后的发展,中心和中间之地逐渐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又为中心中间之地添加了文化的内涵。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一位文人叫孔颖达,为我们解读了何谓华夏。华夏,代表着宏大而华美的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有的精华,而华夏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也就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这个区域。所以说,随着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国”这个词汇,从中心中间之地,变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
载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什么时候它变成了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年,大清帝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在这一份条约之上代表大清帝国的,没有用“大清”而用的是“中国”。我们可以说从1689年,“中国”代表我们主权国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当年的签约大臣没有用“大清”而是用“中国”呢?其中仍然有文化的内涵。言外之意,俄罗斯是化外之地。古人理念的化外,就是野蛮。正出自于这样一个在文化上的内涵,以后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个词汇经历着内容的变化,在内容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它所标定的地理空间的发展。
《尼布楚条约》用拉丁文、满文与俄文写作
其满文本中没有使用“大清国”,而是使用了“中国”
当代很多网友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们会有许多的感叹。其中他们感触最多的,就是面对汉唐盛世,辽阔的国土、广大的边疆。但是我想说的是,汉唐盛世那片广大的土地不是一直就保持这样。有一个词汇叫作“伸缩”,对于形容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变化和疆域变化是最贴切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中国历史时期,王朝盛大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版图是伸出去的,但是当王朝衰弱的时候,它又缩回来。正是由于有伸又有缩,于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还有地理基础存在的一个底线问题。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大秦帝国的建立开始。
我们知道公元前三世纪,大秦帝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最初全国实行的是三十六郡,以后发展为四十八郡。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六郡和四十八郡所拥有的地理空间铺在地图上,我们会发现在它的北部边界,与当代的一个地理指标有一个惊人的吻合。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呢?这就是中国境内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这400毫米,按照今天的理念,这是一个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之间的分界线。这条界线沿着大兴安岭一路向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抵达青藏高原的边缘,继续深入到青藏高原。我们将它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连成一条线,这就构成了中国东西之间的分界线。在这条线以东以南的地区,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以西以北的地区降雨量太少了,没有灌溉是不能发展农业的。
秦四十八郡示意图与400毫米降雨量等值线
难道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用一个今天看来十分软弱的定居的生活、定居的农业生产,来作为守疆保土的一个底线了?其实如果形成了这样一个结论,我相信这一定是符合后世历史发展的规律。唐朝,是中国历史时期一个盛大的王朝,疆域向北远远伸到了外兴安岭以北,向西已经进入到中亚地区。但是,在公元775年,出现了安史之乱,所有在边疆地区驻扎的军队,全部向内缩,最后内缩的范围到达什么样的一个区域呢?全部都位于400毫米降雨量线所在的以东以南地区。这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规律。
因此我想说,作为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守疆保土依托的也许不完全是政治,也不完全是军事,农耕民族定居的生活,年复一年能够耕作的土地就是这个王朝最后能够守卫的版图的一个底线。正由于如此,讨论疆域,地理基础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我们在强调了400毫米降雨量等值线和青藏高原边缘在中国历史时期疆域发展过程之中形成的地理影响的同时,必然有很多朋友要有一个疑问,我们今天泱泱大国的版图,既包括东部又包括西部,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这是在大清帝国的初期。我又想到了很多网友说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使我们丧失了很多边疆的领土,其实这个评价不是完全的公允。回顾我们中国历史时期,从以400毫米降雨量等值线为基础的这样一个疆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变成了东西之间连为一体的泱泱大国,主要的贡献还在大清帝国。
从大清初期,也就是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对于西部地区蒙古准噶尔部等等的这种军事性的征讨、文化之间的融合,到乾隆年间,400毫米降雨量以西地区稳定地、永久地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之内。对于这种现象,也许我们的网友没有意识到,但是一位西方学者,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格鲁塞,他写过一本长篇巨著叫《草原帝国》。他讲到了,乾隆年间,大清帝国将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吞并之后,从班超那个时代一直到大清国初期这将近一千八百年之内的一种理想,农耕民族乃至于由农耕民族建立的王朝的一个理想和愿望到这个时候实现了。
郭朝祚《征西图》丨局部丨现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
描绘雍正11年宁远大将军查郎阿平定准噶尔叛乱
说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先主席毛泽东,当时他希望中国历史学家能够绘制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研究绘制地图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经过国务院、外交部乃至于学术界三方进行协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大清帝国18世纪中期的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所有在这个范畴之内的,曾经建立过的政权,有过的部族、民族都属于历史时期中国的讨论范畴之内。为什么要用18世纪中期呢?这个版图所囊括的范围在中国历史时期不一定是最大的,但是它是最稳定的,也就是从大清帝国开始,结束了在以往历史时期以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为轴线出现的那种疆域的伸缩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永久地连为一体。
