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保定,南黄埔。”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所著名军校。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12年,停办于1923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黄埔军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
中国近代军校中的“将帅家族”——记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中的徐向前家族
徐展勤[1]
“北保定,南黄埔。”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所著名军校。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12年,停办于1923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黄埔军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保定和黄埔两所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将帅的“摇篮”,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山西五台有一个家族,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徐继畬出于这个家族,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徐向前也诞生在这个家族。
这个家族中出自保定军校的有徐岱毓、徐幼陵、徐子珍三人,出自黄埔军校的有徐向前、徐海毓等人,其他军校或留学海外的还有数人。徐向前家族堪称中国近代军校中的“将帅家族”。
佛教圣地的五台山下有一个古村落——永安村,村中现存古建筑以徐向前故居为中心,其他徐氏将帅及历史名人故居围绕四周,形成了一个徐氏历史名人建筑群落(古建筑现状毁损较为严重)。村北的徐氏宗祠内画有自明清以来的徐氏宗谱,徐氏将帅及历史名人的姓名均在其中。徐向前等五名徐氏将帅出生年代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们“师出同门”——永安村的私塾先生徐全璋(又名徐劳,人称“劳爷爷”)先后教过这五人,这位私塾先生严格而又特别的启蒙教育为他们日后成功考取军校打下了扎实基础(徐向前回忆录中对这位私塾老先生有较多记述)。
受五台徐氏先祖徐继畬启蒙思想的影响,永安村的徐氏族人受命于国家危亡之际,前仆后继,保家卫国,有数十人投身革命,成为将军的有六人,成为元帅的有一人,其中出自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的有五人:
徐向前(1901—1990),原名象谦,字子敬,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护卫队队员,参加东征。在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副团长等职。1927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中共第七、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徐向前晚年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为海峡两岸交流以及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工作。
徐海毓(1900—?),字叔洋,徐岱毓胞弟,黄埔军校教官。早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学习飞机制造专业,回国后参与阎锡山在山西的军事工业建设,担任山西飞机厂副厂长(少将)等职,为山西现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做出了贡献。曾担任黄埔军校翻译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台湾。
徐岱毓(1893—?),字峨东,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二军第五师师长。1935年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战爆发后,任七十三师一九七旅旅长,率部参加大同会战,在广灵、灵丘阻击日军时,遭遇日军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其部伤亡过半,师长刘奉滨四次负伤,四次裹伤再战,团长吕超然阵亡;随后其部退守平型关,担任正面阻击任务,与日军铃木旅团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其部配合八路军及其他部队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胜利后,徐岱毓退出军界,后定居台湾(徐岱毓之父徐抡元为早期留日的同盟会会员,陆军少将。徐岱毓之子徐鸿图为延安军医,抗战中与白求恩大夫共事,曾任陕甘宁边区医务部副部长、热河省卫生厅厅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等职。徐岱毓之女徐耐梅为阎锡山弟媳,其他后代在台湾也较有影响)。
徐幼陵(1890—?),字峻岑,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长期在国民革命军徐永昌部任职,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长、少将旅长等职。抗战中,参加山西敌后抗援会工作,掩护抗日军属转移。后在青海省担任地方行政官职[徐永昌为陆军大学毕业,陆军上将,其从小为孤儿,原籍初为山西五台大朴村,后迁至山西崞县(今原平)开栅镇沿沟村,徐永昌日记对徐幼陵有较多记述,并称其与徐幼陵为“同乡旧友”,徐永昌与徐向前家族的关系有待继续考证]。
徐子珍(1893—1951),字席儒,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陆军大学特一期毕业,中将军衔。曾参加辛亥革命山西起义。保定军校毕业后在阎锡山卫队营工作。北伐战争中任傅作义第四师副团长、参谋长等职,参加“涿州之战”。
1931年陆军大学特一期毕业后,驻军绥远河套地区屯垦,为日后北方抗日打下了军需后勤物资基础。1936年初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抗战初期徐子珍任七十师副师长,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会面,支持了山西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参加了忻口战役等山西抗战;绥远抗战中任绥西屯垦军司令、五临警备旅少将旅长、骑四军副军长、第二战区司令部中将部附等职。
徐子珍的五临警备旅作为主力部队参加了傅作义指挥的包头、绥西、五原战役,三战三捷。
五原战役中担任攻城副总指挥,此役击毙日军水川伊夫中将,歼敌5000余人,取得了抗日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的“五原大捷”(现内蒙古五原烈士陵园中,五临警备旅的贾宴如团长墓碑排在首位,陵园前有薄一波“绥远抗战、功在国家”的题词)。1949年其部参加董其武领导的绥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三十七军生产委员。
保定、黄埔两所军校中,一个家族出了五名将帅,在中国近代军校史上较为罕见。徐向前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前仆后继,探寻救国之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
[1]徐展勤,徐子珍将军之孙,北京律师协会传媒与新闻出版专委会秘书长,北京民革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戴戟与“一·二八纪念堂碑”
沈坚
外公戴戟参与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直接史料,目前遗存已不很多,散落各处,部分可能还有待深入挖掘。战事甫息后的1933年,他在续任淞沪警备司令期间建立了“一·二八纪念堂”,以实物、图表、照片和绘画载录这段刚刚逝去而又极为惊心动魄的历史,颂扬他的那些为国奋战以至英勇捐躯的战友们。去年我从上海史志办网站偶然发现,当时所立的纪念堂石碑上以他名义刊布
来源:甘露糖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