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是一年之始,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寄寓了人们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期许。具体到中国书法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相关的艺术表现。
润物细无声:中国书法图像中的春意表达
□崔海瑞
春天是一年之始,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寄寓了人们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期许。具体到中国书法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相关的艺术表现。
春天的书法图像蕴含了郊游宴饮、赏花踏青、慎终追远等民俗风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审美信仰等。这些书法图像成为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呈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景观。
历代法帖中有诸多关于春季的叙事内容,是中国人丰富心境和多样文化的具体展现。中国传统书法图像中,表现春季的叙事策略整体而言是围绕迎春、惜春、叹春而展开,常见的艺术表达手段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方式。
其一,直白地指出春季。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开篇即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作者通过中正流美的线条拉开二王书风的历史序幕,影响千年。明代文徵明《春游诗卷》以潇洒妍美的行草书描绘了一坞桃花、新绿初柳、风吹麦叶、烹茶煮雨、酿酒晴乐等踏青郊游的江南文人生活情景。
其二,较为明显的暗指。通过节令等指代春天,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寒食帖》即是代表。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明显和春天有关。“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等字句,与苏体自然老辣的用笔、疏密对比的结字、生发摆动的行气、文气盎然的章法,共同呈现了作者沉郁慨然的心境。
其三,隐晦的符号表征。往往以食材(饮茶)、花卉(桃花、梨花等)、农事(播种)等春天特有的景观符号进行隐喻。花卉的荣枯成为常见的文人吟咏对象,梨花带雨、花开花落成为春闺的伤感内容。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常见的春逝中又有了进一步的人生超越。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就是典型:“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山谷先生通过鲜花进行春意文化的艺术传达,进而表现了宋代以来影响深远的中国禅宗文化思想。
元代以来,以书入印的文人篆刻艺术蓬勃发展。尤其在明清以来的篆刻闲章内容中,春意的表达十分丰富。以张大千为例,除了绘画成就影响巨大,其以《瘗鹤铭》为根基的碑学书法跌宕劲挺,而用印艺术中也可见温婉的一面,如“春长好”“春愁怎画”等常用闲章内容,这些都显示了艺术家对春的期许、春情的感慨。
综上可见,中国书法艺术中关于春天题材的表现频率,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现当代中略有不同。尤其以中古之后的宋、明、清表现居多,这和当时的春游、赏花等习俗有关。到了现代,书法艺术进一步成为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之一,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只把春来报”等文辞,和磅礴的毛体草书视觉图像,共同表现了乐观、豪迈、豁达的英雄气概。
除了以上讨论的著名个案,类似的表现春游、春逝、春情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通过对这些经典书法作品的临摹和细读,可以观察到中国古人从春季中升华的审美观、生命观、信仰观等,这对当下的大众书法美育、专业书法创作、书法与人文学科的科研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1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
汉兰笔庄
无边茶院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