其实我们今天省与省的界线不是当代的发明和创造,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划界规则延续使用继承到了今天。说到这样一个界线的问题,就要看一看,究竟有什么样的划界原则?第一种划界原则叫作随山川形变,第二种叫犬牙交错。什么叫作随山川形变呢?其实就是说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省、行政区都可以,它的边界是按照大自然之中的山地、河流作为自己的界线。当然这种划界原则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优势在于,但凡由山地河流构成的一个地理空间,用我们今天的话语这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在这个范畴之内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经济生活都是一样的,比较有利于管理。不利的是什么?所有这些大山大河都是冷兵器时期的地理屏障,如果在这个范围之内的这些管理者要想和中央分庭抗礼,可以依据这样的地理屏障变成自己的一个易守难攻的这样一个堡垒,为割据者提供了条件。四川盆地就是一个典型的随山川形变,也正是如此,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地区为单元形成割据政权最多的一个地方。
赵孟頫丨蜀道难丨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有一位官员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这就是随山川形变而划界形成的一个弊端。当然,这种弊端很快就被后世发现了。所以我们在秦汉时期的历史之中就看到了犬牙交错这种形式,一种新的划界原则出现了。那些重要的大江大河不再作为地理界线,而将它包容在一个行政区之内,这就叫作犬牙交错。比较典型的,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地图集,我们找隋代的江都郡——就是今天的扬州——这一个行政区既有长江以北,又有长江以南,一条长江囊括在了江都郡的核心内部,不再作为边界了。同时从隋炀帝开始,修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运河的管理系统纳入到一个行政区管理运河是很便利的。出于这样的军事、经济、交通的考虑,江都郡实行犬牙交错。
隋代江都郡示意图
如果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就是明朝的南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了,朱元璋立都于南京,以南京为中心周围就形成了一个首都特别行政区,叫作南直隶。不但长江属于南直隶,淮河、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也属于南直隶。这是从政治和军事上考虑的。但是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比如说,淮河以北的这片区域也变成了首都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地理空间,有人说那里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府,朱元璋希望把他的老家变成首都特别行政区,变成首都特别行政区直接管理的空间。我认为未必只有这一个内涵。从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就移到了江南,从江南到江淮之间经济就开始出现了下滑,整个淮北地区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地带。这样的话,在这样一个有灾的地区,如果没有重大灾难,富庶的江南可以带动闹灾的淮北,这就不用中央宏观调控。这种在行政区划分的过程之中,犬牙交错不但体现了政治和军事上安全的意图,也体现了经济上的肥瘦搭配共同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所以说当这两个行政区划的原则出现之后,不但应用到了中国历史时期各个级别的行政区之中,也一直从那个时候传承到了今天。
面对今天社会发展,每一个地区的资源属性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不断的变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一位学者叫阿尔文·托夫勒,写过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在这书中他说到,第一次浪潮是整个世界还处于农业社会的那个时代,从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世界进入了第二次浪潮,工业的发展浪潮。阿尔文·托夫勒所在的时代世界还没有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他预测不远的将来将会进入第三次浪潮,科技和信息化时代。
麦哲伦的维多利亚号丨载于奥特利乌斯《世界剧场》
这三个时代,社会发展它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属于第一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依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所有的资源属性发生了变化,原本不被大家所注意的工矿业资源开始越来越重要了。伴随着大航海,新航线的出现,全世界沿海地区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因为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今天,水上的航运是所有运输之中最廉价、最便捷的。所以今天翻开世界地图,世界各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海地区,这种资源禀赋的变化为整个世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冲击。工业资源它可以和矿产拥有的地方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当工业化进程来到的过程之中,资源禀赋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当第三次浪潮来临的时候,也就是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沿江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开始突出,因为在资源禀赋集中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聚拢了大量的人才。
从历史时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今天,我们研究历史地理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在不同时期它的一种变化,站在历史的眼光,一成不变不是讨论问题的一个思路。无论历史时期,还是今天,地理对于我们来讲都很重要。从人类立足在地球上,大事、小事、所有的事,都与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有关的。于是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发生了所有的一切,政治、军事、文明、科技发展,正由于如此,地理是支撑所有这样一切的基础。正由于是基础,讨论世界,讨论中国,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代,地理条件始终在起着作用。
- End -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